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德国巳故的文学大师汉斯·迈耶尔对阿多诺的论说文主义曾有过非常到位的描述。在他看来,阿多诺的这一反整体性、未完成的文风似乎是自天而降的个人天才创造。对于这一观点,本文认为,"论说文"应当是由齐美尔首先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特殊文体。这一文学形式经过青年卢卡奇、本雅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具有本体论特征的文学写作方式。而阿多诺则是在本雅明及尼采的影响下,接受了这一文学形式,成为了论说文文体的集大成者,并将其作为自己哲学思考的及文学写作的理论武器,发展出了自己的"论说文主义"。通过对论说文思想来源及风格特征的分析,本文认为,任何理论家的思想都有其理论来源,绝不是横空出世的。这一观点也同样适用于阿多诺的"论说文主义"。

  • 标签: 论说文 阿多诺 齐美尔 卢卡奇 本雅明
  • 简介:自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日益成为了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但到目前为止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鉴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在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原则及其内涵作一些新的探索。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六届六中全会 意识形态建设 幸福 和谐
  • 简介:黄晓武在《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危机与重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一文中指出,苏东剧变不是偶然性事件,它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左翼运动面临危机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所导致的结果。苏东剧变给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危机,即便是那些对“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模式持批判态度的左翼力量也深受打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国外 重建 社会科学 自由主义 全球化
  • 简介:消费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命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异化不是当代社会一种表层的现象,而是在现代性的驱使下生成的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它导致的不是单一的人与消费品的二元悖结,而是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消费异化理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领域一系列问题的学理反思与把握,它既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有令人生疑的断言。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消费 异化
  • 简介:《新青年》是20世纪初中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也是党早期的重要理论刊物之一。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和发展具有一定贡献,主要表现在:《新青年》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所营造的“中国化”历史语境,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一定思想氛围;《新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新青年》的文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新青年》在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新青年》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 简介: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他还强调说,对于我们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如果“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 标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邓小平 理论与实践 农村人口 改革开放 政治局势
  • 简介: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彰显了他对人类社会研究从'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的走向,此种逆向探索蕴含了他所坚持的历史哲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从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来说,逆向建构是对顺向建构的批判和发展。作为他晚年仍在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逆向建构是针对顺向建构的,通过对认定的命题或学说的反思批判从而达到重新创建。反向建构只是逆向建构的一种,逆向建构还包含非反向的其他种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艺批评中有着明显的逆向建构,后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逆向建构也有呈现,总体上大致有三种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侧重于社会历史,对文艺批评进行历史哲学的反思批判;阿多诺侧重于美学理论,对文艺批评进行审美反思批判;毛泽东侧重于革命实践,对文艺批评进行影响现实的反思批判,他们都力图达到对文艺批评进行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逆向建构是文艺批评创新的有效途径,它能增进文艺批评创新的深度,也能增强文艺批评创新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还能增强文艺批评创新的效能。具体来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具有深刻性、一定的系统性,但连续性不强;阿多诺的具有连续性、系统性,但也有矛盾性;毛泽东的具有时代性、导向性,但也应辩证地看待。因此,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逆向建构并不是无条件和不受限制的,它受历史前提、文艺自身及现实处境这些因素所制约。由此,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逆向建构所要达到的文艺批评创新,是历史的、审美的和实践的文艺批评活动的必然结果,不是虚历史、去审美和脱实践的任意建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文艺批评 逆向建构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这个体系的基本内容作了科学界定,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现实依据。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实依据 价值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邓小平民族思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指针。邓小平民族思想孕育于20世纪5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民族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邓小平民族思想,不难发现,邓小平总是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的民族问题,他继承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基本思想,强调汉族和各少数民族要树立祖国观,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邓小平强调国家要加强对全体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思想 邓小平 “多元一体” 民族问题 中华民族
  • 简介:现实的维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面临着精神诉求的困境、实践方式的困境、传媒整合的困境和话语转换的困境。如何克服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走出传播困境,需要在传播实践过程中化解理想化与世俗化的矛盾、精英化与草根化的矛盾、碎片化与统一化的矛盾、外来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传播 困境 矛盾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成功实践表明没有中共惊人的教育智慧,是不可能在一个充斥愚昧和贫穷的国度实现上述目标的。中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智慧体现在其以高超的教育智能,将杰出的教育思维能力转化为以教育的认识性智慧、教育的实践性智慧和教育的情感智慧来解决大众化实际教育问题,从而实现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掌握人民群众,并化为武器的批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论武器 教育智慧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包含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又包含对中国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集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及其世界性的认同;对中国的认同则集中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及其民族性的认同。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必须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结合起来,才能阐明。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功能认同而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具;就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认同而言,中华民族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主体和自觉的历史工具。这种双重认同将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目的与手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了伟大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同时又受到来自国际马克思主义阵营和中国传统文化阵营的怀疑和责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问题,对于我们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双重认同 功能认同 目的认同
  • 简介:<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了。然而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体系,它还很不成熟,缺少独创性和民族文化特色。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是革命与反动、侵略与反侵略对抗、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反动派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要扑灭它,而革命者也无余裕之力为其发展创造充分条件。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说是在这种政治夹缝中生长的,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遭到反动政治的封禁,人们没有充分的条件进行研究与思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特色 理论体系 美的本质 蔡仪
  • 简介:现代性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视域,也是它们的理论对象,对现代性的理解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中西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对现代性的分析框架、对现代性基本特征的认识以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替代方案四个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论都表现出了一致性;而在理论与现实背景、对待现代性的基本态度、对现实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这两种现代性理论的表现都大相径庭。两种现代性理论的相同点一方面反映出世界历史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共性,另一方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普遍性;其差异一方面显示了中西社会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的多样性。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
  • 简介:资本主义产生以来,经济(金融)危机就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全球的不同国家和地区,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危机的表现也各不相同。认识经济(金融)危机,把握经济(金融)危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表现.对探索危机演进规律意义重大。

  • 标签: 资本主义 生产过剩 经济(金融)危机
  • 简介: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结构、体系等问题开始了引人瞩目的广泛讨论,这一探索对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远意义,现将主要观点概述如下,以供研究者参考。一、关于一般教科书体系的来龙去脉和弊端要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结构、体系,首先就必须弄清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

  • 标签: 实证科学 人类社会 苏联学者 马恩 认识论问题 意识论
  • 简介:批判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在2014年出版的批判理论著作中,既有从政治哲学和社会哲学上对西方主流理论提出批评,并尝试为社会政治理论建立新的哲学基础,也有对批判理论自身核心概念的重新阐述;既有对传统批判理论家论著的梳理,也有对新时期全球化条件下现实问题的论述。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晚近批判理论一方面借助女性主义等认同/差异学说来对当前社会进行“解释一诊断”,另一方面也在提出一种情境主义的普遍主义,以实现“解放一乌托邦”的美好意愿。

  • 标签: 批判理论 差异 认同 普遍主义
  • 简介:美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最新的发展中,注重对席卷美国、欧洲的金融危机以及"占领华尔街"运动进行深度思考;注重对社会主义在西方实现之可能性的几种理解;注重对马克思理论之时代意义进行召唤与传扬;注重对与马克思理论相关的黑格尔及青年黑格尔政治哲学进行重新解释。这些内容相互之间并没有完全隔离,毋宁说它们是美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与学者在面对大致相同的对象——如资本逻辑、资本主义制度——时形成的几种政治哲学的理路,彼此之间有着很高的关联度和问题的交集。与此同时,这些内容既有对直接的现实问题的论析,也有对理论问题的阐述,但理论与现实其实也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对现实的观察基础之上,现实的研究又提升到理论省思的层面之上,这也就使得美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始终保持着一种理论与现实的张力,始终因为其强烈的"实践性"指向而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 标签: 美国 马克思主义 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