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2015-2019年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户籍居民的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为评价张家湾镇户籍居民四类慢性病的防控情况以及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2015-2019年登记在北京市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的资料,计算张家湾镇慢性病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人数的构成比与标化死亡率;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计算早死概率,并运用JointPoint软件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其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5-2019年张家湾镇户籍人口慢性病死亡构成比呈上升趋势;年均粗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标化死亡率从2015年的366.79/10万下降至2019年的340.32/10万。2015-2019张家湾镇户籍人口四类慢性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早死概率由2015年的10.85%上升至2019年的12.71%,以此速度进行推算,张家湾镇户籍人口四类慢性病总早死概率尚不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结论 2015-2019年张家湾镇四类慢性病的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不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仍是影响张家湾镇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主要对这两类慢性病进行干预,才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侧上肢抱枕位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的84例行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术侧上肢采用常规手术体位摆放,试验组将术侧上肢摆放为抱枕位。记录患者入室时、体位摆放结束、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术毕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比较2组患者术后上肢麻木/酸痛和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上肢麻木/酸痛发生率为2.4%(1/42),对照组为19.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098,P<0.05)。压力性损伤1期试验组为2例,对照组为6例,压力性损伤2期对照组为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039,P<0.05)。结论术侧上肢抱枕位可明显降低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抗体阳性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commercial sex workers, CSW)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情况及其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市级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至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661例接受ART的HIV阳性CSW,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和临床资料,包括婚姻状况、既往史、治疗6~12个月是否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服药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情况。分析接受6~12个月ART后的病毒学效果和免疫学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IV阳性CSW接受6~12个月ART后病毒学失败和免疫学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661例HIV阳性CSW中,50例(7.6%)出现病毒学失败,80例(12.1%)出现免疫学失败,13例(2.0%)既出现病毒学失败也出现免疫学失败,85例(12.9%)有性病史。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婚[调整后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3.29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85~8.461],ART后6~12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aOR=4.391, 95%CI 1.555~12.402)和最近7 d漏服药物(aOR=3.731,95%CI 1.942~7.166)是出现病毒学失败的危险因素。与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00/μL相比,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0.00~<500.00/μL(aOR=3.543, 95%CI 1.631~7.701)和≥500.00/μL(aOR=2.358,95%CI 1.002~5.547)是出现免疫学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广西壮族自治区HIV阳性CSW抗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病毒学失败率和免疫学失败率均较低。婚姻状况、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ART后6~12个月出现艾滋病相关疾病,以及最近7 d漏服药物是影响抗病毒治疗6~12个月效果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侧上肢抱枕位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住院的84例行桥小脑角区肿瘤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术侧上肢采用常规手术体位摆放,试验组将术侧上肢摆放为抱枕位。记录患者入室时、体位摆放结束、手术30 min、手术60 min、术毕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比较2组患者术后上肢麻木/酸痛和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手术前后各时段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上肢麻木/酸痛发生率为2.4%(1/42),对照组为19.1%(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6.098,P<0.05)。压力性损伤1期试验组为2例,对照组为6例,压力性损伤2期对照组为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2.039,P<0.05)。结论术侧上肢抱枕位可明显降低桥小脑角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不增加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会阴区选择性神经阻滞在前庭大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丽水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行前庭大腺切除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前来诊治的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盲探法行神经阻滞,予以观察组超声引导下会阴区选择性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麻醉效果、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麻醉前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疼痛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麻醉后收缩压[(124.37±8.12)mmHg]、舒张压[(91.68±5.44)mmHg]和心率[(74.62±3.56)次/min]均低于对照组[(128.62±9.27)mmHg、(95.24±6.17)mmHg、(76.12±3.32)次/min](t=2.248、2.903、2.067,均P<0.05)。术后2 h疼痛评分[(3.06±0.25)分]和术后24 h疼痛评分[(4.21±0.52)分]与对照组[(3.28±0.24)分、(4.54±0.48)分]相比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18、3.128,均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869、4.285、4.864、3.920,均P<0.05)。结论在前庭大腺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会阴区选择性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镇痛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有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术前拟行规则性右半肝切除的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评估功能性残余肝体积比(SRLVR)处于临界状态,均在术中改行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术后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无肝功能衰竭,无死亡。术后1周增强CT扫描测算较半肝切除多保留肝脏体积(212.4±19.1)ml。笔者认为在SRLVR临界的肝癌患者中实施精准肝右静脉回流区的扩大右后叶切除术可以在保证肿瘤根治性和手术精准化的同时又可以确保安全性,对于不能够耐受门静脉栓塞或者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的患者不失为一种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 传统的前臂固定带中肩颈尼龙吊带材料粗糙,如果患者需要长期佩戴,尼龙带的摩擦容易使颈部皮肤发生擦红,甚至破损,使患者舒适度降低。且患者佩戴前臂固定带活动时,患肢容易下滑,低于心脏水平,增加患肢肿胀,不利于患者康复。经临床使用,传统前臂固定带存在佩戴不舒适,稳定性差,患者随着步行前臂的摆动会增加骨折处的疼痛等问题。因此,制作改良版前臂固定带使患者佩戴舒适、稳定性增加,固定牢固;让患者在佩戴过程中,患肢处于功能位,利于患肢消肿,既能减轻因前臂摆动导致的骨折处疼痛,也能减轻对颈部的受压,不会使患者颈部出现压疮问题。方法 在传统前臂固定带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为达到上臂紧贴于前胸部固定,使前臂悬吊于功能位,在腰部增加一条活动性固定带。在前臂托内增加一条大拇指固定带,使前臂悬吊稳定性增加,减轻颈部悬吊力量。在肩颈悬吊带上增加柔软、可活动的衬垫,减轻颈部局部压力,增加颈部佩戴舒适度。 结果 改良版前臂固定带增加了患者佩戴的舒适度,缓解了患者颈部局部的压力,能妥善固定前臂,减轻患肢疼痛,增加了佩戴前臂固定带的有效性,使患肢处于功能位,护理人员及家属使用方便,可以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结论 改良版前臂固定带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并达到了预期固定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232例颈部Ⅱ区淋巴结阴性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32例患者中,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超择区组)90例,择区(Ⅱ~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择区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2例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73例,Ⅱ区淋巴结转移47例,Ⅲ区淋巴结转移147例,Ⅳ区淋巴结转移130例。超择区组和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淋巴漏分别为8例和6例(P=0.146)。超择区组中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0例,择区组为9例,均为术后永久性肩关节活动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超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例,术后瘢痕明显5例;择区组术后出现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7例,术后瘢痕明显2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全组患者中均无侧颈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结论超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中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过度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初治的232例颈部Ⅱ区淋巴结阴性cN1b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232例患者中,超择区(Ⅲ、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超择区组)90例,择区(Ⅱ~Ⅳ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择区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32例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73例,Ⅱ区淋巴结转移47例,Ⅲ区淋巴结转移147例,Ⅳ区淋巴结转移130例。超择区组和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淋巴漏分别为8例和6例(P=0.146)。超择区组中出现肩关节活动障碍0例,择区组为9例,均为术后永久性肩关节活动受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超择区组患者出现术后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例,术后瘢痕明显5例;择区组术后出现切口长期麻木、发紧等不适27例,术后瘢痕明显26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全组患者中均无侧颈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结论超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在临床侧颈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治疗中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避免过度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异性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1(SATB1)和微小RNA(microRNA,miR)-495-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采集肿瘤标本,将取得的40对PTC组织作为实验组,与之对应40对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40对PT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ATB1和miR-495-3p的表达水平,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16对PTC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SATB1蛋白的表达水平。用si-SATB1转染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后,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TPC-1中SATB1、miR-495-3p的表达水平,并用Pearson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转染si-NC的TPC-1为阴性对照组,转染si-SATB1的TPC-1为实验组。分别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流式细胞计数、Trsnawell法检测敲低SATB1的表达对TPC-1增殖、凋亡、周期、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两样本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正常组织比较,SATB1 mRNA和SATB1蛋白在PTC组织中呈高表达(1.27±0.14比0.86±0.23,t=8.484,P<0.01;0.94±0.10比0.37±0.15,t=11.89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495-3p呈低表达(0.78±0.11比1.37±0.64,t=5.74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TB1和miR-495-3p的异常表达均与PTC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1.34±0.14,t=2.576,P<0.05;0.74±0.07,t=2.187,P<0.05)。PTC中SATB1和miR-495-3p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97,P<0.01)。干扰TPC-1中SATB1的表达会导致miR-495-3p的表达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8.59±0.16比1.01±0.02,t=81.420,P<0.01),并且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0.39±0.01、0.52±0.01、0.58±0.03比0.43±0.01、0.60±0.01、0.72±0.01,t=4.899、9.798、7.668,P<0.01)、促进细胞凋亡[(42.8±2.1)%比(7.6±0.7)%,t=27.540,P<0.01]、减弱细胞侵袭(75.33±3.51比206.33±5.51,t=34.730,P<0.01)、迁移(202.00±7.81比528.33±5.03,t=60.840,P<0.01)能力并发生G2/M周期阻滞[(36.7±1.2)%比(15.6±0.9)%,t=24.36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495-3p可能作为1种调节因子和SATB1共同参与了PTC侵袭、转移的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RNA(miR)-214靶向性别决定区Y-box 4(SOX4)对RA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2019年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5例RA患者的滑膜组织样本和30例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的关节创伤患者的滑膜组织样本,分别作为RA组和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滑膜组织中miR-214和SOX4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RF、CRP浓度,采用血沉动态分析仪检测ESR浓度,Pearson相关分析miR-214及SOX4与患者血清RF、CRP、ESR相关性。采用Lipofectamine 3000将人成纤维样滑膜细胞(HFLS)-RA细胞分为对照组、miR-214 mimic组、mimic-NC组、miR-214 mimic+pcDNA3.1-SOX4组。通过CCK8检测各组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相关指标蛋白表达水平。2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4.6±0.7,1.9±0.7)和HFLS细胞(1.00±0.06,1.00±0.09)比,miR-214在RA患者组织(2.6±0.9)和HFLS-RA(0.30±0.05)中低表达(t=10.026,P<0.05;t=15.815,P<0.05);SOX4在RA患者组织(4.6±0.9)和HFLS-RA(3.89±0.41)中高表达(t=14.772,P<0.05;t=12.020,P<0.05)。RA组患者血清RF、ESR、CRP表达水平[(46±7)U/ml、(46.4±9.6)mm/1 h、(34.8±9.8)mg/ml]较对照组[(16±4)U/ml、(9.2±2.0)mm/1 h、(2.1±0.7)mg/ml]显著升高(t=22.906,P<0.05;t=25.338,P<0.05;t=22.314,P<0.05)。患者血清RF、CRP、ESR与miR-214呈负相关(r=-0.574,P<0.05;r=-0.448,P<0.05;r=-0.549,P<0.05),与SOX4、ESR呈正相关(r=0.492,P<0.05;r=0.369,P<0.05;r=0.325,P<0.05)。转染miR-214 mimic 24 h后细胞活力、Ki-67和p-p65/p65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和mimic-NC组显著下降(F24 h=16.980、F48 h=42.735、F72 h=164.448、FKi-67=290.112、Fp-p65/p65=223.548,P<0.05),细胞凋亡率和Bax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F=344.360,P<0.05;F=106.376,P<0.05)。过表达SOX4可逆转miR-214的作用。结论miR-214靶向SOX4抑制RA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并促进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214抑制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与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入路对比,评价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5例,其中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手术治疗51例(神经内镜组),采用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入路手术治疗54例(显微镜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间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1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显微镜组比较,神经内镜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明显减少,术后1周GCS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6个月ADL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入路和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均能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保护神经功能,但神经内镜下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间更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示范区)≥50岁新报告HIV/AIDS特征和首次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情况。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收集2014-2018年≥50岁新报告HIV/AIDS的资料,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做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5、2016、2017和2018年示范区≥50岁新报告HIV/AIDS分别为8 288、9 512、11 315、13 091和14 673例,共计56 879例。以男性为主(75.7%);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87.8%);样本来源以医疗机构为主(68.6%)。HIV/AIDS确诊HIV感染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首次CD4检测的比例为69.6%。在29 078例确诊HIV感染后即进行首次CD4检测的HIV/AIDS中,CD4 <200个/μl和≤500个/μl的比例分别为66.5%和93.8%。首次CD4检测及时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相比,初中、高中或中专和大专及以上者的OR值(95%CI)分别为1.113(1.063~1.166)、1.205(1.128~1.289)和1.277(1.160~1.406);与50~59岁相比,70~79岁和≥80岁的OR值(95%CI)分别为0.864(0.816~0.914)和0.612(0.554~0.676);与检测咨询点样本来源相比,医疗机构样本来源的OR值(95%CI)为0.750(0.714~0.788)。结论示范区≥50岁新报告HIV/AIDS逐年增加,以男性和既往感染为主。CD4检测及时的比例稳步提升,影响CD4检测及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年龄≥70岁和医疗机构样本来源。示范区应重点加强老年人艾滋病的早预防和早发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对上颌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修复的功能与美容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采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行上颌骨全切术的21例上颌骨恶性肿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8例,女3例,年龄29~73岁。其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1例,骨肉瘤1例。7例患者为一期手术;14例患者为再次手术,其中13例为同侧第2部位肿瘤再发,1例为肿瘤复发,既往有术后放化疗史者6例。上颌骨组织大面积缺损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1、3、6个月定期门诊复查,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语音清晰度评判患者口腔功能重建效果。采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手术前后洼田饮水试验的结果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前后语音清晰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随访10个月~5年,21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外形恢复满意,均无复视,鼻腔通气良好,进食正常,下肢负重、行走不受影响。洼田饮水试验均未发现流水流入鼻腔的现象,无口鼻漏。其中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评级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1例。21例患者术前汉语语音清晰度评分为(4.31±0.13)分,术后1个月复查评分为(1.46±0.21)分,3个月时评分为(2.15±0.45)分,6个月时为(2.87±0.76)分,术后6个月复查较术后1个月语音清晰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456,P<0.05)。结论使用颞浅动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进行修复重建手术易于操作,安全可靠,患者术后外形和功能恢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