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自然科学模式盛行的大背景下,马克的'历史科学'内在地蕴含了个基本维度:就存在论维度而言,以感性的对象性活动为基础,变革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对象;就方法论维度而言,突破了实证主义与数学量化的方法,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价值论维度而言,因其内在本性是革命的和批判的,突破了自然科学对现实世界的实证解释,从而与科学社会主义相通。准确理解历史科学的个维度,有助于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破解相关争论以及对于依然受科学主义影响的当下社会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历史科学 存在论 科学方法 改变世界
  • 简介:马克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其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影响,马克首先以自然与自由的关系的讨论作为切入点,继而展开了对生存于现实社会即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由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并最终形成了其立足于人类社会位阶上的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何以可能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超越和自由问题的思维方式变革.

  • 标签: 自由 自然 市民社会 人类社会
  • 简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统一,是马克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大视角,也是准确把握马克主义、真正发展马克主义的方法论内容。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为视角研究马克主义整体性,需要理解和把握逻辑整体性、历史整体性与方法整体性之间的关系。逻辑整体性反映的是理论构成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当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从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的角度反映出来时,它就会转化为历史整体性,这就是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逻辑,表现为对历史逻辑的理解。逻辑整体性和历史整体性的科学性的基础是方法整体性,即两者都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发展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研究 微观研究 逻辑关系
  • 简介: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是能够结合的,二者的结合不会对中国文化和马克主义带来不利的影响。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马克主义的理论品质以及二者间的契合性,决定了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能够结合。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没有冲击中国文化的正常发展,而是顺应了中国近代以来中西会通的文化发展趋势,能够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并不会导致马克主义本质内容和指导地位的改变,事实上,二者的结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主义的创新发展,巩固了马克主义的指导地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化”中的马克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化”中的马克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化”中的马克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化”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三化” 世界化形态诉求 理论发展路向 人类文明成果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复合性过程,在理论内容上共时态地向个维度上展开:马克主义理论走向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实现马克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过程;中国文化和中国实际走向马克主义,实现中国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的马克主义化过程;同时还是对外传播阐释马克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即中国化马克主义的世界化过程。这也就是理论走向实际的维度、经验走向理论的维度、国内走向国际的维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论维度 具体化 整体性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包含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马克主义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石看不同的诉求与进路: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政治诉求阶段,政治解放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基本特征是走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国家;第二阶段(20世纪下半叶)是经济诉求阶段,经济建设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第阶段(21世纪初开始1是文化诉求阶段,文化培植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诉求,其特征是努力使马克主义融入到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中,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中,不断培育出新形态的中国化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政治解放 经济建设 文化培植
  • 简介:本文结合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历史继承性和理论发展性两个层面,具体论述了"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主义性质.指出"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党的性质的理解,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关于党的建设的纲领性问题,是一个具有历史性、前瞻性和先进性的党建理论,是马克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

  • 标签: 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性质 中国共产党 历史继承性 理论发展性 党建学说
  • 简介:国外马克主义研究的学科化,为这一领域研究的长足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马克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推动跨学科合作、拓展思想史视野和夯实社会史基础是其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品质的项基本工作。这项基本工作,一方面源自马克主义整体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学科发展瓶颈问题的矫治,这些问题集中于:排斥人文社会研究其他学科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事论事的碎片式研究,以及脱离社会史的逻辑优先方法或文本解读做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 思想史研究方法论
  • 简介:习近平在纪念马克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主义。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应着力从个维度把握:一是知其人,学习马克的人生维度,从马克顶天立地的伟大人生中汲取人格的力量,做马克的接续后继者;二是明其理,坚持马克主义的信仰维度,做马克主义真理的忠诚信奉者;是践其行,推进马克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维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做新时代马克主义思想智慧的坚定实践者。

  • 标签: 习近平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坚持马克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的主线。马克主义中国化,是由其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种实现形态构成的中国化马克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正确认识和对待世界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推进马克主义时代化的过程;马克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出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形态 出发点
  • 简介:<正>近年来,我国的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有无理论体系、如何建构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生长点)是什么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等问题的研讨过程。目前学术研究处于相对平静,一方面是学者们在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前段成果,另一方面量变孕育着质变,正在酝酿着理

  • 标签: 文艺理论 古代文论 三维结构 建构理论 公式化概念化 发展问题
  • 简介:毛泽东哲学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其意义不仅在于思想内容本身的先进性,更在于其具备实现“化”的特质。大思想脉系支配下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道路的实现.不仅开创了马克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先河,而且奠定了中国化马克主义理论的基石和方向。也恰恰是这种思想品质注定了她在马克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突出贡献。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她都是马克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一盏长明灯,不仅引领着马克主义在中国实现了第一次成功飞跃,而且鞭策鼓舞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辟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 标签: 思想来源 毛泽东哲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贡献
  • 简介:本文围绕'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主义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展开讨论,认为'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了马克主义价值论的主体性原则,发展了人民主体论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立场;继承了马克主义价值论的革命性原则,发展了共产主义价值观念;继承了马克主义价值与真理相统一的原则,实现了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一体化.

  • 标签: 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 价值论 实践标准 生产力标准 人民利益标准
  • 简介:当前马克主义中国化存在着“不到位”、“错位”和“缺位”个突出问题。“不到位”是指马克主义中国化成果尚未很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错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主义在一些领域离开了马克主义的基本原则;“缺位”是指中国化的马克主义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当代世界马克主义进程。解决的对策是:要澄清认识问题,转变七种旧有观念;要探索有效方式,用“化”解决“位”问题,即用大众化解决“不到位”问题,用现代化解决“错位”问题,用国际化解决“缺位”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三位”问题 对策
  • 简介:科学、哲学、意识形态作为马克主义内部重性质的关系:科学是力求价值中立的对客观存在的研究,哲学是对人存在意义的探求,意识形态是具有特定价值倾向性、并维护自我肯定性立场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为哲学和意识形态提供知识基础,意识形态为科学和哲学确定价值前提和价值规范,哲学则不满足于上述两种确定的理论话语,而要在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和张力中对理论加以反思和批判.开显人类自我创造的新的可能性。马克主义这重性质是辩证统一的,但如今它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受到充分重视,而其哲学性相对受重视不足,哲学的反思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故而应当成为我们着力解决的问题。

  • 标签: 科学 哲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 简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继19世纪40年代对哲学、经济学进行初步探索后,其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手稿中的大社会形态理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梳理了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阐述了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几种理解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唯物史观 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简介:江泽民同志“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并发扬了马克主义的理论创新精神,着眼于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把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从而把马克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江泽民同志 发扬 新观点 当代中国 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