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7 个结果
  • 简介:有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主张“远离崇高”。人们喊“理解万岁”已经很多年,对于英雄人物的崇高品德——尤其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那些主张“远离崇高”的人,却总是难以理解。看完了电影《孔繁森》,他的“观后感”竟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这样屈待自己,光为别人玩命,图个啥呀?”在这种人的心目中,“崇高”等于“傻冒”;“奉献”等于“吃亏”;“为国为民”等于“屈待自己”。因此,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他们很能“豁了出去”,甚至敢在歪门邪道上铤而走险。遇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妇女,只要不

  • 标签: “吃亏” 强奸妇女 为国为民 英雄人物 观后感 无私奉献
  • 简介:编者在该书《编后记》中写道:“本书的中译本原由台湾商周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名为《康德:一个哲学家的传记》。译文准确生动、可读性强,在此应特别感谢译者黄添盛先生的辛苦劳作。此次出版,考虑到大陆学术规范和阅读需求,编者对于译文中的术语、人名、地名,按通行译法做了更改;

  • 标签: 康德 出版社 阅读需求 学术规范 中译本 编后记
  • 简介:20世纪著名的国学大师汤用彤先生的煌煌巨著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引起海内外学术界不小的轰动。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赞曰:“出版先生全集,此真学坛之盛事。”用彤先生倾其毕生精诚研读中华古代典籍和东方佛学著作,既镕铸古今又会通中西,再加个人天资和勤奋,成一代大师当属必然。然而,等身的著作并不能代表大师的全部风范,在人们每每视之寻常的细微言行中,却能见出大师独具

  • 标签: 大师 古代典籍 会通中西 季羡林 汤用彤 国学
  • 简介:康德哲学最核心的是自由问题.由于人的自由-自在的存在是一切道德法则的根据,最后则是每个个人之绝对尊严与不可让渡的绝对权利的基础,因此,当康德在为自由辩护的时候,他也就在为每个人的绝对权利与绝对尊严奠定基础.这是康德哲学之所以在推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人权观念与人权实践的深化具有持久力量的原因所在,当然也是它对近现代政治学说具有持久影响的原因所在.

  • 标签: 自由 尊严 权利 不可让渡 政治哲学
  • 简介:康德的法权哲学思路是和他的三个《批判》所述一致的,“科学知识”要发现“自然(关系)”中的“必然性”,而“法权学”则是要在“人”的“关系”中发现“必然性”,也就是关于“法权”的“先天综合”何以可能的问题。“法权”问题又和《实践理性批判》里所论述的“自由”密切相关。“自由”的“限制”“关系”就《实践理性批判》所涉及的“道德”来说,“根据”在于一个“形式”的“应该”,而就现实的“国家一法律”来说,则是“自由者”之间的“法权”关系。“法权”“本体的所有”既“悬搁”又“范导”“现象的所有”。“自由者”在“人格一格位”“平等”基础上“限制”着各自的自由,由此而形成的“共同体”乃是“自由的共在”。

  • 标签: 先天综合判断 自由 法权 限制 平等 自由的共在
  • 简介:1近代哲学从其开始,对于概念的研究,主要限于探求其根源、性质及应用范围.在这些问题上,尽管各国个哲学家各有己见,但从本质上可分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经验论主张,概念是思维从感性材料中现成的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不论它们多么复杂,都可还原为感性材料,并和它们相一致.唯理论主张,思维具有一种超越感性对象的能动创造作用,它无需借助于感性材料便在本身就具有了现实的知识内容或天赋观念.天赋观念作为理性的固有内容,不仅本身只有无须经验证实的天然自明性,而且还和客观存在的规律具有一致性.但经验论和唯理论自觉不自觉地都肯定了理性的作用,并都毫不怀疑理性概

  • 标签: 感性材料 范畴表 范畴理论 近代哲学 综合判断 先验逻辑
  • 简介:本文认为,批判性、先验性和调和性是康德哲学的三个基本特点。康德第一次给“批判”一词赋予了新的哲学含义,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先验”一词作了特殊的哲学界定,列宁将康德的哲学性质及其特点明确规定为调和性。

  • 标签: 康德 批判 先验 调和
  • 简介:崇高与渺小──影片《凤凰琴》观后余一斐教师节期间,影院推出了反映民办教师生活的故事片《凤凰琴》。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子。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十分真实地塑造了现阶段教师的形象:一群崇高而又渺小的人。在贫穷落后的山谷之中,唯有山村小学的上空飘杨着鲜红的国...

  • 标签: 空飘 升旗仪式 破旧不堪 过山 教务主任 周围环境
  • 简介:康德的道德哲学从超验的角度研究道德的价值依据,进行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作为前提,理性的批判成为必然。通过理性的批判,康德划定了理论理性的界限,在实践理性中寻求形而上学的支持,实践理性成为理解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 标签: 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 道德形而上学
  • 简介:康德看来,人格的提升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必须把自身同道德原则结合在一起.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必须是对人的一种"绝对命令",人类只有尊重它,人格的提升才有希望.

  • 标签: 理性 绝对命令 自由
  • 简介:崇高命题起源于原始时期人们对未知自然力量的恐惧,当个体面对超越自己力量的东西存在而又无能为力时,便产生了崇高感。中国古代哲学无"崇高"一说,但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表达了对崇高的赞叹。近年来,西方电影霸屏影院,从多维度电影审美到崇高电影审美的变化,说明"崇高"这一哲学命题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使用狭义的崇高定义,指的是西方的崇高,并将其融入电影艺术中,在崇高视野下来看电影,以期能对崇高与电影的融合有更充分更全面的理解。

  • 标签: 崇高 电影 审美
  • 简介:近代以来,人格性问题成为哲学的主题,继洛克、莱布尼茨之后,康德分别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中对人格性问题作了不同的处理。在理论哲学中,康德认为传统的对灵魂的人格同一性的理性心理学是谬误推理。先验自我超出了人类认识的界限,不能对之形成知识。而在实践哲学中却是不可或缺的概念,在形式上,人格性是实践理性批判建筑术的必要环节。人格性的内容或本质被归结为作为自在目的的有理性的主体。人格同一性与道德人格性二者在康德那里并未统一起来,在其后的费希特和黑格尔对此才有解决。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自我 先验统觉 自由意志
  • 简介:本文通过对康德关于理性与理念学说中两者含义的分析,及之后对理性与理念界限划分的说明,从而对经验认识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一些有意的探讨。

  • 标签: 理性 理念 界限
  • 简介:康德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与历史意图.康德哲学的内在意图主要是为了通过将纯粹理性贯彻到形而上学的内部改造中,为形而上学及其使用立法,以拯救形而上学的危机,但事实上,康德哲学造成的历史效应是多元的,远远超出其本来的意图.

  • 标签: 康德 形而上学 理性 多元
  • 简介:康德的思想主旨是树立理性科学和自由的权威。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从先验唯心论出发,铲除了上帝在自然中的地位;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他把上帝贬为理性的假设,他的生平和理论渗透着反叛的精神、革命的精神。

  • 标签: 康德 上帝观念 批判 革命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