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化斑益肾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气阴两虚之临床观察。方法将于本院收治过敏性紫癜肾炎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中抽出78例,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予以强的松为患者治疗药物,观察组予以化斑益肾汤为患者治疗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腰脊酸痛、乏力、手足心热及紫癜等证候评分均较对照组优,且P<0.05。结论针对过敏性紫癜肾炎气阴两虚血瘀证患者采用化斑益肾汤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多项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关系。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收集的79例口腔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癌旁组织和口腔鳞癌组织FAK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FAK短发卡RNA(shRNA)和对照shRNA慢病毒感染人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建立FAK敲降细胞系和对照细胞系(FAK KD组和shRNA对照组),采用噻唑蓝(MTT)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分析两组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两组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FAK蛋白表达水平(154.23±23.09)明显低于肿瘤组织(351.29±3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9,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2.11±0.29)明显高于FAK KD组(1.52±0.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P<0.05)。对照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133.48±5.91)个]明显高于FAK KD组[(59.87±5.1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89,P<0.05)。对照组细胞划痕愈合率[(85.62±6.08)%]明显高于FAK KD组[(53.18±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8,P<0.05)。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49.71±18.32)个]明显高于FAK KD组[(81.58±8.3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70,P<0.05)。对照组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1.28±0.25)明显高于FAK KD组(0.63±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5,P<0.05)。对照组细胞间质细胞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0.84±0.18、0.96±0.20)明显低于FAK KD组(1.79±0.23、2.39±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4.318,P<0.05)。结论FAK蛋白在口腔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参与口腔鳞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
简介:摘要患者为26岁近视眼女性,右眼裸眼视力为0.1,左眼为0.2;左眼角膜有外伤史,鼻侧遗留角膜斑翳。经术前充分检查,右眼行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左眼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表面切削术。术后3个月患者双眼UCVA为1.2,左眼角膜瘢痕大部分消除。(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14-617)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斑菲素蛋白3(PKP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探讨PKP3对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在线生信分析网路数据库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GEPIA)观察PKP3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收集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5例胰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组织中PKP3的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人胰腺腺癌细胞(SW1990,BXPC3)、人正常胰腺导管上皮细胞(HPDE)中PKP3的表达水平。小干扰RNA构建PKP3低表达细胞株,分为siPKP3-1、siPKP3-2组和空白对照组(NC-PKP3)。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胰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其迁移能力,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PKP3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量为(2.32±0.93),明显高于胰腺正常组织(1.57±0.42,t=9.24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结果表明PKP3在胰腺癌细胞BXPC3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胰腺细胞HPDE[(1.74±0.15)倍],在胰腺癌细胞SW1990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胰腺细胞HPDE[(1.34±0.08)倍]。CCK-8实验提示转染72 h后,BXPC3细胞中siPKP3-1、siPKP3-2组吸光度值分别为(2.09±0.37、1.67±0.42),明显低于NC-PKP3组(3.66±0.67,t=10.683、11.36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W1990细胞中siPKP3-1、siPKP3-2组吸光度值分别为(2.36±0.45、1.68±0.39),明显低于NC-PKP3组(3.54±0.98,t=7.664、8.72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后24 h划痕愈合实验结果表明BXPC3细胞中siPKP3-1、siPKP3-2组划痕愈合百分比分别为(36.14±4.77)%、(22.56±5.15)%,明显低于NC-PKP3组[(78.61±5.03)%,t=9.375、9.716,P<0.01];SW1990细胞中siPKP3-1、siPKP3-2组划痕愈合百分比分别为(18.03±3.85)%、(23.12±5.02)%,明显低于NC-PKP3组[(68.33±6.98)%,t=9.772、9.913,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SW1990细胞中siPKP3-1、siPKP3-2组的细胞穿膜数量为(33.23±4.26)、(35.93±5.76)个/视野,低于NC-PKP3组的细胞穿膜数量[(67.33±5.98)个/视野,t=8.551、9.132,P<0.01];BXPC3细胞中siPKP3-1、siPKP3-2组细胞穿膜数量分别为(40.61±5.17)、(37.08±4.19)个/视野,低于NC-PKP3组细胞穿膜数量[(70.84±6.23)个/视野,t=9.834、9.01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KP3在胰腺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上调,敲低PKP3表达后可明显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L-6、IL-12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凉血消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方法收集120例HSP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医对照组,同时设健康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两个疗程后空腹采血,ELASA法检测血清中IL-6、IL-12含量。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对照组治疗前IL-6、IL-12水平分别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IL-6显著升高,而IL-12显著降低。中西结合治疗组治疗后IL-12水平上升和IL-6下降的幅度较大,西医治疗组治疗后IL-6、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还有显著差异(P<0.05),但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后IL-6、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SP的发生存在Th1/Th2失衡状态,凉血消斑汤具有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6的合成和分泌,上调Th1型细胞因子IL-12回复正常水平,使Th1/Th2失衡状态回复正常的作用。IL-6、IL-12水平的检测,对HSP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为日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对68例患者龈下菌斑中的致病菌进行分离培养,并对对甲硝唑、阿莫西林等10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经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均检出有致病菌感染,共分离到259株可疑致病菌,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检出率为44(64.71%)、产黑色素普雷沃菌检出率为40(58.82%),为分离率最高的致病菌;耐药性情况检测结果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致病菌主要为牙龈卟啉单胞菌以及产黑色素普雷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硝基咪唑类药物敏感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圆斑蝰蛇咬伤患者在广州周边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圆斑蝰蛇咬伤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圆斑蝰蛇咬伤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线性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咬伤后就诊时间与咬伤后出现急性肾损伤时间的相关性。结果5年共收治毒蛇伤1481例,死亡3例,其中43例圆斑蝰蛇咬伤,死亡2例,占毒蛇伤总死亡率的66.7%(2/3);患者分布以广州珠三角地区(肇庆、云浮、佛山、江门)伤者居多,占74.4%,9~11月是咬伤高发月份,占44.2%(19/43),被咬伤者以农民为主,占53.5%(23/43),50~69岁为主要高发年龄,下肢咬伤占67.4%(29/43),蛇伤严重程度评分重度病例占74.4%(32/43)。咬伤后就诊时间与咬伤后出现急性肾损伤的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719,P<0.01)。结论圆斑蝰蛇咬伤是广州周边地区毒蛇伤的主要死亡原因,应对高发月份、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及高发部位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旦发生圆斑蝰蛇咬伤,应立即到正规医院接受针对性诊治,必要时接受血液净化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采血是医疗工作中常见的操作之一,但常伴随着血肿和瘀斑的发生。为了提高献血员的舒适度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在采血站的应用备受关注。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研究,招募了100名参与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研究周期为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观察组接受了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包括预采血皮肤准备、采血技术的优化和术后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采血方法。我们记录了每个病例的血肿和瘀斑情况,并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中,血肿和瘀斑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瘀斑面积和血肿大小明显较小。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在预防血肿和瘀斑方面表现出显著的效果。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方法在采血站采血工作中可以有效地预防血肿和瘀斑的发生。这项研究结果为提高采血操作质量和献血员体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医疗实践中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简介:摘要:本研究采用限制性组合分析法对一起强奸案中的男女混合斑进行了DNA分型结果的推定。混合斑是由强奸案件中的床单上提取的,包含了男性和女性的生物检材。通过应用国际法医遗传学会(ISFG)推荐的计算方法,本研究成功对混合斑中个体的DNA分型进行了准确分析,为案件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