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掌握陇南市武都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落实手足口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武都区2013—2017年手足口病病例信息和陇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实验室检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7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36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3.98/10万;2016年重型手足口病病毒株是EV71病毒;报告病例数主要集中在5~8月,占病例总数的90.54%;散居儿童、幼托儿童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67.02%和26.65%。结论武都区20013—2017年手足口病呈典型的夏季发病传染病;以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前期在幼托机构进行防控技术指导,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有效处置聚集性疫情是控制武都区手足口病疫情的关键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中实施两种剂量甲泼尼龙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近两年到福州市传染病院治疗的6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均分成两组,两组均实施甲泼尼龙治疗,其中对照组32例选择小剂量(1~2mg/kg)用药,观察组32例选择大剂量(10~15mg/kg)用药,研究两组的临床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施治后的发热、易惊消除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缩短,心率更快恢复正常,机械通气时间更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均有不良症状出现,但总发生率比较接近,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时间选择大剂量甲泼尼松对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展开治疗,疗效更加理想、安全,适合加强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β-catenin蛋白、cyclinD1蛋白和cdk4蛋白在结直肠癌中表达和生物学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52例结直肠癌标本中三者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参数间关系。结果1.β-catenin异位表达、cyclinD1及cdk4在结直肠癌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5),而β-catenin膜表达在结直肠癌表达低于正常组织(P<0.05)。2.β-catenin异位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分化程度、Dukes分期相关(P<0.05),膜阳性表达和分化程度相关(P<0.05);cyclinD1与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CDK4和浸润深度相关(p<0.05)。结论β-catenin、cyclinD1和cdk4表达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相关,联合检测三者对结直肠癌诊断和预后判定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ZHX2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ZHX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2年行结直肠癌手术、临床资料完整并获得随访、且经病理确诊的结直肠癌石蜡标本57例,采用免疫组化SuperVision法对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ZHX2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ZHX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80.7%(46/57),ZHX2在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3.0%(53/57),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和不同组织学分级的ZHX2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7例病例获得1~60个月,平均(38.8±10.3)个月随访,存活37例,死亡20例,生存期为1~60个月,平均生存期为(37.6±9.7)个月。ZHX2阳性组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均优于ZHX2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HX2可能参与结直肠癌的发生与演进,并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太仓市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在发现肺结核病人中的作用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病人发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太仓市2011年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疑似肺结核病人及确诊登记病人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年非结防机构网络直报疑似肺结核病人611例,转诊与追踪到位572例,总体到位率93.62%。户籍人群与流动人群相比,转诊疑似病人无差异,但转诊到位率与追踪到位率均有显著性差异。2011年太仓市确诊登记肺结核病人中非结防机构发现166例,占总病例的51.55%,其中涂阳病人120例,涂阴病人46例,有较大差异。非结防机构发现户籍人群病人数与流动人群病人数相比无差异;但涂阳病人和涂阴病人的发现数相比两类人群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非结防机构在病人发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今后工作中仍需继续加强网络直报质量和追踪病人的及时性,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和推荐疑似病人的力度,政府也应加强相应补助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围术期个性化护理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80例患者,将其均分为对照组(40例,围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围术期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通气、进食、管道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并对比两组患者术后SAS、SD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早于对照组,胃管留置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术期个性化护理在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恢复胃肠功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从人结直肠肿瘤组织中分离培养CD47阳性肿瘤细胞并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无血清培养法对原代培养细胞进行筛选培养,采用有限稀释法筛选分离具有连续克隆能力的单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出细胞表面标记CD47阳性的细胞亚群;分离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PHA活化,实验分为3组①空白对照组,②与CD47阳性肿瘤细胞(110)共培养组,③抗CD47单克隆抗体组(1μg/ml,5μg/ml,10μg/ml,20μg/ml);MTT法检测培养72h后各组T细胞的增殖水平,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液中IL-12、IFN-γ、TNF-α的表达量。结果三例原代培养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形成肿瘤球并获得可持续传代的克隆细胞;能够形成肿瘤球的原代培养细胞中CD47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99.8%,97.2%和99.9%;与活化的人T淋巴细胞共培养,加入(10μg/ml和20μg/ml)抗CD47单克隆抗体组比CD47阳性细胞组T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P<0.05),20μg/ml浓度组与10μg/ml浓度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LISA检测CD47阳性细胞组培养液中IFN-γ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IL-12、TNF-α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结直肠肿瘤CD47阳性细胞亚群能抑制活化的T淋巴细胞增殖并抑制其释放IFN-γ,为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和诊断价值,作出正确的临床分期和可切除性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资对照,进行TNM分期和可切除性评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受检的80例患者MSCT均可清晰显示结肠,特别是直肠和乙状结肠的解剖结构、邻近器官的毗邻关系。结直肠癌MS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增强后MSCT有64例(80.0%)明显强化,13例可见分层强化;12例(15.0%)有邻近脏器受累;淋巴结转移36例,MSCT显示24例。术前评估64例可切除,16例不可切除;术后5例低估,3例高估,术前切除评估符合率87.5%;MSCT对结直肠癌的诊断符合率为100.0%。结论MSCT可清晰显示结直肠的肠壁厚度、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在结直肠癌诊断中不仅能显示肠壁肿块、厚度、邻近器官的侵犯,还能显示淋巴结肿大及腹腔转移,其强化程度改变颇具特异性,在病变的诊断、分期和可切除性评估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结直肠癌(CRC)仍然是全球性癌症和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要类型之一。临床上正在致力于寻找能早期诊断CRC的非侵入性的敏感生物标志物,以帮助CRC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方案和提高其生存率。微小RNA(miRNAs)最近被确定为重要的肿瘤调节因子,可能代表新型的癌症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血清miR-92a在CRC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结直肠癌患者98例,包括存在肝转移的患者48例,同时募集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按类似的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队列组合。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92a水平。分析miR-92a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判断血清miR-92a在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miR-92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血清miR-92a相对定量值(临界值为0.165)进行结直肠癌诊断时的灵敏度为75.26%,特异度为88.32%,该生物标志物可产生最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3;miR-92a的AUC>0.7,与AUC=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血清miR-92a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的CRC患者(P<0.05)。该生物标志物的AUC为0.896。在临界值为0.173时,鉴别转移性与非转移性CRC患者的敏感性为78.56%,特异性为86.59%。结论血清miR-92a可能是一种新的非侵入性指标用于结直肠癌患者的早期诊断,血清中的miR-92a水平升高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有关,该新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筛查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4年11月—2015年12月,研究对象64例本院收治的广基结直肠息肉瘤体直径大于2cm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2)、对照组(n=32),给予实验组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腹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肛门直肠恢复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排便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率。结果临床治疗效果对比显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肛门直肠恢复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排便时间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对比显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在结直肠梗阻患者中采用内镜下支架置入术治疗,探究该手术疗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肛肠科接收(2015年1月—2018年3月)的50例结直肠梗阻患者采用结肠内镜下支架置入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一次性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支架留置和存活时间,术后感染,手术预后以及造痿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例接受结肠内镜下支架置入术的结直肠患者中,一次置入成功48例,占比96%,手术耗时(18.5±1.3)min。其中有结肠癌患者36例,结直肠梗阻解除后又进行一期结肠切除手术的患者12例,支架在体内留置时间平均为6天,存活周期约28.6个月。采用支架置入姑息治疗的患者有14例,支架留置体内约10.9个月,存活周期平均12.5个月。出现并发症2例,占比4%。讨论在结直肠梗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内镜下支架置入术造成的创伤小,恢复快,较安全且总体疗效比单纯的手术治疗优越,患者接受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