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分析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信息数据化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效果。护理质量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医院患者的死亡率、存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通过构建护理管理和护理质量信息数据化体系能够显著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预防差错的发生,除此之外,构建安全文化理念可以显著提高保健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护理质量客观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护理质量的提高让医院管理者也面临着重大挑战。 方法:选取本院(在 2018 年 2 月 -2019 年 2 月)搜集的 55 例护理不良事件数据信息(应用 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信息数据化体系,作为实验组 ) ,再搜集本院在 2016 年 2 月 -2017 年 1 月搜集的 55 例护理不良事件数据信息(未应用 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信息数据化体系,作为对照组 ) 。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平均报告时间、平均响应时间、平均传输周期以及基础目标质量成绩(病房管理、整体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等)。 在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需坚持以下几种基础原则:其一,开展质量教育,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其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护理质量具体职责;其三,制定护理质量规范标准,不断规范护理工作人员的相关护理行为;其四,构建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结果:实验组平均报告时间、平均响应时间以及平均传输周期显著短于对照组 ( P<0.05),实验组病房管理、整体护理、文书书写、基础护理等基础目标质量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05)。 在构建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信息数据化系统过程中,首先需要控制好患者的安全质量,让护理管理者能够聚焦在重点科室内,对频发事件予以合理控制,如安全控制医院高危患者,对每一位患者入院时存在的高危影响因素进行筛选。 结论: 护理管理及护理质量信息数据化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可以有效缩短平均报告时间、平均响应时间以及平均传输周期,提高基础目标质量成绩。 除此之外,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设置护理安全质量控制人员,采集患者的不安全影响因素,最终构建安全管理制度。
简介:内容摘要自从图书馆数字化的概念在二十世纪末期被提出来以来,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医院体检大数据结构类型,规范医院体检数据标准,建立标准化体检数据库,创新综合医院体检以体检中心为枢纽的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医疗管理服务模式。方法对空军总医院2012—2015年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分析,运用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医学物联网发展专项基金“体检与健康管理大数据应用多中心研究课题”的体检大数据清洗与分析平台,根据《体检检查项目数据集》和《体检检查项目数据值域代码》对我院体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将我院体检数据进行全面的结构化处理与分析,总结了医院体检大数据标准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应用的原则,建立了医院体检标准数据库,夯实了医院基本数字化、智能化功能的基础性工作。结论构建体检数据标准化与应用,是健康管理学科内涵建设的基础环节,是医院体检质量控制和优化服务流程的核心工作,是筑牢精准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健康体检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简介:摘要:医疗卫生是关系到所有人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人民生活和国家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医院对于自身的发展管理较为严格,而且随着数据化管理模式的充分应用,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逐步应用。因此目前我国的很多医院开始逐步实现医院数据的整合和应用管理,希望以此实现医院医疗数据的全面数字化管理,提升数据的综合管理水平。我国最近几年医疗健康大数据的规模和应用较为广泛,但是仍旧存在很多相应的问题,比较明显的就是医疗健康大数据所面临的数据分散和数据联通共享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主要是对医院信息化视域下的医疗数据整合应用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医疗数据应用中的难题分析,得出具体的数据整合方案和方法。
简介:【摘要】医疗数据作为医院发展与建设的重要依据,在现阶段社会发展过程中,医疗数据的运用场景不断拓展,这也为医疗数据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信息化发展背景下,医疗数据的整合更加具有优势,但受医疗数据类型、数量、数据完整性等因素的影响,医疗数据的整合与应用仍然存在部分问题,为确保医疗数据在医院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效整合与应用,文章结合医疗数据特征对医疗数据整合与应用信息化平台的构建进行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数据如何在个性化健康干预中提高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效果。通过分析体检数据对健康干预措施的影响,提高个体健康水平。方法: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一年内接受体检的80名病例,通过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分析体检结果与健康干预效果的相关性。结果:研究显示,基于体检数据的个性化健康干预能显著提高疾病预防效果。其中,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预防效果最为明显。结论:体检数据是个性化健康干预的重要基础,能有效指导健康干预措施的实施,对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通气模式对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局部组织氧合的影响尚不明确。以前研究主要关注全身的氧合情况,未评估其对局部组织氧合的影响。该研究旨在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NIRS)评估RDS早产儿的局部组织氧合与不同通气模式的关系。方法24例生命体征平稳的RDS早产儿,选择性改变通气模式,采用NIRS评估脑和肌肉组织氧合。患儿由高频振荡通气或喷射通气转换为常频机械通气(CV),或拔除气管插管从CV转为无创通气模式。比较通气模式改变前30 min和改变后1 h内的数值变化(配对t检验)。结果患儿由高频振荡通气转为CV、喷射通气转为CV及CV转为无创通气模式,脑NIRS差异分别为:1.7±9.9%、2.3±5.7%、2.1±8.4%;相应的肌肉NIRS差异分别为:-2.9±8.5%、8.1±9.7%、3.6±22.4%。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在生命体征平稳的RDS患儿中,局部组织氧合变化与通气模式改变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