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对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影响。方法采用XTT还原比色法观察Tet对C.albicans成膜影响;将0.01、0.1、1μmol/LTet分别与C.albicans悬液共同孵育,显微镜下计数芽管形成率。分别设阳性对照组(两性霉素B与白念珠菌悬液共孵育)和阴性对照组(白念珠菌悬液中不加Tet),试验重复5次。结果Tet各剂量组对C.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其作用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其中1μmol/LTet对C.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抑制率最高,C.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率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1μmol/LTet组生物膜及芽管形成率低于0.01及0.1μmol/L组(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t对体外C.albicans生物膜及芽管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

  • 标签: 粉防己碱 白念珠菌 芽管 生物膜
  • 简介:目的探寻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模型中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recepter,VEGFR)在感染隐球菌后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尾静脉接种隐球菌菌悬液方法构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感染小鼠模型(n=30)为实验组,根据模型建立后5个时间点(6h、12h、24h、48h、72h)分为5组,每组6只;对照组(n=6)尾静脉接种等量生理盐水。采用Westernblotting技术测定小鼠脑组织中VEGFR1和VEGFR2蛋白。结果实验组小鼠脑组织中VEGFR1和VEGFR2蛋白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下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小鼠感染隐球菌后脑组织VEGFR表达下调,可能是隐球菌感染致脑水肿继发保护机制。

  • 标签: 隐球菌性脑膜炎 小鼠模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白念珠菌易于在医学植入材料上形成生物膜,生物膜较其游离细胞具有更强侵袭力并对传统抗真菌药耐药。该文就近年来抗白念珠菌生物膜药物及生物膜形成抑制性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生物膜 抑制
  • 简介:利用绿豆Berken/ACC41重组自交系在北京种植得到121个F10家系和79个RFLP分子标记,采用改进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绿豆种子休眠性和百粒重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及上位性互作分析。检测到与发芽势有关QTL3个,与发芽率有关QTL4个,分别位于第1、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8.17%~12.14%和4.34%~12.69%。检测到与百粒重有关QTL5个,分别位于第2、8、9、11连锁群,解释表型变异4.58%~10.36%。增加发芽率和百粒重基因效应均来自母本Berken。分别检测到发芽势、发芽率和百粒重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8、9、9对,对这3个性状总表型贡献率分别达到66.58%、47.91%、39.90%。本文初步分析了休眠性和百粒重关系,并与前人研究结果作了比较,旨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适度休眠优良绿豆品种,进而解决绿豆收获前荚上子粒发芽问题。

  • 标签: 绿豆 RILs群体 休眠性 QTL定位 上位性互作
  • 简介:Ca2+是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途径中重要信号分子,植物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BL,calcineurinB-likeproteins)是一类重要钙信号受体蛋白,主要通过与其他蛋白特异结合传递信号,使植物形成对非生物胁迫响应。本实验室已经获得大豆GmCBL1基因,功能鉴定显示GmCBL1增强了转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耐性。为了进一步研究GmCBL1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诱饵载体pGBKT7::GmCBL1,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大豆GmCBL1互作蛋白。通过对筛选获得106个蛋白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并根据其可能生理功能对这些候选蛋白归类,整理得到4类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修饰蛋白、防御蛋白、钙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筛选得到候选蛋白功能预测初步表明,大豆GmCBL1参与多条信号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大豆CBL介导抗逆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大豆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 GmCBL1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 简介:目的研究灰黄霉素、克霉唑及灰黄霉素、克霉唑与地塞米松组合成联合药物对红色毛癣菌在体内、外活性影响。方法在体外分别应用灰黄霉素、地塞米松、克霉唑、灰黄霉素:克霉唑:地塞米松=5:5:1联合药物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红色毛癣菌,确立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联合药物分数抑菌浓度(FIC);制作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皮肤癣豚鼠动物模型,根据豚鼠用药部位分成四组,对豚鼠皮疹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体外实验联合药物MIC小于单药MIC,且联合药物起协同和次协同作用;体内实验中联合用药组对动物受损局部皮肤给药后,对红色毛癣菌所致皮损积分为(1.89±0.68),与对照组(3.33±0.69)比较,可明显减轻局部皮肤损伤病变程度,该药优于克霉唑组(2.33±0.69)、灰黄霉素组(2.11±0.58)。结论短期内灰黄霉素、克霉唑与地塞米松组合成联合药物有较强抗红色毛癣菌和抗炎作用,其抗菌活性强于单独药物灰黄霉素和克霉唑。

  • 标签: 灰黄霉素 克霉唑 地塞米松 红色毛癣菌 抗真菌活性 联合应用
  • 简介:目的构建烟曲霉额外拷贝菌株,了解额外拷贝烟曲霉sho1、pbs2基因能否增强菌株对高渗透压、过氧化氢(H:O2)、碱性pH、刚果红应激抵抗能力,探讨HOG通路(highosmolarityglycerolpathway)参与应激反应。方法用原生质体法构建分别含有烟曲霉sho1、pbs2基因额外拷贝菌株,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额外拷贝株中sho1、pbs2表达情况。观察并比较缺陷株、额外拷贝株对NaCl(1mol/L)、H2O2(5mmol/L)、刚果红(400mg/L)及碱性pH(10.0)应激反应。结果获得了含有烟曲霉sho1、pbs2基因额外拷贝菌株MCsho1、MCpbs2,和含空白质粒对照株Empty。额外拷贝株sho1、pbs2表达水平增高,对NaCl(1mol/L)、H2O2(5mmol/L)、刚果红(400mg/L)、碱性pH(10.0)应激抵抗强于Empty。MCpbs2对这些应激抵抗较MCsho1更显著。烟曲霉缺陷株△sho1、△pbs2对NaCl(1mol/L)、H2O2(5mmol/L)、碱性pH(10.0)敏感性高于野生株AF293。△sho1对刚果红(400mg/L)敏感性高于野生株,△pbs2对刚果红敏感性与野生株比,无显著差别。结论额外拷贝烟曲霉sho1或pbs2基因能增强菌株对高渗透压、氧化压力、刚果红、碱性pH应激抵抗能力。

  • 标签: 烟曲霉 sho 1 PBS 2 渗透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烟曲霉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reductase,TR)对侵袭性曲霉病(invasiveaspergillosis,IA)免疫保护作用。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免疫组和对照组,免疫组小鼠用重组TR免疫2次。感染烟曲霉前用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全部小鼠进行免疫抑制处理,通过气道穿刺法向气管内注入烟曲霉孢子悬液,建立IA疾病模型。观察两组小鼠存活率、局部器官真菌载量、肺组织病理变化、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计数,评估TR蛋白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存活率:免疫组小鼠7d存活率为64.7%,对照组为0。肺组织匀浆烟曲霉CFU中位数:存活小鼠为0,死亡小鼠为44(P25,P75为21,70)(P〈0.01)。组织病理学检观察:死亡小鼠肺肿胀出血、肺泡间隔增宽、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组织灶状坏死,并有大量烟曲霉菌丝存在,而存活小鼠肺组织损伤程度轻,且组织间无菌丝。肺泡灌洗液涂片染色细胞计数显示:存活小鼠单个核细胞约占84.2%,中性粒细胞仅占15.8%;死亡小鼠单个核细胞占33.6%,中性粒细胞约占66.4%。结论烟曲霉重组蛋白TR能诱导小鼠产生抵抗IA免疫保护力,是一个有潜力保护性抗原。

  • 标签: 烟曲霉 硫氧还蛋白还原酶 免疫保护作用
  • 简介:报告1例被误诊为环状肉芽肿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体癣。患者女,60岁,左腕部红斑2个月。外院曾诊断为"环状肉芽肿"治疗不佳,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导致体癣。给予伊曲康唑200mg/d,共1周,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1周后皮损痊愈。

  • 标签: 体癣 石膏样小孢子菌 环状肉芽肿
  • 简介:青海高原地区作物种质资源是指青海境内以及周边生态类似地区内分布资源。根据近10多年来该地区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研究工作基础,分析了本地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认为本地区资源保护及利用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有了较好基础工作积累,研究团队和力量得以加强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意识不断得以强化,但资源保护和利用与现今飞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及突破性种质创新和利用要求仍然相去甚远,特别表现在对库存资源精准评价和鉴定方面,难以为育种工作提供有效服务与支持。借助于国家种质复份库平台优势和现代生物学技术手段,发挥高原特异资源优势,引进和借助外来优异资源进行种质创制、及对具有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种质资源研究,以期为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应作为今后本地资源研究方向。

  • 标签: 青海高原 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现状与对策
  • 简介:目的建立甲真菌病动物模型,观察局部使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疗效.方法我们将须癣毛癣菌接种在新西兰白兔后肢趾甲上,构建兔甲真菌病模型,感染成功后予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真菌在甲内生长形态和方式,并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模型甲4周,用真菌学半定量培养评估其疗效.结果在免疫抑制情况下,须癣毛癣菌感染新西兰白兔甲真菌病模型构建成功,接种1周后趾甲近端即出现白色、淡黄色云雾状改变,与人甲真菌病临床改变相似.组织学可以看到有隔分支菌丝穿入甲板,到达甲床.接种后2、4、6周,模型甲总体感染率分别为52.78%、77.78%和83.33%.外用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2、4周时真菌学有效率分别是22.22%和66.67%.结论成功建立了甲真菌病动物模型,并用此模型评估了外用抗真菌药疗效,5%阿莫罗芬甲涂剂治疗兔甲真菌病4周真菌学有效率为66.67%.

  • 标签: 甲真菌病 新西兰白兔 组织学检查 真菌培养 5%阿莫罗芬甲涂剂
  • 简介: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临床特点、病原学分布、影响疗效危险因素以及抗真菌药物用药合理性评价,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某三甲医院收治327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学分布、感染部位、治疗效果、影响疗效危险因素及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并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327例患者中共分离出真菌410株,主要为念珠菌属(80.73%)和曲霉菌属(9.76%),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80.81%),治疗总有效率为61.77%,死亡率为12.84%.抗真菌治疗疗效与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呈正相关,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抗真菌药物使用中出现不合理现象主要为治疗时未给予负荷剂量、给药剂量不合理及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结论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病原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老龄化、累计使用3种以上广谱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都是影响疗效危险因素;抗真菌药物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不合理使用中用法用量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真菌药物使用监管.

  • 标签: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疗效 危险因素 合理用药
  • 简介:国内外学者将改良CLSIM38-A方案应用于红色毛癣菌时进行了改进。这些改进包括红色毛癣菌培养基为燕麦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沙堡弱葡萄糖琼脂(SDA),接种物仅含小分生孢子,培养基为RPMI1640,接种物量为CFU/ml,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7d,MICs终点确定标准为MIC-0,质控菌株选择须癣毛癣菌MRL1957和红色毛癣菌MRL666。

  • 标签: 红色毛癣菌 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试验方法
  • 简介:随着医学界对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认识不断深入,这两种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但是广泛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增加,特别是口腔念珠菌感染为其中一种最常见感染。本文对2003年6月-2006年6月期间,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皮肤科住院87例天疱疮和13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进行口腔念珠菌检查、随访,旨在了解天疱疮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现状及其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念珠菌病 口腔天疱疮 大疮性天疱疮
  • 简介:植物黄绿叶突变体不但在植物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代谢途径、叶绿体遗传分化与发育等一系列基础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应用到育种研究上。本研究以前期化学诱变得到一个番茄黄绿叶突变体为材料,对其主要表型与光合作用特征特性进行鉴定分析,发现突变体从第1片真叶开始变黄,植株矮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相对野生型极显著降低,叶绿体类囊体片层结构畸形。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正反交,分析其遗传方式。发现其F2群体正常叶与黄绿叶分离比为3∶1,表明黄绿叶是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隐性性状。本研究为后期基因定位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番茄 黄绿叶突变体 表型鉴定 遗传分析
  • 简介:目前,克柔念珠菌(Candidakrusei)因能引起多种感染如真菌血症,眼内炎和心内膜炎,且多发生于住院免疫力低下患者而受到广泛重视。实验室研究显示克柔念珠菌比白念珠菌(C.albicans)毒力弱,其致病力与其强大凭借细胞表面疏水性附着于非生物表面而繁殖特性有关。此外,克柔念珠菌与其他医学上重要念珠菌在结构、代谢特点上均有显著不同,并在对宿主防御中表现出与众不同行为模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认识。

  • 标签: 克柔念珠菌 黏附性 毒力 细胞表面疏水性
  • 简介:目的建立检测常见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PCR-RFLP和多重PCR方法。方法建立以PCR技术为基础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首先用真菌通用引物扩增丝状真菌ITS区,然后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PCR产物进行酶切。用4种丝状真菌特异性引物建立多重PCR体系,用该体系检测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扩增情况,并测定该体系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用PCR-RFLP技术能够鉴别5种常见丝状真菌,多重PCR能够根据扩增片段不同鉴别菌种,在合适反应条件下,对单模板、双模板和三模板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结论PCR-RFLP和多重PCR技术能够快速鉴定丝状真菌感染病原菌,有临床应用良好前景。

  • 标签: 丝状真菌 PCR-RFLP 多重PCR 分子鉴定
  • 简介:真菌是一种古老生物,显微镜问世后,许兰黄癣菌就是最早发现致病真菌,但由于真菌在自然界位置未定,直到上世纪中叶才明确它是与动物界,植物界并列真菌(菌物)界。解放前,我国虽然也有几个兼职医学真菌学元老,但多为临床学家兼任,当从患者分离出并认定为真菌所致病,明确诊断,定下疗法,治疗患者,最后总结报告,极少有菌种保藏研究。我国真菌界元老如杨国亮、曹松年、郭可大、张柏英等教授虽然也从国外带回一些模式菌种,但多用来作观摩对比,谈不上成立保藏中心。当一些模式菌种发生变异,即失去其保藏价值。在食品工业真菌方面尤其如此,损失更大,如众所周知味精产生菌,最早是由我国专家学者分离出,但不幸被日本人拿走,生产出所谓“味之素(即今味精)”,反而倾销到我国,还保有专利。另外一种红曲,亦为我国独创,既是食物天然添加剂,还能发酵生产酱腐乳等,品味精美,市场价值不菲。其他如茅台,五粮液等酒曲,更是价值连城,非常宝贵。

  • 标签: 致病真菌 菌种保藏 中国医学 市场价值 发酵生产 天然添加剂
  • 简介:目的研究穿心莲内酯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影响。方法采用XTT减低法评价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其黏附性影响;镜下观察该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影响;细胞毒性试验检测该药毒副作用。结果穿心莲内酯对白念珠菌生物膜SMIC50、SMIC80分别是250、1000μg/ml;1000μg/ml及100μg/ml时对白念珠菌早期黏附及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对人细胞毒性较弱。结论穿心莲内酯对体外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显著抑制作用。

  • 标签: 穿心莲内酯 白念珠菌 生物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