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性,73岁,因‘持续背痛12h”,于2017年8月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2h无明显诱因下反复出现背痛,无明显胸闷胸痛,伴冷汗,持续不缓解,至外院就诊。心电图示:(1)心房颤动;(2)ST段抬高(IavL,V2-V6呈弓背型抬高0.7mV);(3)V2-V4呈rs型.r波≤0.1mV,予阿司匹林+氯吡咯雷负荷剂量口服后转至我院就诊。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非瓣膜性房颤 栓塞 冠脉 ST段抬高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行PCI治疗前应用替罗班对急性STEMI患者发生自发再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急性STEMI并行急诊PCI的180例患者,根据术前是否应用替罗班,分为替罗班组和对照组,其中替罗班组96人,对照组84人,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自发再灌注情况。结果替罗班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无差异性,自发再灌注率分别为33.3%和15.5(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应用替罗班可显著提高急性STEMI患者自发再灌率。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自发再灌注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抗栓疗法对于急性Q波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受常规肝素治疗以及肝素联合替罗班治疗,对比2组患者CRP水平变化情况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并为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组CRP水平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替罗班进行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体内CRP水平,保障患者安全,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于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 抗栓疗法 替罗非班 低分子肝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罗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且接受介入治疗的123例患者。将患者根据入院时单双号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介入手术前应用替罗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IMI分级、心功能指标和细胞内皮黏附分子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IMI分级为3级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和细胞内皮黏附分子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应用替罗班可促进患者的心功能和冠脉血流明显改善,减少介入治疗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是患者获得更良好预后的保障。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 心功能 TIMI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替罗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选择到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数量分别为34例。其中对照组在治疗时应用标准溶栓方案,观察组以此作为基础添加应用替罗班,对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病死率及出血率、血小板聚集率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对两组患者梗死血管再通率进行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再通者数量分别为21例和31例,再通率分别为61.76%和91.18%;结合溶栓再通指标,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者数量分别为20例和28例,再通率分别为62.50%和87.50%。由此可知,观察组再通率明显更高,P<0.05。溶栓过程观察组死亡数量共4例,病死率为12.50%;对照组数量共1例,病死率为3.13%。结合TIMI出血分级标准,对照组与观察组大量出血数量分别为5例和1例,占据比例分别为15.63%和3.13%,观察组病死率与出血率明显更低,P<0.05。 对比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用药前对照组为56.6±17.9,用药后48h为53.1±20.5;用药前观察组为58.1±19.2,用药后48h为35.8±13.6。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应用替罗班有助于降低血小板集聚率,同时可明显提升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临床上可推广应用。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出血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医务人员将心电图检查应用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结果。方法:按照信封法随机选取2021年3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予患者心电图检查,分析临床检查结果。结果:100例患者未出ST段提高和Q波异常,只有ST-T改变。结论:医务人员将心电图检查应用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Q波不具有典型性,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血清酶学结果综合评估患者的情况,保证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非ST段抬高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正确护理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配合,研究组在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措施。记录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患者(或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3.6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高达29.55%(P<0.05);研究组患者(或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性临床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其护理效果,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8例,两组患者有可比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积极全面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为(11.73±3.53)d,明显短于对照组(20.43±8.02)d的卧床时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5.24%的发生率;观察组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分别为64.58%和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95%和83.33%的比例。上述比较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全面的护理工作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并可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有种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生存质量。方法对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干预。结果其中17例转上级医院进行治疗,3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放弃治疗,其余在住院期间治疗与护理均获得阶段性成功。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快速处理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及早正确有效的急救护理干预,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护理经验,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和生活护理,加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结果经积极抢救与精心护理,有48例患者治愈好转,康复出院,4例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细心的病情观察和精心的护理配合对于早期生命的抢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大大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 护理体会
  • 简介:近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有增多趋势,为探讨其临床特点,现将我院收治的81例老年AMI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男、女老年AMI的异同。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1例AMI患者为我院1994年1月至1999年8月,年龄≥60岁的住院病人,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79年所公布的诊断AMI的标准。其中男性60例,女性21例,男∶女=2.9∶1。男性平均年龄69.3±6.8

  • 标签: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点 心源性休克 老年男性 回顾性分析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有效的急救处理措施。方法择取我院在既往3年内接诊的1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按照患者的施救时间进行分组,将其中由家属或朋友送至医院就诊的54例患者记为A组、将其中实施院前现场急救的59例患者记为B组,就两种不同的救治方案施救后的效果进行比对。结果组间在治疗效果方面比对,B组患者的好转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结论优质的院前现场急救可以明显的缩短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时间以及显著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这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处理 救治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卧床休息、进行自理活动、减少诱发因素、尽量减少并发症——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鼓励患者适当活动,急性期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肌力下降、循环血量减少及坠积性肺炎、便秘、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活动过程应循序渐进。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护理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手术病死率较高,各种外科手术均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1990-2002年我科共治疗6例手术后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手术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药物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右室心肌梗死(ARVI)的心电图特征.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进行心电图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AMI中合并ARVI18例,发生率为36%.下壁、正后壁AMI23例中合并ARVI12例,发生率52.2%.V3R~V5R导联QRS波呈QS型,其后ST-T有动态改变.部分病例有Ⅰ、aVL、V5、V6导联Q波消失,STⅢ/Ⅱ抬高>1,STⅡ抬高≥1mm,V1~V5导联ST段抬高呈递减性,STV2↓/STaVF↑≤50%等表现.结论AVRI多合并下壁、正后壁AMI.右胸导联异常Q波,动态ST-T改变是ARVI诊断依据,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上述改变可作为ARVI诊断线索.

  • 标签: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AMI 导联 后壁 下壁 心电图分析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