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案例描述了一位大四护理学专业的男生,因为考研失利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问题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5次心理咨询,取得预期效果。

  • 标签: 心理问题 案例报告 合理情绪疗法
  •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的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的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探索重大疾病患者的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的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的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的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的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的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的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的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的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的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的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的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

  • 标签: 宗教应对 中国基督徒 重大疾病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 简介:本研究用实验方法考察同一性感刺激对两性可能产生的动机冲突,使得两性在选择能够展示拥有者特性的商品时,偏好可能大相径庭。本文以iPhone5S手机的色彩选择为,两个实验的结果显示,来自性感女性的性感刺激,一方面会激发男性的配偶吸引动机,提高其对代表财富的金色手机(相比代表沉稳的黑色手机)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会激发女性的配偶维系动机,使她们在给情人(相比给非情人关系男士)选购礼物时,对金色手机的偏好降低(相比黑色手机)。

  • 标签: 性感刺激 配偶吸引动机 配偶维系动机 色彩营销 两性冲突
  • 简介:求助者是一名服刑人员,在余刑8个月的时候,出现焦虑烦躁、入睡困难,无助感,与监区干警关系紧张,主动要求关押紧闭。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睡眠,人际关系紧张等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 标签: 焦虑 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 简介:为使大学生减少人际冲突,培养正确的人际关系成败归因方式,在人际关系方面获得更好的发展。本文基于归因理论来调查、分析大学生对人际关系归因的现状特点,研究表明,大学生把成功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内部的(能力、努力)归因,而把失败的人际交往倾向于外部的(背景、运气)归因。据此研究,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归因策略要遵循双向性原则和辨证性原则;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归因理论;优化归因策略,做出有利归因;指导学生理论联系:重视同辈辅导,消除错误归因;实际抵制外在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归因。

  • 标签: 大学生 人际关系 内外归因 对策
  • 简介: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探讨影响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自编《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我校历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2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系统课程学习,学生对自我意识、人际沟通、爱情等方面有很大收获,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中,“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多媒体课件内容”、“学生自己课堂上的自由阅读”和“学生当‘老师’教学法”四种途径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结论:系统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有效利用多种途径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课堂教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 简介:大学新生入学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新生都面临着新的改变。因此,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心理干预。本课题以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级和2012级新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新生心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新生的心理状态和主要问题,寻找帮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 状况调查 对策研究
  • 简介:采用自编问卷对长三角地区145名教师进行调查,并将其职业价值观与实现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教师现实工作情况不能满足教师的职业价值需求,教师的职业价值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一般精神价值、特有精神价值、物质价值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 标签: 教师 价值观 满足程度
  • 简介:职务犯罪主要包括贪污贿赂和渎职两类犯罪。根据2003年4月全国69职务犯罪案例研究,探讨与职务犯罪构成要件相关的多种因素,分析职务犯罪人的需要和动机心理,认识我国当前职务犯罪趋势和职务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说明预防和抵制职务犯罪的自我和社会两大因素,提出从源头上预防和克服职务犯罪、构建职务犯罪预防整合体系的见解。

  • 标签: 职务犯罪行为 贪污贿赂 渎职 动机心理 预防机制
  • 简介:人际交往敏感是大学校园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本文通过对一名研究生人际交往敏感问题的心理分析和诊断,采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巧妙运用其崇拜目标调动其积极情绪及态度,进行个性重塑,解决了其人际问题,学习和生活也步入正轨。研究说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干预人际敏感问题的可靠方法。

  • 标签: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人际敏感 条件性情绪反应 研究生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