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自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中心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117例,其中康复组62例,对照组55例。康复组患者术后按照设计的8天循序渐进的方案进行功能锻炼,出院后按上述方案序贯锻炼。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宣教。手术后1、2、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有无术侧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结果经过康复锻炼,在肩部疼痛及活动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方面,康复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均未发生电极脱位、伤口延迟愈合、囊袋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起搏器术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可降低肩部疼痛及活动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专科护士在起搏器植入术后门诊随访管理的影响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专科护士在门诊随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00例,以起搏器术后第1、3、6个月的频率定期随访,自行设定调查问卷有关患者对自身起搏器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关于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随访率与常规门诊随访进行比较。结果规范组在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随访率方面与常规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对自身起搏器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规范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专科护士在起搏器植入术后门诊随访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与起搏器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起搏器所致心律失常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的观察。方法本文主要选择自2013年7月—2016年7月的100例进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然后对其进行分组治疗。其中,观察组50例,对其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对照组50例,对其采用动态心电力进行诊断,对比分别诊断后所得到的因搏器所致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不再心电图检测的检测率,选择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对照组检测率显著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进行起搏器所引发的患者心律失常诊断时,利用动态心电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诊断的全面性与准确性,具有非常优异的临床推广价值。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后的近期并发症情况和护理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 5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结果: 58例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有 3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 5.17%),接受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后均经临床对症处理好转或痊愈出院,无死亡等严重后果发生。结论: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永久起搏器植入后并发症发生,应对并发症原因进行详细了解,术后加强观察、护理,才能在预防并发症的同时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 近期并发症; 护理方法; 永久起搏器; 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动过缓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2009-2013年住院的77例心动过缓并植入起搏器的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将其分为平均心率30-40次/分(A组)、40-50次/分(B组)和50-60次/分(C组),分别测定患者基础血压及起搏器植入前、后动态血压中24小时收缩压与舒张压,采用正常人(对照组)的高血压上限140/90mmHg作为诊断高血压的标准,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心率水平下患者血压水平的关系,然后再分析三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与术后心率水平与血压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心动过缓各组患者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三组患者心率恢复正常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较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动过缓可致血压升高,且随心率的减慢,血压有升高趋势;患者心率恢复后血压水平明显下降,故心动过缓患者有其独特的血压特点,可为临床心动过缓患者血压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中舒适护理对其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高龄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抽样方式,按入院先后顺序,将符合研究入组条件的患者进行编号并随机分组,单号3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双号33例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况、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后、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均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身体状况、精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高龄患者永久心脏起搏器治疗中实施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