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44年10月1日,广西北流人、人称国学大家的陈柱(1891~1944)因中风在上海与世长辞,年仅54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学术的一生,也成为一时间学界的巨痛。陈柱,据张京华、王玉清所著《陈柱学术年谱》说,一名绳孔,字柱尊,号守玄。他虽出生于官宦世家,但至其父陈开祯时,家道业已中落。陈柱16岁以前,或读书于家,或游学于外,弱冠时欲参与民国之际的社会革命,后因党争和内战,弃政务学,曾留学日本,归国后“考入南洋大学电机系学习。因以文学见长,遂改攻文学”。此后读书益富,著述甚夥。曾受聘于大夏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教授,50岁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校长。30多年间,“著述九十余种,议论遍及经史子集四部”。
简介:<正>多雨的南方春季,地势低洼的老家在潮湿的雨气里浸泡着。雨水多的时候,天井出水不畅,积聚成水汪汪的一潭,有一部分就化成雾状进入房间,被木板、粉墙吸附。从我睁开眼睛,这个百年老屋已经铅华洗尽。土木的剥蚀在每个雨季到来的时候,由于漏雨而加剧。小孩在一天天长大、强健,家园却一天天衰颓,总是在湿漉漉的清晨醒来,就可以看到外边粉墙形成的各种水印图案。不是一日形成的,也不是一阵雨水的杰作,这么多年,谁也记不得,多少没能进入地下的雨水,成了这么多形制古怪、色泽深浅不一的画面。那时,我正在幼儿园里对绘画产生兴趣,画着教科图上的花鸟鱼虫。这花费了我太多的工夫——为了不走形,务求使一些线条固定,像树脂里的一线松针,无法移动得准确。其实,我是不喜欢准确的,那些太方正、对称、均衡的比例,使人下笔时没了童趣,远远不如我在课
简介:特纳认为,故事、投射和寓言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他发现混合和多重的空间在认知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独特的自我只有超越有限的时空才能把握故事,了解别人和自我;他还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起源理论,认为语言源自故事和寓言。
简介:《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第五章中斯蒂芬所阐述的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乔伊斯早年相关思考的翻版,无数学者将小说这一段作为研究他小说艺术的重要线索,将之等同于乔伊斯本人的美学理论和创作宣言。这种做法不仅混淆了作者与主人公、原材料与小说的界线,也未能准确道出这部小说的独有特征——反讽。小说中关学理论的逻辑矛盾、斯蒂芬在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巨大裂缝、过于宽泛失之精准的美学要素,无一不显示了斯蒂芬的美学实际上是乔伊斯反讽艺术的组成部分,而反讽的前提则是乔伊斯对自己过去的审视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