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放射线及槲皮素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侵袭性变化的影响,并初步探讨VEGF、MMP-9表达对其影响。方法: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槲皮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体外侵袭实验分别观察放射线及不同浓度槲皮素作用后24h细胞的侵袭能力的改变。Western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槲皮素、放射线单独及联合应用后Hela细胞中VEGF、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槲皮素对Hela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P﹤0.05),24小时的IC50值约为120μmol/L。与空白组比较,X线照射24h后细胞侵袭能力增加(P﹤0.01),槲皮素对HeLa细胞的侵袭能力具有抑制作用(P﹤0.01),槲皮素与X线共同处理细胞后,仍具有明显的抑制侵袭能力(P﹤0.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线单独作用后VEGF、MMP-9蛋白表达在一定时间内有增加的趋势(P﹥0.05),槲皮素、以及联合X线组VEGF、MMP-9蛋白表达降低(P﹤0.05)。结论:X线照射后宫颈癌Hela癌细胞侵袭潜能短暂增强;槲皮素能抑制X线照射后宫颈癌细胞的侵袭能力。机制可能与槲皮素能下调VEGF、MMP-9的表达有关。
简介:目的检测WTI和P53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在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浆液性肿瘤和浆液性癌各40例中的WT1和P65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卵巢浆液性癌中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WT1在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浆液性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5%、72.5%和9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53在卵巢良性浆液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浆液性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27.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WT1和P53可能参与了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生发展。
简介:目的探讨预防性造瘘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直肠癌前切除术,根据是否进行预防性造瘘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6),观察组患者进行预防性造瘘,对照组患者未进行预防性造瘘,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相关指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术前和术后7天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淋巴细胞总数,术前和术后5天外周血降钙素原(PCT)水平,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两组患者的外周血CRP、PCT水平及淋巴细胞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外周血CRP水平、术后5天外周血PC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明显多于同时间点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预防性造瘘可缩短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和炎性反应,降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是一种更加安全的选择。
简介:目的:探讨基质相互作用分子1(stromalinteractionmolecule1,STIM1)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例宫颈癌患者的癌变及其正常上皮组织并测量对应肿瘤体积,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STIM1在各病变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STIM1与肿瘤病变程度的相关性;酶联免疫ELISA方法测定过表达STIM1的癌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量并分析其与STIM1的相关性。结果:70%的宫颈癌组织中STIM1的表达上调,表达量与癌症病变标志物即肿瘤大小相关;STIM1可促进血管内皮因子VEGF的分泌。结论:STIM1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是宫颈癌病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简介: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肩峰指数与退变性全层肩袖撕裂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10月经MRI检测或肩关节镜确诊肩袖全层撕裂的患者48例为实验组,平均年龄66岁;选取同期因其它肩关节疾病(冻结肩或肩关节不稳)就诊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平均年龄63岁。将两者基本资料进行对比,由同一名放射科医生采集所有患者的肩关节标准前后位X线片,由2名独立的骨科医师测量所有患者的肩峰指数结果,对比两组之间肩峰指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肩峰指数值:肩袖撕裂组平均肩峰指数0.71,对照组肩峰指数0.6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袖撕裂患者中,女性肩峰指数为0.70,男性肩峰指数为0.69,二者相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结论肩峰指数可有效预测老年人群中退变性全层肩袖撕裂的发生。
简介:目的:观察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化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施行过化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CEA试剂盒以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CEA水平,研究CEA的变化及其与一些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67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19例(28.4%)化疗开始后70天内血清CEA有所升高,71天~210天期间再复查时,其CEA水平又降至化疗前水平或更低。影像学检查提示这19例CEA短暂升高的病人均从化疗之中得到益处(11例PR,8例sD)。没有证据支持CEA短暂升高与肿瘤原发部位、肿瘤转移、肿瘤分化之间有明确的关联。结论:某些转移性结直肠癌病人化疗开始后的血清CEA水平可以有一短暂的升高,可能与临床受益有关,尚不能作为肿瘤进展的指征。
简介:目的:探讨结肠癌及健康对照组超声定量分析与IL-1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器检测并记录结肠癌组及健康对照组结肠内阻力指数(R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结肠癌患者及健康对照组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分析阻力指数(RI)与IL-17的相关性。结果:结肠癌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9.1±2.3)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2±1.4)ng/ml];结肠癌组RI(0.54±0.08)低于健康对照组(0.78±0.04)(P〈0.05)。结肠癌组IL-17阳性率与RI负相关。结论:超声影像的部分声像图特征与IL-17有明显关系,可作为诊断结肠癌的预警信号和判断预后的有用指标。
简介:背景与目的:鞍区固有的解剖特点使该区肿瘤的切除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总结和探讨鞍区拟诊生殖细胞瘤诊断性放疗的问题.以避免鞍区生殖细胞瘤的术后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拟诊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的患者行局部野诊断性放疗,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靶区包括病灶外2cm,常规分割.DT20Gy后复查MRI,根据其结果分别给以继续放疗和手术处理。结果:5例患者病灶明显缩小(1/3以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诊为生殖细胞瘤,继续全脑全脊髓放疗,4例行顺铂十足叶乙甙化疗,1例行X刀局部推量,5例病灶均消失,随访最长的2年无复发。1例患者病灶变化不大,仅仅中心出现坏死,手术后病理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术后继续放疗。6例患者均临床痊愈,视力恢复正常,无神经功能障碍,双目失明的患者视力恢复,3例治疗前有尿崩的患者治疗后继续服用少量弥凝,其中1位治疗前有垂体功能低下的继续激素替代治疗,其余3位无需服用任何药物。结论:诊断性放疗是安全的,可作为拒绝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鞍区拟诊生殖细胞瘤的选择之一。
简介:目的:了解促红细胞生成受体(EpoR)在卵巢良性、交界性、恶性上皮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上皮性卵巢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对51例卵巢癌组织、25例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31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EpoR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EpoR在恶性及交界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48%,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的32%(P〈0.05)。在卵巢癌中EpoR的表达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有关,Ⅲ~Ⅳ期卵巢癌强阳性表达率73%,明显高于Ⅰ~Ⅱ期的56%(P〈0.05),而与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关联。但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强阳性表达率7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的58%。结论:EpoR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简介:目的:探讨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与病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常规超声发现的369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其造影显像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与病理学诊断的恶性病灶245个和良性病灶124个进行对照,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灵敏度为98.8%(242/245),特异度92.7%(115/124),准确度96.7%(357/369),约登指数0.92,阳性似然比13.7,阴性似然比0.013。(2)小肝癌的超声造影特征性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增强,动脉中晚期或门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表象;其中肝脏恶性病灶的快进快退表现占87.2%(219/251),与良性病变的1.7%(2/11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分化小肝癌的廓清时间分别为(102.4±2.36)s、(76.02±3.88)s和(49.40±4.95)s,分化程度高者的开始廓清时间明显晚于分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小肝癌的诊断及其病理分化程度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目的评价保留膀胱手术联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6年12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GC(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动脉化疗治疗,总结分析肿瘤控制情况、膀胱保存率和患者的生存率。结果33例患者获随访,2例失访,平均随访24.3个月(3-45个月)。27例无瘤生存,2例带瘤生存,4例死于肿瘤转移,2年生存率为88.8%;19例无复发及转移,5例浅表性复发,3例浸润性复发,6例转移;25例保留膀胱生存,4例行挽救性全膀胱切除,4例死亡,2年膀胱保存率为74.1%。全部患者对动脉化疗耐受良好,无严重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结论保留膀胱手术联合GC方案动脉化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移行细胞癌近期疗效满意,毒副作用轻,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简介:目的:观察奥氮平对肿瘤相关性抑郁及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05例伴恶性肿瘤相关性抑郁、焦虑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安慰、鼓励、帮助、同情及换位思考等心理支持治疗,而治疗组给予奥氮平(10mg/d,连用4周)。引入国际通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开发制定的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个条目(EORTCQLQ-C30)量表,观察奥氮平对肿瘤相关性抑郁及焦虑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躯体(83.14±14.86)、情绪功能领域(67.74±21.86),恶心呕吐(20.24±17.40)、疼痛(18.30±19.66)、失眠症状领域(27.09±18.86),总体生活质量领域(64.74±21.98)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氮平可改善肿瘤相关性抑郁、焦虑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方便,毒副作用小,患者可耐受。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热灌注化疗(IPHC)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肿瘤(OET)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晚期OE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卵巢癌细胞减灭术。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48),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静脉化疗,观察组患者术后接受静脉化疗和IPHC。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各次(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化疗后的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治疗后腹腔积液控制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于化疗后逐渐降低,时间和组别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术前和第4次化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次、第2次和第3次化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3级以上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功能不全、周围神经损伤的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腹腔积液控制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43.8%,高于对照组的2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HC对晚期OET患者的腹腔积液控制满意,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且不增加化疗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显示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在去除吸烟引起的DNA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旨在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吸烟相关性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010例肺癌患者和1011例正常对照。采用基于通路的候选基因选点策略,从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相关的8个核心基因中筛选出40个标签SNPs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单个位点分析发现6个SNPs(ERCC12个,DDB22个,ERCC4/XPF1个,XPC1个)与肺癌的易感性相关。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史和肿瘤家族史后,仍有3个SNPs(ERCC1rs3212948,DDB2rs830083,ERCC4rs3136038)与肺癌易感性存在统计学关联。等位基因联合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肺癌的发病风险随着风险等位基因个数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ERCC1,ERCC2,ERCC3,ERCC5,XPA和XPC。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的肺癌个体易感性有关,值得进一步进行功能学探讨及大样本人群验证.
简介:目的探讨mimics软件设计的经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理论置钉技术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1-4月,我院门诊选择30例健康非脊柱疾病志愿者行C(2-7)CT轴向扫描,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73岁,平均41.2岁。用dicom格式导出,在个人计算机上用mimics软件对C(2-7)各椎体进行蒙板、分割,行三维重建。利用MEDcad模块和测量模块,置入虚拟经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然后测量其在椎体前缘的入口点位置及其与矢状面和水平面的夹角,确定经颈椎前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是否存在可行性。结果C2椎弓根无法行前路手术。经颈椎前路椎弓根钉的投影点从C3至C7,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而是形成一个S形的曲线,上往下逐渐从对侧转向同侧,前路椎弓根钉在椎体前壁上的投影点与椎体前表面上缘的垂直距离波动于(6.56±1.02)mm与(8.97±1.13)mm,与椎体前表面中心线的垂直距离,从C3至C7,波动于(1.53±1.43)mm与(3.92±2.50)mm,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除C2外,经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按测量所得置入点及角度能实现置钉技术,临床操作可行,但因交叉碰撞,同一椎体不能实现双侧同时置入。
简介:目的:比较Deauville5分法及△SUV法在化疗中期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lymphoma,FL)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7年3月病理确诊为FL的患者共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年龄22~88(中位年龄56)岁。患者化疗前、4程化疗后均行18F-FDGPET/CT显像。以Deauville评分4分为界点分成2组,行组间Kaplan-Meier生存分析。分别计算治疗前后SUVmax的差值(△SUVmax)及SUVmax下降百分比(△SUVmax%),ROC曲线计算最佳临界值并分组,行组间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Deauville评分<4分组较Deauville评分≥4分组2年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freesurvival,PFS)明显延长,且有统计学差异(P=0.000)。22例患者进展12例(12/22,54.5%),无进展10例(10/22,45.5%)。进展组与无进展组△SUVmax分别为2.8±3.4、6.9±2.6,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5);进展组与无进展组△SUVmax%分别为(29.9±0.35)%、(80.6±0.0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Deauville5分法在中期化疗后评分对于预测FL患者预后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