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实践客体的地域性、实践中介的有限性以及实践主体的局限性,往往造成具体"实践活动"的主体只能抓住事物诱人的外观,而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因此,历史"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对具体"实践活动"进行历史考察,把具体"实践活动"当作历史"实践活动"现实的经验形态,从而达到具体"实践活动"和历史"实践活动"的合二为一。只有在历史"实践活动"成为现实之后,对历史"实践活动"的真理性认识才成为可能。作为当然的历史"实践活动"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警惕把具体"实践活动"当作检验真理标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主动地在真理的诞生地——历史"实践活动"——探寻真理,这样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始终处于理论的制高点。
简介:邓小平以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为导向,结合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所处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任务的变化,对“执政党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党”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邓小平认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应该是一个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党、一个实事求是的政党、一个有健全党规党法的政党、一个有权威的政党。与此同时,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探索,恢复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导了领导干部制度的改革,进行全面整党,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维护中央权威,坚决惩治腐败,并开启了党内法规体系制度化建设。这些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巩固和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也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益借鉴。
简介:具有"实践型"与"理论型"双重面相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历史进程应当包含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两个方面。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问题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很好实现上述两个维度的有机协同。界定这一问题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二元互动关系格局出发,深刻把握结合是关键、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为中介、以解决中国具体重大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的"三重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维度从建党后就逐渐由非自觉向自觉展开,在推进实践化的进程中也逐步迈开了理论化步伐。从理论与实践双位叠合的视角而言,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逻辑起点的生成。
简介:现代主体性在一路高歌之后陷入了危机。主体性危机表明了主体性结构中自我与他人、经验与先验、理性与非理性等各种因素的缠绕遮蔽与对立冲突,因而主体自身发生着解构。现代主体是建立在排除和压制他者的基础上的,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是对他者的肯定。他者并不是简单的人称称谓,而是寻求差异的一种复杂的话语语境。列维纳斯、德里达、福柯等人通过不同形象的他者的发掘瓦解了中心化的现代理性主体。尽管后现代哲学一再声称要探寻更复杂的主体性形式,但他们的理论诉求并未真正实现,而是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从根本上来说,后现代哲学提供的是一种消极和充满悖论的主体。在当代,最重要的不是对主体的解构,而是对它进行重建。重新思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超越解构并且重建更具反思性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介:1895年12月8日,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传教士来会理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城市青年会——天津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该会以"发扬基督教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为宗旨,通过开展救助时艰、改良世风、改造人心等各种社会事工,积极传播近代文明和基督教福音。本文主要以1917-1935年间《益世报》中有关青年会的报道为中心,通过考察天津青年会救时、救世、救心的社会事工,力图还原这一公共团体与天津地方城市社会之间的关系,探求其对天津城市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青年会广泛团结社会各界救国治世的原因所在。
简介:朗基诺的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的对不完全决定性的解释(UER)的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的考虑。这篇文章的基本进路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的对不充分性的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的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简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这个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既是正确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党的理论创新是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既对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又对理论创新的具体实现途径指明了方向。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党的理论创新才拥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根深叶茂和蓬勃发展。
简介:共同致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广大农村又是脱贫致富的难点所在。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基层组织和集体经济'双弱化'困境,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恶性循环,构成了农民共同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宝山村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集体经济为支撑,以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为目标,走出一条创新、绿色、共享的全面小康之路,有效破解了'双弱化'困境,从昔日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变成如今的'西部第一村'。在具体做法上,宝山村坚持用基层党组织建设来统筹农村各项工作,坚持从集体经济分配制度入手来推动共同致富,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全球思维和战略眼光来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以自力更生的精神推动跨越式发展,这些做法和经验对全省乃至全国类似农村实现全面小康有重要的样本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抓好宝山经验的推广应用:认真总结推广宝山经验;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统筹城乡党建资源;大力弘扬'正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