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太原方言的词汇里,有一种有趣的语音现象,如:“玉茭圪榄”和“玉菱杆”意思完全相同,“一出乱柿饼”和“一串柿饼”意思完全相同。“圪榄”和“杆”都是名词,在这里作偏正结构里的中心词;“出乱”和“串”都是量词,作偏正结构里的修饰成份。这一类语音现象,在晋中、雁北、上党等地的方言里数量也都不少。在太原话中:
简介:近80年来,汉语韵律的理论研究主要有叠加观、线性观、平行观和架构说四种;韵律现象研究分别涉及韵律单元、时长、韵律边界、停延、节奏、重音等六方面。而要突破语音科技发展的韵律瓶颈,尚缺乏共同认可的、能系统指导实证性研究的理论,而实证性研究又因缺乏可供操作的理论指导而各自为政,难以自然整合形成攻关之势。可参考的研究策略:基于大样本语料库的各层级韵律单元系列数模研究。
简介: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因为所以”句和“既然那么”句的差异,提出在这两种句式中原因的信息性质、结果的语义内容,特别是对因果关系的识解方式都存在差异:“既然那么”的句式意义是“某人因为想到P,所以认为Q”。
简介:"既然"句和"因为"句主观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者表交互主观性,后者不一定表交互主观性。"既然"句有预设结构,说话者将其原因小句看成听说双方共知的命题;作为一种演绎推理过程,其大前提一般符合常理或逻辑,因而其结论一般也是听说双方共同接受的,像英语"since"小句一样具有人际主观性。
简介:以《左传》语料为例,考察先秦汉语的动性句与静性句。重点讨论动性句和静性句不同的表达特点,动性句和静性句各自的语用特征,动性句与静性句之间的变换关系等问题。认为从语法理论上确立汉语句子的“动静观”,有助于对古汉语句子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功能的全面深入认识。
简介:本文援用"句位"概念,结合语言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情况,分析同一句位的不同变体,揭示了因隐性形式、扣合等形成的句位变体之间的动态语法联系。只有进入信息传递的层面,从对意义的阐释延伸到对信息动态传递过程的分析描写与探索,才能实现对句子的真正理解。
简介:反事实“如果”句可分为两类:1.重在表达逻辑推理;2.重在表达非逻辑推理。前者又可分为三类:强调前件的否定命题,肯定前件的否定命题,否定后件。后者也可分为两类:单纯表示虚拟世界,兼表虚拟世界与主观认识。反事实“如果”句有语用和语义两方面的功用:1.凸显言者的主观态度;2.描绘反事实的虚拟世界。
简介:<正>根据我们的统计,《孟子》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共有一百五十一个,从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原则出发,可以大致归纳出五个句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这些句型几乎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句型1可+V句型1共有四十二句,约占《孟子》全部被动句的百分之二十八,是比较主要的一种被动句,上古汉语一个动词前出现“
简介:韩国留学生直到中级阶段才逐渐习得“没有”句和“不如”句。由于母语中缺少相对应的句型,“不比”句直到高级阶段才有所习得,其使用频率明显低于汉语本族语者,常被“没有”句替代或产生截搭的偏误。正确使用频率“不如”句最高,其次是“没有”句,“不比”句最低。
简介:对汉语“词”的韵律语法特征进行探讨,发现“词”是一个跨层级韵律单位,它可能是一个或多个韵律词,也可能是一个黏附词,但最大只能是一个韵律短语;“词”不等于韵律词,它可以大于或小于韵律词(即可以容纳三个以上的音节,也可能只有一个音节);但如超过三个音节,则必须保证音步运作时,其中的任何一个音节都不会落单。据此,我们从韵律语法的角度对“词”作了界定.即“有描写内容,且韵律上可以独立的成分”或“无描写内容,且韵律上无法独立的成分(独立语段的情况除外)”。
简介:湖北钟道杰有些领导干部讲话.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具体情况.大篇大篇地套用政治术语.既没有联系实际.语言又干瘪无味,其结果只能使听者兴味索然。例如,一个领导到市内一所初中参加开学典礼,他讲话时大谈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政治术语,最后嘁出了几句空洞的学习与成才的口号,由于听者是初中生.他们根本就听不懂这位领导在讲什么,整个会场闹哄哄的。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简介:<正>一、引言存在句的研究近几年有较大的进展,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扩大了研究领域,从静态存在句进入了动态存在句,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宋玉柱的《动态存在句》和《存在句中动词后边的“着”和“了”》,李临定的《现代汉语句型》一书中《存在句型》一章里的“飘型”一节,陈建民的《现代汉语句型论》一书中《存现宾语句》一节里的有关论述,戴雪梅的《关于静态存在句和动态存在句》,特别是聂文龙的《存在和存在句的分类》更把这种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简介:时下有些领导讲话不抓人,问题就出在信息量不足上。有些领导讲话.洋洋洒洒数万言,听完后仔细一想,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信息,本来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他们却花了几个小时。这种喋喋不休、费时劳神、效果不佳的讲话.不但难以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而且影响人们的情绪.还有损领导自身的形象。
简介:传统语法中存在“主谓倒装句”,从句法、韵律、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把它和“常规话题句”比较后发现,这些句子中的“倒装成分”跟“常规话题句”中的“话题成分”相当,因此把这类句子称作“句末话题句”更为合适。汉语中的“句末话题结构”和“常规话题结构”之间有一种严格的对当关系,在这一点上修正了Gundel(1988)的观点。“常规话题句”和“句末话题句”是由说话人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同的交际意图造成的,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并不是孤立的、任意的语法现象。
简介:本文提出了存在句的原理,以对时空感知为基础解释英汉语存在的词序变化,以此说明英汉语在象似性上的程度差异。
简介:“N受+V”句说略范晓0引言0.1“N受+V”句中的V表示动词性词语,“N”表示名词性词语,“受”表示动作的受事,“N受”就是表受事的名词性词语。这种句子在词类结合上属“名+动”结构,在语义成分的搭配上属“受+动”结构。实例如:①大门紧紧地关着。②奴...
简介:歧义,指同一词语或句子表达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这是由于作者遣词造句的粗疏和草率而致的。歧义句会妨碍信息渠道的畅通,可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因此,认真辨析和消除歧义句,有助于说话、写作的准确明晰,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现把辨析和消除歧义句的几种主要方法举例简介如下。
简介:<正>许多电台播送广告节目常常说“××厂的地址在某地”。这种说法的意思本来应该是××厂所在地点的文字记载在某个地方,例如:××厂的地址在老张抽屉里××厂的地址在采购员那儿
简介:本文以“的确”为例,探讨汉语副词性非主谓句的成句规约,从三个角度进讨论:一、句法上要求具备自由性、语境依赖性;二、语义上具有可预测性及主观性;三、语用上是焦点算子及具备传信功能。副词成句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本文从认知、功能的角度作了解释。
简介: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句杨宗兵众所周知,被动是相对于主动而言的。马建忠的“受动字说”即指被动而言:“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
太原方言里的反语骈词
近八十年汉语韵律研究回望
“因为所以”句和“既然那么”句的差异
“既然”句和“因为”句主观性差异探
先秦汉语的动性句和静性句
隐性形式、扣合与句位变体——以“是……的”句的句位变体研究为例
反事实“如果”句
《孟子》被动句研究
韩国留学生三种否定比较句式的习得研究——“没有”句“不如”句“不比”句
韵律语法视域下汉语“词”的界定问题
我来说两句
完成体动态存在句
论汉语的“句末话题句”
存在句与认知:英汉对比
“N受+V”句说略
怎样辨析和消除歧义句
谈杂糅句“地址在某地”
副词性非主谓句的成句规约——语气副词“的确”的个案考察
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