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电治疗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联合治疗焦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已确诊为焦虑性失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进行治疗,实验组在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的同时给予脑电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接受治疗4周后有效率分别为85%和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进行治疗4周后,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quiry,PSQI)评分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如头晕、恶心、困倦等。结论脑电治疗与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联合治疗焦虑性失眠较单纯使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的疗效好,迅速缓解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同时联合巴曲酶、依达拉奉治疗,治疗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观察组无一例恶化,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00%vs76.0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1.4vs16.1±2.0,P<0.05)。治疗后90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BI较治疗前及治疗后14d逐渐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90d的BI达(72.35±12.83),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d的BI(66.69±1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2月100例在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的血液标本,比较血液标本放置0h、1h、2h、3h、4h的Na+、K+、Ca2+、Cl-和CO2CP检测结果。结果与0h相比,Na+、K+、Ca2+、Cl-在1h及2h的检测值稍有升高,CO2CP在1h及2h的检测值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K+、Ca2+、Cl-在3h及4h的检测值明显升高,CO2CP在3h及4h的检测值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血液标本完成后,随着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增加,电解质的实际检测值与实际正常值相偏离,因此应尽量在血液标本采集2h内进行检测,以确保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凝血功能检测之中血液采集量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将2016年12月31日—2017年11月31日于我院进行体检人员中盲选50例受检者作为观察对象,采集2.0毫升、1.8毫升以及1.6毫升血液标本,立即进行PT(凝血酶原时间)、FIB(纤维蛋白原)、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检测。在检测之后将1.8毫升样本存放在室温、-20摄氏度、4摄氏度之中,放置二十四小时之后再进行上机检测,对检测结果展开分析。结果采血量出现减少,则PT、FIB以及APTT检测结果就会出现延长。在室温、4摄氏度存放二十小时之后,PT、FIB以及APTT检测结果延长,和对照组相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在进行凝血标本采集的时候,需要严格控制好采血量。除此之外,若标本无法进行立即检测,则样本需进行离心并放置在-4摄氏度环境下保持,避免反复冻融。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护理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本文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8例老年尿毒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本次研究中110例患者均实施血液透析治疗,并选用随机数法将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5人。观察组患者选用常规护理方式,如环境护理、对症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等。对照组在常规护理方式基础上加以综合护理。结果在护理完成后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并发症出现几率、SAS评分、SDS评分方面显著优于观察组,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而言之,在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中应用综合性护理方式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贫血鉴别诊断在血液检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贫血患者120例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60例为缺铁性贫血,2组60例为地中海贫血。另外选取1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贫血鉴定诊断在血液检验中的临床观察效果。结果通过1组、2组以及对照组经过血液检测可知,1组和2组的血细胞分布宽度等指标正常,血液检测方法用于贫血鉴定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结论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血液检测的结果对比分析可见,RBC等临床指标能够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与对照组健康成人还是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可见,血液检测临床效果在贫血鉴定诊断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检查在贫血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300例贫血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在检验科进行体检的3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液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结果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以及慢性感染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与健康体检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检查中检测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可以有助于对贫血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值得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几乎均伴有高磷血症,长期高磷血症除了会引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性骨病、维生素D代谢障碍外,还会引发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因此,有效控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磷水平对降低病残、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需要重点将加强综合护理,同时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高磷血症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饮食及服药依从性,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综合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血液检验在贫血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相关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贫血患者150例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和血液中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对不同的人员进行同种检查方法后,检查效果各不相同,其中实验组的检查结果差于对照组,且血液中各项指标,如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水平均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有所变化,各组间的数据结果统计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贫血患者采用血液检查进行诊断的临床效果显著,该操作简单快捷,且血液检查指标的变化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值得患者信赖和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我国大多数老年患者患有肾衰竭,探究其在进行血液透析的治疗时所出现的感染几率及其危险因素的分析,究其原因并为后期血液透析的感染预防及治疗给予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参考意见。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受治理的肾衰竭患者的126例相关的医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观察其特征、分析感染的成因并进行整理成册。基于前期的准备工作,将他们按照是否感染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感染组共有66例发生感染的患者,第二组为未感染者共有6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后期并对这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我院在采用血液透析治疗时老年肾衰竭患者所被感染的几率及其危险因素的产生,这些数据信息均来源于SPSS17.0软件。结果我院126例患者中发生感染的患者有66例,80例次,感染率占52.38%、例次感染率占63.49%;其中呼吸道感染占47.50%、消化道感染占比为28.27%、尿道感染占比为11.25%、置管切口占比7.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我院需重视术后感染的因素并且为了减少老年患者被感染在进行治疗时要采取更有效的防御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116例接受化疗的血液病患者。结果116例患者中有11例并发严重肺部感染,发病率9.48%,粒细胞缺乏≥7天患者中,严重肺部感染发生的发病率为%,并发真菌感染的患者中,严重肺部感染的发病率4.28%。结论粒细胞缺乏≥7天、真菌感染是血液病患者化疗后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粒细胞缺乏≥7天、真菌感染预后差,粒细胞恢复正常者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中血小板减少及其他微粒的临床检验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人员的血小板微粒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冠心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微粒数与健康者相比明显高出很多,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与健康者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诊断血栓性疾病时通过检测血小板微粒数,可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只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血液透析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血液透析基础上接受系统化的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血液透析后的舒适度大小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观察对比,在进行血液透析后,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和情绪都比较稳定,而对照组患者却出现焦躁和不安的不良情绪,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症状,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传统化血液透析的基础上接受系统化的心理护理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情绪稳定性,减少患者的不适感,还可以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