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主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支持及社会功能现状。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6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流浪行为将所有患者分为无主流浪组(n=310)和非流浪组(n=158)。采取自制入院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对所有患者基本情况、社会支持水平、病情程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无主流浪组患者中男性、农村户口、非本地居民、无职业、未婚及教育程度不高、年龄30~50岁人数显著高于非流浪组(χ2=3.58、20.14、18.69、46.29、33.16、24.38、29.75,均P < 0.05);与非流浪组相比,无主流浪组患者的SSRS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明显偏低[(15.35±5.42)分、(4.34±2.78)分、(6.48±1.89)分、(26.23±7.35)分;(18.99±3.78)分、(6.35±3.23)分、(7.82±2.01)分、(32.59±7.02)分,t=6.34、10.52、12.83、14.68,均P < 0.001];BPRS各项因子评分及总评分总明显偏高[(19.35±5.85)分、(22.58±2.73)分、(18.74±2.46)分、(18.48±0.25)分、(16.38±3.12)分、(79.43±3.64)分;(12.92±4.23)分、(16.24±3.66)分、(16.97±3.77)分、(10.58±3.34)分、(6.36±4.23)分、(62.72±2.57)分,t=9.92、7.02、6.33、10.35、15.74、28.46,均P < 0.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不良个体情况和低社会支持水平是造成无主流浪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社会支持护理对不孕症患者社会功能、心理状态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不孕症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常规组,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进行社会支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支持度及心理状态,并对患者远期心理健康水平及干预后1年内妊娠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社会支持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社会支持利用度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干预前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不良情绪均有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HAMA及HAMD评分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等远期心理健康情况水平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6个月内及干预后1年内妊娠率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不孕症患者采取社会支持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社会功能,并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简介:目的探讨西安市老年公寓老年人主观幸福感(SWB)的社会性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评量表以问卷和个别面谈的方式对西安市城区20所社会化养老机构的老年人(n-462)的SWB的社会性因素(人口特征、社会支持)进行测量。主观幸福感用MUNSH的正性因子、负性因子、幸福度总分的平均值来描述。结果影响因素中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以及经济收入、文化层次老年人的SWB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个性、抑郁情绪、社会支持的老年人SWB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老年公寓老年人的SWB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个性、抑郁情绪和社会支持。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体验,使生活在公寓的老年人不失去家庭感、生活的私密性,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是老年公寓的立足之本。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控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纳入2022年1月~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予常规精神病护理干预,观察组43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重返社会技能训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的评价和比较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评分量表(PANSS),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社会功能的评价和比较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PANSS及SDSS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改良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D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其社会功能,帮助患者重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