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石症及胆囊炎发病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对择期手术治疗的胆石症、胆囊炎患者的胆汁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采用API?20E生化鉴定试剂盒进行菌株鉴定,对2011年5月~2011年8月,自本院分离的胆汁标本细菌做菌群分析。结果胆石症患者细菌阳性分离率为44%(22/50),胆石症合并胆囊炎患者为33%(2/6),胆囊炎患者为50%(2/4)。共分离出26株菌株,其中肠杆菌科细菌12株,肠球菌属细菌8株,其余为葡萄球菌属细菌4株、铜绿假单胞菌2株等。结论胆石症患者胆汁中分离出细菌,胆汁细菌分布又以肠杆菌科细菌和肠球菌属为主,提示胆石症形成与细菌有一定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及耐药性结果分析,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方法应用DL-96细菌测定系统,对544株送检标本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544株送检标本,共检出克雷伯菌127株,检出率为23.2%,肺炎克雷伯菌54株检出率为42.5%,检出产EsBLs菌株7株,检出率为12.9%。抗生素敏感率最高的是美罗培南(100%)、亚胺培南(100%)、和头孢哌酮/舒巴坦(92.6%),耐药率最高的是哌拉西林(87.0%),头孢噻肟(81.5%)、环丙沙星(77.8%)。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均已呈现不同程度耐药,临床应提高微生物病原学送检率,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耐药细菌监测,有效地减少耐药菌株产生,控制耐药菌株的蔓延和扩散,有着及其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体会。方法对2013年4月~8月我院收治的32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32例患者在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RVVC的主要致病菌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明显上升,在治疗RVVC时必须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法在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从2017年1-12月收治于我院并检查出MDRO的患者中选取46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管理方案分成采用常规管理的对照组(2017年1-6月收治的241例患者),与采用PDCA管理的观察组(2017年7-12月收治的226例患者),观察组经过6个月的PDCA法管理后,比较两组MDRO患者发生医院感染发生率。结果采用PDCA管理的观察组院感染发生率为2.21%,常规管理的对照组院感染发生率为17.01%,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MDRO患者开展PDCA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更受患者认可,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大肠埃希菌引起尿路感染的生化反应特征,探讨感染与尿液干化学分析结果的联系。方法分析从2011年元月到2012年12月我院住院及门诊诊断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的患者清洁中段尿培养和同期尿液干化学检查结果。结果尿路感染多见女性,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中其干化学检查中的白细胞的值与尿液亚硝酸盐结果呈正相关。结论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患者尿液白细胞和亚硝酸盐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在我院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特征,为临床治疗PA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我院临床分离的199株PA的临床分布情况和药敏试验结果,应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PA感染主要发生在针灸科,占39%,痰标本所占比例最高(61%)。药敏结果显示头孢呋辛酯、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均为100%。耐药率低于20%的有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美洛培南、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结论PA是住院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围产期阴道克雷伯菌感染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11月在我院进行阴道克雷伯菌感染检查的522例孕妇,按照阴道克雷伯菌感染检查结果,将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期阴道克雷伯菌感染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在522例孕妇中,共有38例孕妇为阴道克雷伯菌感染阳性,阴道克雷伯菌感染率是是7.28%。观察组中的孕妇出现胎膜早破(28.95%)、早产(21.05%)、胎儿窘迫(26.32%)、宫内感染(15.79%)、剖宫产(31.58%)以及产后出血(15.79%)的不良妊娠结局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的新生儿感染率(2.63%)和对照组(2.48%)相比,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阴道克雷伯菌感染常常会伴有多种感染,给孕妇带来不良的妊娠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部位及分布特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统计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我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监测的常见多重耐药菌的发生率、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38例,其中院内感染9例,占23.68%;29例属于社区感染,占76.3%;感染发生部位呼吸道多见。病原菌种类检出率分别是大肠埃希菌12例、鲍曼不动杆菌9例、金黄色葡萄球菌4例、溶血性葡萄球菌2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粪肠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氏菌2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产气肠杆菌1例、产色葡萄球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并分析得出常见耐药菌标本分布情况、临床分布特点及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结论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管理涉及到医疗、护理、药剂、检验等多个学科,需要协同管理好每个环节,才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带来的医院感染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骨科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抗感染治疗方案情况。方法对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进行骨科手术的65例患者术后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予抗感染治疗方案。结果通过分析可知,切口部位感染率最高,占比为50.8%,其次为下呼吸道,占比为18.5,皮肤软组织,占比为15.3%,导管相关感染占比最小,为4.6%。术后65例患者检测出病原菌65株,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黄色葡萄球菌,为46.2%,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1.5%,阴沟肠杆菌13.8%,肺炎克雷伯杆菌10.8%,占比最小的是鲍曼不动杆菌7.7%。结论骨科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切口感染,需要做好预防控制措施,监测各个环节的身体状况,降低医院感染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宜昌地区嗜麦芽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常规培养分离方法,应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TB细菌鉴定及药敏仪,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鉴定标准对56例嗜麦芽假单胞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56例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者中呼吸道感染最多,占44例;病区分布以重症监护室最多,占29.2%,其次为呼吸内科、神经外科。56例嗜麦芽假单胞菌感染病人多具有多种基础疾病及多菌种感染,其中有两种以上疾病者49例,多菌种感染者44例。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嗜麦芽假单胞菌对复方新诺明和舒普深敏感率分别为95.8%和89.6%,其次为环丙沙星(58.3%)、头孢他啶(52.1%)和替卡西林(41.7%)。结论年老体弱、有多种基础病及下呼吸道感染病人是嗜麦芽假单胞菌的易感人群,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情况。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情况。结果60株大肠埃希菌的标本分布以痰液为主(88.25%);其次是脓/分泌物(6.80%)。以ICU(15株)、急诊科(8株)、消化内科(11株)、普外科(10株)为主。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而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及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较为敏感,其中最敏感的是亚胺培南78.66%。结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多来自于痰液标本和ICU病房,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应加强对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监控并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大肠埃希氏菌的临床分布和其对药敏性的变迁,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生素及防治院内感染。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2181株大肠埃希氏菌的标本来源,药敏性的变迁。结果2013年与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的检出率为23.64%,其中在肛肠科的脓性分泌物培养出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为40%。2013年大肠埃希氏菌MIC法药物敏感性前六位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亚胺培南>美洛配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氯霉素。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MIC法药物敏感性前六位的由大到小依次为亚胺培南>美洛配能>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氯霉素。结论2013年与2014年大肠埃希氏菌药敏性基本无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细菌和真菌性角膜炎的病原菌和耐药性。方法收集232例角膜溃疡刮片标本进行鉴定、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流行病学信息。232例患者中,革兰阳性菌检出率44.40%,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检出率15.95%,以大肠埃希菌为主,真菌检出率39.66%,以镰刀菌属为主。药敏试验显示细菌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均不耐药,喹诺酮类药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都有效,耐药少,头孢类主要对革兰阳性菌有效,有耐药,庆大和妥布霉素主要对革兰阴性菌有效,耐药少。真菌对氟胞嘧啶效果好,耐药少,二性霉素B与酮康唑、伊曲康唑次之。结论角膜炎是常见的致盲眼病之一,致病菌多样,耐药性逐年增强,眼科医生应该防止抗生素和激素的滥用,减少医源性角膜炎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