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蔡晓惠:李老师,我知道您是在1987年出国、到加拿大以后才开始文学创作的。英文小说DaughtersoftheRedLand(《红浮萍》)是您的第一部文学作品,您亲自操刀译写的中文版《红浮萍》也在2010年问世。您还发表了《雪百合》《羊群》《嫁得西风》《海底》《尺素天涯》等一系列中英文作品,是少见的同时兼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双语作家。我注意到,您并不是文学专业科班出身:您在国内学的是新闻,出国以后在加拿大主修历史专业。您的专业背景对您的双语写作有影响吗?
简介:
简介:语篇不只是一连串句子和段落无序的结合,而是一个结构完整、功能明确的语义统一体。语篇要求词句之间在语言形式上具有粘连性,在语义上具有连贯性。Halliday&Hasan提出了"语篇衔接"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衔接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在语篇中的具体体现[1]。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指存在于语篇中,并使语篇得以存在的语言成
简介:孙:今天拽着我来,知道是要谈九十年代文学,头就大了。所以对话伊始,先声明身份,觉得这样才获取了对话的资格。另外也为自己开脱,因为是记者,处在文学圈之外,不可能如两位批评家思考得那么多、那么深入,有些话只是点滴感受而已,好在出了局的话对于局外人不算
简介: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室主办的“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于2008年9月10日在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翻译与20世纪文学的关系、翻译文学与文学史的关系及其地位的确立、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简介:回归生活世界是20世纪文化和学术的整体转向,亦是"现代的基本或根本精神",(1)更是艺术与科学对话的新视域。科学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发展不约而同地朝向了生活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科学与艺术在内在生命本体层面的融合提供了新的价值尺度。
简介:德国德语文学研究专家沃尔夫冈·布劳恩加特教授的最新力作探讨文学与宗教从1765年至今的关联与流变,旨在为研究文学中的宗教美学开辟新路。全书主体的三部分分别题为“人类学转向:为人的艺术——同样为人的宗教”“艺术-宗教与宗教-艺术”“审美的合群性”。本文依次做一梳理评析,并指出这部德语文学专著的独创性及其为跨学科研究模式带来的启发。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的非理性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的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的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矛盾性、对话性特征。
简介:在地震重灾区北川采访灾民时,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灾民们通常会问上一句,请问你是哪里的?我是重庆的。我告诉一位灾民。这位灾民那天正和其他几位灾民坐在帐篷外面晒太阳。重
简介:本文试图从哲学和汉学的双重角度.介绍、分析和诠释于连的两个基本概念l’alterite和l’ecart,旨在把他重新放入欧洲当代哲学脉络里看中国如何成为欧洲哲学未思之思的他者;同时透过他哲学汉学化的研究方式,看基于相异性的比较如何能让自我和他者彼此凸显:并由此探讨如何生成当代中西对话中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和他者。
简介:2008年10月12日至14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承办、北大、清华和人民大学协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语言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法、美、英、韩、印、日、新、墨、匈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空前规模的学术盛会,其中有14位学者作大会发言,258位学者在18个分组和圆桌会议上宣读了论文。
简介:马克·加穆萨(MarkGamsa)是前苏联拉脱维亚加盟共和国里加市居民,1970年出生,九岁随家人移居到以色列。他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开始学习汉语,毕业以后又在巴黎学汉语一年,后来获得了奖学金——在安徽师范大学研修过一年汉语和中国文化。
简介:19世纪最初几十年,美国社会危机四伏。为了确立一种民族共识,许多文化、政治代言人将目光投向美国早期历史,尤其是殖民地清教历史。霍桑以其对清教的特殊情感,在《恩迪科与红十字》与《欢乐山的五月柱》中描绘了一幅完全不同于政治家与史学家的清教历史画卷。
简介: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自新时期以来已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但无庸讳言,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它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不可回避的问题。有感于此,何云波、张旭等先生合著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力求在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上有所突破,并由此做了许多可贵的尝试。
中英文双语创作与中华文化传播——与加拿大华裔双语作家李彦的对话
跨文化的盛会──记“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96南京国际学术讨论会
从语篇衔接与语义连贯看汉英语篇翻译——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为例
九十年代文学散点透视——一位记者与两位批评家的对话
展开一场跨文化的对话——“翻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综述
生活世界: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对话的新视域——兼论胡塞尔生活世界思想的理论价值
永无终结的寻觅与生生不息的对话——评德语文学研究专著《现代时期的文学与宗教》
意识流:模糊性、矛盾性、对话性──从意识流手法在艾略特诗歌创作中的运用谈起
“重庆特警最了不起!”——与重庆市公安局特警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丁敏生的对话录
当代中西对话的另一种可能--从于连的l’altérité(他者性和相异性)和l'écart(间距)出发
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文学对话——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原苏联侨民眼中的中国文学、俄国文学、中俄文学关系——对话意大利欧洲大学研究所教授马克·加穆萨
文化对话:一种文化冲突模式—读霍桑的《恩迪科与红十字》与《欢乐山的五月柱》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对话机制与科际阐发——读《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