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纳米碳导航技术用于基层医院甲状腺癌手术的价值。方法:2019年8月-2022年7月本院接诊甲状腺癌手术病人250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术中采取纳米碳导航技术,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对比甲状旁腺误切率等指标。结果:关于甲状旁腺误切率,试验组数据1.6%,和对照组11.2%相比更低(P<0.05)。关于淋巴结清扫数量:试验组数据(18.74±3.14)个,和对照组(12.85±2.64)个相比更多(P<0.05)。关于不良事件,试验组的发生率4.0%,和对照组16.8%相比更低(P<0.05)。结论:基层医院甲状腺癌手术用纳米碳导航技术,甲状旁腺误切率更低,淋巴结清扫数量更多,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将微波消融治疗法应用于肝癌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向融合容积导航技术进行治疗,探讨治疗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取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被诊断为肝癌,患者通过微波消融实施治疗,治疗过程中运用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观察该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80例研究对象中共有125枚病灶,通过消融治疗,首次消融率高达96.00%。结论:为肝癌患者实施微波消融治疗时应用影像融合容积导航技术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免疫治疗已成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结直肠癌的重要治疗方案,从晚期疾病的后线治疗到一线治疗,甚至在早期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均展现出优异的疗效。在微卫星稳定(MSS)或错配修复正常(pMMR)结直肠癌中,新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探索也是未曾中断。本文重点评述近年来MSS或pMMR结直肠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单纯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小部分患者中,呈现了较好的病理应答;新辅助放化疗前或放化疗后引入免疫治疗,或者在放疗期间同步免疫治疗,显示了较标准放化疗更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放化疗后序贯双免疫联合治疗,以及免疫联合靶向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均在开展进行中。但目前多为小样本探索性研究,仍有待更多的研究结果及长期的随访,来证明新辅助免疫治疗在MSS或pMMR结直肠癌中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度微卫星不稳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胃癌的组织学特征及其PD-L1表达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根治性胃癌手术切除和进行4种主要错配修复蛋白(MLH1、PMS2、MSH2、MSH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2 47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171例表现为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deficient,dMMR)的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检测。以PCR检测结果为标准,对MSI-H胃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PD-L1染色。结果MSI-H胃癌与老年、女性、胃窦、肠型、肿瘤大于5 cm、缺乏淋巴结转移及PD-L1表达阳性有关(均P<0.05)。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可作为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P=0.026,HR=8.385,95%CI=1.293~54.367)。虽然未观察到PD-L1表达模式与预后的关系,但PD-L1表达模式“弥漫”与脉管癌栓侵犯(P=0.007)、浸润深度(P=0.040)有关,并且MSI-H+PD-L1阳性胃癌中所有发生复发或死亡的患者,PD-L1表达模式均为“弥漫”。此外,胃癌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的PD-L1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有高度的一致性(P=0.450)。结论MSI-H胃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征。PD-L1表达水平联合阳性评分为MSI-H胃癌患者一个重要的预后预测指标。PD-L1表达模式“弥漫”或为一个预后预测指标。晚期胃癌患者可以通过转移灶活检来获取其PD-L1表达的水平和模式。
简介:摘要错配修复功能缺陷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对多种肿瘤的预后判断、药物疗效和Lynch综合征筛选有明确的指导意义。胃神经内分泌癌合并MSI病例报道少见,临床诊断中容易被忽视。该文分析1例胃神经内分泌癌合并MSI病例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及MSI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进一步探究具有该类特征性改变的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DSA三维导航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 2016年 3月到 2018年 3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 52例,实行数字随机抽取方式,对 52例患者分成参照组和观察组各 26例。参照组采取 DSA二维导航技术介入治疗,观察组采取 DSA三维导航技术介入治疗。比较两种方法介入治疗后,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用量、治疗成功率和动脉瘤检出率情况。结果: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用量:观察组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成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动脉瘤检出率情况:观察组明显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DSA三维导航技术介入颅内动脉瘤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减少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用量的应用,提高治疗成功率,对动脉瘤检出具有重要影响,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的精准治疗优势在骨肿瘤外科领域得到充分展现,可以帮助术者完善术前计划,使肿瘤局部精准切除更具可行性,与传统手术相比有效降低肿瘤复发率,同时有助于精准实施骨结构重建,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肢体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了近20年来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在骨肿瘤外科的应用历程,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体会,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旨在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经皮内固定治疗新鲜无移位的舟骨腰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8例新鲜无移位的舟骨腰部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27.5岁(18~42岁);左侧5例,右侧3例。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经皮置入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行X线片及CT检查确定骨质愈合时间,采用Mayo腕关节评分、握力、捏力及腕关节活动度评价其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情况。结果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8个月(6~1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炎症、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CT检查见骨折端均愈合。末次随访时伤侧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平均为:屈曲67.9°,背伸64.1°,桡偏21.2°,尺偏52.2°;握力恢复至平均31.3 kg,平均恢复至健侧的85.2%(66.7%~100.0%);捏力平均恢复至19.5 kg,平均达健侧的89.3%(77.8%~100.0%);末次随访时患者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7.5分(95~100分),8例均为优。腕关节疼痛VAS评分平均为0.88分(0~2分)。结论采用天玑骨科机器人导航经皮螺钉固定治疗新鲜无移位的舟骨腰部骨折,可实现精准定位和置钉,从而实现快速康复。
简介:摘要患儿 男,10岁,以“确诊横纹肌肉瘤5年余,咳嗽13 d”于2021年7月入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既往规律放疗、化疗。门诊查胸部CT发现左下肺野内团状高密度影,为明确诊断于虚拟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引导下,经支气管镜行肺外周病变活检术留取样本,病理诊断横纹肌肉瘤(左下)肺转移,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确诊后转儿童肿瘤内科调整化疗方案继续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导航模板,探讨提高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Tönnis三联截骨术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13例患儿,分为3D打印组(7例)和传统手术组(6例),记录两组患儿术前骨盆Sharp角,中心边缘角、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射线暴露次数,末次随访根据Mckay标准和Severin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两组患儿年龄、Sharp角、中心边缘角等计量资料行t检验,性别、髋关节发育不良侧别、Mckay和Severin评定结果等计数资料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结果3D打印组和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长分别为(131.63±15.68) min和(166.00±15.59) min(t=-3.989,P<0.01),出血量分别为(110.00±14.72) ml和(130.83±21.54) ml (t=-2.064,P>0.05),射线暴露次数分别为(2.29±0.49)次和(7.59±1.05)次(t=-11.809,P<0.01)。两组Mckay评价优良率分别71.4%(5/7)和83.3%[(5/6),P>0.05],Severin X线评价两组优良率均为100%(P>0.05)。结论3D打印导航模板可以辅助大龄DDH患儿Tönnis手术的完成,降低手术时间和射线暴露次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骨科机器人导航经皮内固定治疗钩骨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0年11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治疗的21例新鲜钩骨钩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26~56岁,平均40.7岁。患者均采用骨科机器人导航定位,经皮精准置入Herbert螺钉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定期复查,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测量并比较患侧与健侧腕关节屈曲、背伸活动角度,尺侧、桡侧偏斜角度,捏力及握力;采用改良 Mayo 腕关节评分评估腕关节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腕关节主动及被动活动疼痛程度。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55 min,平均50 min。术中出血量0.5~1.0 mL,平均0.75 mL。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无尺神经损伤、环小指屈肌腱损伤。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8个月,平均11.5个月。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患者末次随访时:患侧腕关节屈曲、背伸活动角度,尺侧、桡侧偏斜角度,捏力及握力分别为69.4°±1.5°、54.5°±2.1°、41.2°±1.7°、14.5°±1.6°、(10.5±1.5)kg、(35.1±1.6)kg,健侧分别为70.2°±1.4°、55.3°±2.0°、42.3°±1.6°、15.3°±1.5°、(11.3±1.3)kg、(35.9±1.5)kg,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腕关节主动活动疼痛VAS评分0~2分、平均0.88分,被动活动疼痛VAS评分0~2分、平均0.98分;改良Mayo腕关节功能评分89~100分,平均94.5分,其中优20例、良1例。结论应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钩骨钩骨折具有精准定位、精准置钉及不损伤尺神经、环小指屈肌腱等优点,临床疗效可靠,可作为治疗无移位的钩骨钩骨折的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VPV数字化手术辅助影像导航技术在泌尿外科复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DVPV系统的三维可视化数字重建、虚拟现实应用、全息医疗专业影像平台,在普通CT或MRI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三维图像重建,术前制定最优的手术方案,术中通过虚拟现实眼镜观看病灶影像并为手术操作进行导航。记录手术操作时间、疗效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3例肾血管平滑肌瘤(2例为较大体积,1例为肾门肿瘤)被完整切除,患侧肾脏均被保留。无损伤肾门血管和肾盂,平均出血量30 ml,平均手术时间105 min。在肾结石病例中,术中影像导航下避开肾脏重要血管,切开肾皮质的薄弱处取净鹿角型结石,手术时间120 min,出血量约50 ml。大体积中叶前列腺癌用腹腔镜技术完成根治术,出血量约75 ml。前列腺巨大囊性肿物行经直肠穿刺抽液+肿物活检术。肾上腺肿瘤用腹腔镜切除。全部患者平均住院日4.5 d,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DVPV数字化手术影像导航系统有助于术前疾病评估,明确病变位置,术中虚拟现实影像导航,可提高医师操作的精准性,降低手术出血量、操作难度与风险,缩短手术时间,让患者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技术在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疗效分析。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收治的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术前三维CT扫描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镜像设计原理将健侧与患侧进行配对比较,确定术中异常骨质切除范围并标明术中危险区域。术中将导航支架置于患者前额,配对完成后,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下睑缘-口内切口入路根据术前方案行异常骨纤维切除。于术前、术后6个月头颅CT三维重建模型上标记颧颌点、眶下点、颧突点及颧颌缝眶下缘点,分别测量其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健、患双侧对称性进行分析。术后对眶颧部形态进行对比,并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6例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18~35岁。术前健、患双侧颧颌点、眶下点、颧突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颧颌缝眶下缘点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健、患双侧4个标志点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患侧颧颌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的差值由(10.1±6.2) mm减少至(2.7±6.4) mm,眶下点由(7.7±4.6) mm减少至(1.9±3.9) mm,颧突点由(8.5±7.5) mm减少至(0.7±1.5) mm,颧颌缝眶下缘点由(1.9±3.5) mm减少至(0.6±2.1) mm。所有患者术后疗效显著,患侧与健侧形态对称,轮廓自然,无并发症发生,满意度较高。结论应用计算机导航技术治疗眶颧部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可有效解决经下睑缘-口内入路视野暴露困难的问题,显著提升手术的精确性、对称性及安全性。
简介: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系统(CAOS)在芦山地震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同颐性分析2013年4月20日至5月3日芦山地震中应用CAOS引导下手术治疗的6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20~54岁,平均39.7岁。骨折按Tile分类:B型2例,C型4例。合并伤:双侧胫骨开放性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Z例,腰椎骨折2例,髌骨、肱骨骨折各1例,皮肤挫裂伤5例。6例患者于伤后3~10d(平均6d)均在CAOS引导下行手术治疗。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并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结果6例患者共置入空心钉11枚,其中骶髂螺钉6枚(S,5枚,S:l枚),耻骨支螺钉5枚(顺行2枚,逆行3枚)。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无明显神经及血管损伤,术中置入每枚螺钉的平均出血量约为20mL,术中平均总出血量为110mL,术中平均置入每枚螺钉的透视时间为10s,平均手术时间为110min,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示骨折均复位满意,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CAOS引导下手术由于其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准确度高、术中透视时间短、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可有效进行严重骨盆损伤、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控制,可早期固定骨折,是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一种新型实时导航牙种植手术模板,观察了2012年4月-2015年8月来我院口腔科经新型导航种植手术模板技术治疗的牙缺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螺旋CT断层扫描机对额骨铸塑模型,并对牙缺失患者进行CT扫描,以获取断层数字图像。将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造技术(CAD/CAM)设计得到的外科模板应用于30位种植患者,并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种植体与额骨结合情况以及种植后牙齿的咬合咀嚼功能。结果患者手术1个月后,随访并观察种植后牙齿功能。30例牙缺失患者的额骨CT检查,无论是额骨形态,还是额骨结构都显示出良好结果,额骨骨质以及额骨的上额窦底、鼻腔底、鼻腭管和下额管等重要结构也取得了理想结果。后期观察结果显示牙型正常,随访患者的咀嚼咬合功能保持良好。结论牙种植导航技术既保证了种植体植入理想的位置,又可避免各种副损伤。计算机辅助种植导航外科可拓宽种植医生的视觉,使种植手术更安全、更精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系统在辅助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定位隧道位置的准确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3月— 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收治的60例ACL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15~48岁,平均26.3岁。30例采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术中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导航组),30例采用人工定位关节内股骨、胫骨隧道内口的位置(对照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隧道位置,利用格子法评估隧道位置在股骨髁间外侧面与胫骨平台面的比例值,以股骨髁间外侧面后缘深处到前缘浅处(DS)的比例位点和上缘高处至下缘低处(HL)的比例位点代表股骨侧隧道位置,以胫骨平台前后缘连线的比例位点代表胫骨侧隧道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隧道位置。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2个月膝关节功能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和膝关节稳定性(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对照组手术时间为(56.1±8.1)min,导航组为(76.0±6.7)min(P<0.05)。导航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导航定位针安装处皮肤皮缘坏死。股骨隧道DS比例位点:导航组为(27.2±3.7)%,对照组为(33.9±4.4)%(P<0.05);HL比例位点:导航组为(36.6±4.8)%,对照组为(38.9±4.9)%(P<0.05);胫骨侧隧道位置位于胫骨平台前后缘的比例位点:导航组为(44.9±1.8)%,对照组为(44.7±3.0)%(P>0.05)。两组术后12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膝关节功能评分与膝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与人工定位在ACL重建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计算机导航辅助ACL重建可以使股骨侧隧道定位更接近于解剖位置,胫骨侧隧道定位与人工定位无明显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三维超声自动容积导航技术(Smart Planes)与二维超声在获取胎儿颅脑正中矢状面(MSP)以及测量胎儿胼胝体及小脑蚓部参数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7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168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MSP并手动测量胼胝体前后径,测量小脑蚓部前后径、上下径及面积。随后应用三维容积探头获取胎儿颅脑容积数据,利用Smart Planes技术自动分析并测量胼胝体和小脑的相应数据。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及Bland-Altman法比较二维超声与Smart Planes技术对胎儿胼胝体以及小脑蚓部的测量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对比不同操作者间测量的一致性及同一操作者采用两种方法测量的用时差异。结果采用Smart Planes技术与二维超声获取胎儿颅脑MSP的成功率分别为97.0%(163/168)、79.8%(134/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P<0.001)。其中76.8%(129/168)胎儿通过二维超声及Smart Planes技术均获得颅脑MSP并测量相关参数。比较二维超声与Smart Planes技术测量胼胝体前后径以及小脑蚓部前后径、上下径、面积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72、0.968、0.946、0.967。比较同一位操作者采用Smart Planes技术2次测量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95、0.987、0.962、0.993。比较不同操作者间采用Smart Planes技术测量的一致性,ICC分别为0.986、0.966、0.972、0.955。采用Smart Planes技术获取胎儿颅脑MSP所需时间[(13.49±5.38)s]明显短于采用二维超声所需时间[(89.99±113.4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87.50,Z=-12.915,P<0.001)。结论三维超声自动容积导航技术可快速获取胎儿颅脑MSP,测量所得胼胝体及小脑蚓部的参数与二维超声测量所得结果一致性较好,有助于超声医师对胎儿中线结构做出快速准确的识别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