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围术期全程排尿护理对于脑梗死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自行排尿率、尿潴留发生率及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9年11月到2022年1月于我院就诊接受介入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取8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围术期全程排尿护理,探究两组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自行排尿率:90.00%(36/40);尿潴留发生率:10.00%(4/40);心理功能:(83.10±4.13)分;生理功能:(81.53±4.06)分;社会关系:(80.30±4.57)分;护理满意度:92.50%(37/40),和对照组相比较,P

  • 标签: 围术期全程排尿护理 脑梗死介入治疗 自行排尿率 尿潴留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心血管患者经介入手术后,临床采用延续性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并重点阐述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影响,以证明其价值所在。方法:共计参与人数800例,均选自2020年12月到2021年12月期间内在我院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心血管患者,运用奇偶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临床效果优异,护理满意度显高,组间数据达到P<0.05的统计学标准。结论:经介入手术患者临床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其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提升,临床护理效果良好。

  • 标签: 术后延续性护理 心血管介入治疗 自护能力
  • 简介:目的:探讨氯吡格雷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后对YKL-40、NF-κB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12月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手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围术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服用3~5d后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持续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d后的血小板聚集情况;治疗1个月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别检测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几丁质酶-3样蛋白-1(YKL-40)以及转录因子-κB(NF-κB)含量水平,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7d后,观察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YKL-40以及NF-κB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出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心肌梗死、心绞痛、死亡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虽然低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疗效较好,可有效控制患者体内炎症反应,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氯吡格雷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疗效 炎症因子 安全性
  • 简介:目的:比较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伴H型高血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法将85例急性心肌梗死伴H型高血压患者分为血栓抽吸组与替罗非班组,45例血栓抽吸组先行血栓抽吸后行PCI治疗,40例替罗非班组则于造影后采取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比较两组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ST段回落率、手术前后心肌标记物、心功能及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血栓抽吸组慢血流或无复流、ST段回落、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84.4%、14.3%,较替罗非班组的15.0%、62.5%、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CK-MB、TnI、Hcy、LVEF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组治疗后CK-MB、TnI水平分别为(14.6±5.2)、(34.3±21.0)μg·L-1,较替罗非班组的(20.2±6.4)、(45.2±22.4)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对AMI伴H型高血压患者PCI术后心肌及心功能均有保护作用,但血栓抽吸相比替罗非班随访心血管事件明显少,且更能有效预防或减少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

  • 标签: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急性心梗死 H型高血压 同型半胱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精细化护理合并临床护理路径用在心血管介入导管室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间于我院进行心血管介入手术的66例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比组与实验组,均33例。对比组围手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围手术期采用精细化护理合并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专案三维护理模式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以电脑抽号法分为两组内均含有30例患者的研究组、对照组,将专案三维护理模式给予前组,将常规护理给予后组,之后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实施专案三维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明确。

  • 标签: 专案三维护理模式 下肢深静脉血栓 置管介入溶栓 不良事件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通心络胶囊联合尼可地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胶囊。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心肌损伤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观察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VEDD、CK-MB和c Tn 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尼可地尔应用于UA患者PCI术后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通心络胶囊 尼可地尔 心肌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减少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肌和血管内皮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134例既往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中60例PCI术前12h内顿服阿托伐他汀40~80mg者为他汀治疗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患者74例为非他汀治疗组.记录所有患者临床特征和介入术中情况,并分别于PCI术前及术后6、24h抽取静脉血,测定外周血中循环内皮细胞、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脂水平.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吸烟史、既往血运重建史、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血肌酐、多支血管病变支数、治疗药物、造影下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情况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PCI术后阿托伐他汀和非他汀治疗组静脉血总胆固醇含量分别是(2.74±0.47)和(2.66±0.44)mmol/L,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分别是(1.81±0.37)和(1.72±0.13)mmol/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治疗组PCI术后心肌损伤(CK-MB高于正常值上限)发生率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数量明显低于非他汀预处理组[10.0%比23.0%,(3.4±2.7)个/ml比(5.3±2.9)个/ml,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减轻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心肌损伤,可能与保护血管内皮结构完整性有关.

  • 标签: 心绞痛 血管形成术 经腔、经皮冠状动脉 阿托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85例ACS患者,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两组,高血糖组(血糖≥11 mmol/L)和正常血糖组(血糖<11 mmol>)。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指标等。结果 高血糖组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 < 0.05)。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高血糖组患者的血流再通时间延长,心肌梗死面积增大,心功能恢复较慢。统计学分析表明,高血糖组的t值或X²值均显著高于正常血糖组,P值<0.05。结论 入院时高血糖是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该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降低高血糖对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高血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血管事件;预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作为一种危险而迅猛发展的心血管疾病,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急救的重要对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已成为ACS患者迅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入院时伴随的高血糖状态,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临床问题,其在ACS患者PCI治疗后的影响备受关注。高血糖在心血管事件中的负面影响已广泛研究,但其对于ACS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具体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入院时高血糖是否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血流再通时间延长、心肌梗死面积增大等因素相关,尚未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的目标是在探讨入院时高血糖对ACS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潜在影响,并明确高血糖是否可作为AC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详细的临床观察和全面的数据统计,能够揭示高血糖与PCI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联,为制定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实证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了85例ACS患者,其中高血糖组42例,正常血糖组4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合并症等,两组患者在这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至75岁之间;②临床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③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研究;④具备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适宜条件。排除标准:①年龄超过75岁或低于18岁;②存在其他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NYHA III-IV级)、主动脉夹层、严重的心律失常等;③其他慢性疾病状态,如晚期肾功能不全、严重的肝功能异常等;④对PCI治疗存在明显禁忌症,例如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等;1.2方法(1)分组及入院阶段:患者入院时,根据其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将其分为两组,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高血糖组定义为入院时血糖水平≥11 mmol/L,正常血糖组定义为入院时血糖水平<11 mmol>。确保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在分组时无显著性差异。(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设计:①评估患者病情: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包括胸痛、气短、心悸等。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常规检查,以明确冠心病的诊断和心肌损伤情况。②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准备:评估肾功能,确保患者适宜接受造影剂。对存在过敏史的患者进行抗过敏药物预防。患者术前禁食禁水。③术中导管室准备:确保导管室设备完备,包括X线机、药物、支架等。确保导管室人员配备齐全,包括心血管专家、护士、放射科医生等。④冠状动脉造影:经股动脉或经桡动脉插入导管,引导至冠状动脉。通过造影剂注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程度。⑤血流再通治疗:对于发现的明显狭窄或闭塞,可使用导丝和导管进行扩张治疗。采用球囊扩张术,通过冠状动脉球囊扩张狭窄段。如有需要,植入支架以维持冠状动脉通畅。⑥附加治疗措施:对于复杂病变,可考虑使用切割球、射频导管等进行附加治疗。对于存在血栓的情况,可采用血栓抽吸装置进行处理。⑦术后监测与护理:进行术后观察,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导管穿刺部位。术后采取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康复和护理,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⑧术后随访: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随访患者症状,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根据术后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1.3观察指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流再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心功能恢复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P值<0.05为显著性差异。2 结果高血糖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血流再通时间延长,心肌梗死面积增大,且心功能恢复情况较差。统计学分析表明,这些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值均小于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下表: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情况指标高血糖组(n=42)正常血糖组(n=43)t/χ²值P值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61.9%)12(27.9%)8.74<0.05血流再通时间35.2 ± 8.3 秒28.6 ± 6.9 秒3.81<0.05心肌梗死面积15.4 ± 3.2 cm²11.8 ± 2.7 cm²6.12<0.05心功能恢复情况3(7.1%)14(32.6%)6.95<0.053 讨论本研究通过对85例ACS患者进行观察,着重探讨了入院时高血糖对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血流再通时间、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心功能恢复情况。首先,研究发现入院时高血糖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这结果与之前的一些研究相一致,提示高血糖可能加重了患者的心血管负担,增加了不良事件的风险。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当更加重视入院时高血糖患者的管理,通过积极控制血糖水平来改善患者的预后。其次,血流再通时间是评估冠状动脉通畅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心肌梗死面积直接相关。本研究发现高血糖组的血流再通时间较长,心肌梗死面积较大,这可能解释了高血糖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的原因。通过加强对高血糖患者的血流再通时间监测和管理,有望改善冠状动脉再通畅性,减小心肌梗死面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此外,观察到高血糖组患者心功能恢复较差,这与入院时高血糖可能对心肌和心脏功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密切相关。在心功能恢复方面,应考虑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手段,如心功能支持等,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在补充评判标准方面,炎症指标和心血管相关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也支持了高血糖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负面影响。这进一步提示入院时高血糖可能通过加重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综合而言,本研究结果表明入院时高血糖对ACS患者PCI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更加关注高血糖患者的管理,早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血糖水平,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4 结论入院时高血糖是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在治疗ACS患者时,应该密切监测和积极管理高血糖,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参考文献:[1]孟爱亮,武莉芳,孙伯玉等.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炎性反应、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 29 (01): 75-79.[2]许连军,宋莹,许晶晶等. 入院时高血糖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J]. 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 (12): 1187-1191.[3]周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高血糖的研究进展[J].  2022(4):-.[4]柴睿,黄辉,张望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糖状态与血小板治疗反应性及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2, 24(12):1270-1273.[5]唐雪正,黄骁,唐发宽,等.入院时血糖水平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1, 13(6):5.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CD62p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50例,所有患者手术前后接受氯吡格雷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根据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幅度是否≥10%,将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有效(C2)组和氯吡格雷抵抗(C1)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CD62p以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的水平,并分析其变化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情况的相关性。结果经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幅度分为C1组(57例)和C2组(93例),其中C1组患者CD62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患者CD62p、PAGM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变化幅度显著大于C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2组治疗前后CD62p的变化幅度与PAGM下降幅度的相关性(r=0.424,P=0.001)优于C1组(r=0.387,P=0.020)。结论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小板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氯吡格雷抵抗可能与血小板活性状态相关。

  • 标签: 氯吡格雷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血小板聚集率 CD62P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康复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其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集研究对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研究资料采集76例,资料采集开始时间2023年01月,截止时间2024年01月,住院编码1:1分组,对照组(38例,常规治疗),实验组(38例,常规治疗+心脏康复治疗)。对照两种治疗法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比较对照组,实验组统计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讨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接受心脏康复治疗,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心脏康复 临床治疗有效率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2021年12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6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溶栓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效果 脑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6月-2021年12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共6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0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溶栓术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效果 脑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42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稳定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各21例,参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率等观察指标。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0%)比参照组(80.95%)高,P<0.05。实验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4.76%)低于参照组(28.57%)P<0.05。结论:替格瑞洛用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疗法更加安全可靠。

  • 标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稳定型冠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