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2193例住院患儿痰液标本行常规培养及药敏试验,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的ATB鉴定系统,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s)检测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表型确诊试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按照NCCLS按推荐的方法进行。结果2193例痰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422株,阳性19.24%,其中G-杆菌267株(占63.27%),G+球菌60株(占14.22%)。依次为大肠埃希菌132株(31.28%)、肺炎克雷伯杆菌76株(18.01%)、铜绿假单胞菌26株(6.16%)、阴沟肠杆菌22株(5.21%)、鲍曼不动杆菌11株(2.61%)、金黄色葡萄球菌47株(11.14%)、肺炎链球菌13株(3.08%)。ESBLs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9.5%,肺炎克雷伯杆菌为65.0%;葡萄球菌几乎均为(MR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对环丙沙星及阿米卡星较敏感(<30%),对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耐药率达65%以上。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敏感(100%97.9%),对复方磺胺甲唑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较高(85.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较低(18.5%),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在66%以上。结论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感染占19.24%,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对常用抗生素均有多重耐药现象。临床应重视病原菌监测及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应用抗真菌药物,部分患者应用细胞因子治疗。结果痊愈13例,占44.8%;有效6例,占20.7%;总有效率65.5%。无效5例,占17.3%,死亡3例,占10.3%。结论AL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粒细胞减少,免疫功能破坏,治疗上应用抗真菌感染的药物联合细胞因子可以提高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霉菌感染的主要发病原因,进行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进入我院治疗的14恶性血液病患者14例,对患者的体征、临床症状等进行观察,并且对患者的体温和血常规进行检查。这14例患者中,具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有10例,占总人数的71.4%。胸部有大小不一的点状阴影的有4例,占总人数的28.6%。6例患者的痰粘稠,占总人数的42.8%。曲霉菌感染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21.42%。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有3例,占总人数的21.42%,有4例患者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占总人数的28.6%。对这14患者均采用抗生素进行7天的治疗。对感染曲霉菌的患者给予二性霉素B。其余的11例患者给予氟康唑进行治疗。结果这14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在进行了7天的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6例患者在治疗7天后症状明显的改善,有3例患者在治疗7天后死亡。结论恶性血液病并发肺部霉菌感染与患者大量的使用抗生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西横县2005-2012年乙型肝炎(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及x2检验、动态数列、相对危险度等统计学方法,对广西横县乙肝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2年广西横县共报告乙肝9040例,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21.93/10万,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男女性别比为2.561;20岁以上年龄组发病危险度突出,20岁、30岁组为高危人群;发病以农民、工人、学生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86.64%;无明显的季节性;地区发病有相对集中趋势。结论随着乙肝疫苗的应用,乙肝发病年龄明显后移,控制乙肝的流行应在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同时,加大对中青年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加强血液制品的监督管理,重视安全注射,开展健康宣传教育等措施以控制疫情。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阙贴贴敷治疗小儿感染后咳嗽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支原体肺炎感染后咳嗽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常规加服抗组胺药物、支气管解痉剂,观察组(n=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外贴膻中穴、天突穴、肺俞穴,1次/日,每次贴6~8h。两组疗程均为5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为71.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为4.42±1.05d,对照组为7.02±1.15d,观察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神阙贴贴敷疗法是辅助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感染后咳嗽一种简便、快速有效、无毒副作用的方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量元素水平异常与感染性腹泻的关系,为感染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116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治疗前后进行血清锌、铁、钙、镁、铜、铅6种元素检测,与85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儿进行对照。结果腹泻组治疗前血清锌、铁、钙、镁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铜稍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铅均在正常范围。腹泻组治疗后血清锌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铁、钙、镁有所升高,但与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腹泻时微量元素锌、铁、钙、镁、铜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这与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保持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对防治感染性腹泻可起到一定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采用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4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2例)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给予红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4%,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81%。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出现了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有3例患儿出现恶心,2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6%,治疗后恢复正常;对照组出现恶心的患儿达14例,另有7例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87%。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发生的不良反应也较少,应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