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20年来,围绕60年代初大饥荒与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关系,学术界较少论四清运动与大饥荒的关系。四清运动虽然初兴于1963年,但是早在大饥荒趋于顶点的1961年初,四清的基本概念及其措施已相继出台,毛泽东认定造成大饥荒的主要原因是阶级敌人破坏和民主革命不彻底,并着手部署反击“资本主义复辟”。只是由于1961年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已陷于极度困难,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陈云事实上将毛泽东有关大搞阶级斗争的指示悬置起来,才未使之演变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 标签: 毛泽东 四清运动 阶级斗争 60年代 人民公社 民主革命
  • 简介:中国史学界对美国'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的介绍往往是与'史汀生主义'相提并论的,而事实上'不承认主义'并不等于'史汀生主义',它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史汀生主义'的使用范围.更为重要的是,1932年'史汀生主义'的提出,并非美国政府第一次对华使用'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早在1915年,美国就在对华问题上使用过'不承认主义'外交政策了.

  • 标签: 美国 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
  • 简介: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再生产的能力,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一系列教育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使得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被"差别对待",这种"差别对待"不仅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再生产能力,还能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捍卫少数民族文化权利,补偿少数民族在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是一种实质平等,可通过配额制来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承认政治 差别原则 实质平等
  • 简介:二战后,法国势力重回印度支那。1949年,印支三邦名义上独立;1954年,法国退出。在此过程中,国民党当局欲"承认"三邦而不能如愿。其因在法国不愿刺激中共,且不愿过快释放三邦权力。国民党当局为"承认"三邦多方努力,隐忍求变,其间亦曾出现转机,并曾几乎与高棉先行实现"建交"。然而,因国民党力求稳妥,在意法国,并试图同时建立与三邦的关系,终未能突破困境。《日内瓦协议》签订后,法国退出三邦,转机再现。三邦虽均曾私下示好,但当台湾当局正式提出"承认""建交"要求时,却纷纷退却:或迟迟未有答复,或再三托辞,致台于尴尬之境。

  • 标签: 台湾地区 越南 印支 高棉 承认
  • 简介:20世纪的中国人,见到了许多大起大落的事情,黑社会的消长即为其中一例。当年胡适先生慨叹的"五鬼闹中华",鬼魅之一就是黑社会中的盗匪。到40年代末国民党败离大陆时,黑社会几乎膨胀囊括了党政军警各界,把个朗朗乾坤弄得锅底似地伸手不见五指。然而物极必反,与黑社会同流合污,自身日益黑社会化的国民党政权,只经历了20

  • 标签: 黑社会 国民党政权 社会主义中国 社会化 党政军 盗匪
  • 简介:<正>十年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历史教材的叙述要有助于阐明这一客观规律,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引导他们向前看。”教学大纲中对这个问题有明确的原则规定,必须讲解清楚。现在《中国历史》(第一册)和《世界历史》(上册)提供了许多史实和资料来阐述这一问题,只是没有具体在某一章节中明确提出。这是由于编者考虑到这样的历史概念,不是通过某一章节可以让学生掌握的,必须在学习了中外原始社会史、奴隶社会史之后,才能得出“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进步”的概念。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看法。

  • 标签: 奴隶社会 奴隶制社会 中国历史 封建社会 甲骨文 上册
  • 简介:尽管暴力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普遍现象,但长期以来,暴力研究一直处于社会学的边缘地带。对于这种忽视,最常见的理由,也是绝大部分社会学家的共识,就是:现代性意味着人类普遍的理性化、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社会和平。暴力既不是现代社会的常规状态,也不是社会生活的内在特征,它是非理性化的远古时代的遗留物,随着"文明的历程"必将烟消云散。虽然上述观点颇有道理,但这种判断显然过于草率和乐观。

  • 标签: 非理性化 现代性 常规状态 研究评述 遗留物 边缘地
  • 简介: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 标签: 壮族 社会控制体系 重构 和谐社会建设
  • 简介:社会记忆”在当代学术界,特别是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话题,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其单纯作为表述、建构、传承的方式,其价值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些学科,这种具有反思意味的讨论明显兼有学术转型中的学理义涵。鉴于此,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兆荣与他的博士研究生围绕着这一话题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专题研讨,大家集中就理论要件、记忆本体、记忆载体、记忆与认同等进行了研讨,以下为讨论综述。参加者包括:葛荣玲、朱志燕、罗正副、樊昀、艾丽曼、张卫红、谭红春、温春香(以发言先后为序)。

  • 标签: 社会记忆 记忆本体 记忆载体 族群认同 家园遗产
  • 简介:1959年岁末杀年猪的半夜,我在广西西林县普合乡环境优美的驮娘江畔呱呱坠地。由于生逢“三年困难”时期,母亲缺乏力气而造成我刚一出世就室息,被丢弃在自家菜园的篱笆下。第二天清早父亲杀好猪,打算“处理”我时,见我仍在破襁褓中蠕动,于是自潮道:“这小子不该死,将来长大后肯定有出息!”

  • 标签: 社会责任 做人 西林县
  • 简介:我国目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了认真全面的贯彻落实,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初见成效,独立自主自办教务原则能够被绝大多数宗教组织和信徒所认同并自觉坚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已经成为宗教工作的主旋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宗教更大程度地探索与社会的和谐己经成为各主要宗教的自觉行动和发展方向。甘肃是一个多宗教多教派的省份。

  • 标签: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社会转型期 社会和谐 甘肃 调查 宗教事务管理
  • 简介:<正>李达同志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拓者之一。在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和发展而进行的斗争中,他曾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是继李大钊同志之后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重要代表;他是二、三

  • 标签: 社会性质 李达 历史问题 中国革命 中国历史 李大钊
  • 简介: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民族地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民族和谐至关重要。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族和谐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少数民族聚居区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民族自治地方
  • 简介:一、社会人类学空间理论与实践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一种新的叙事方法和理论转向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学界被称作空间转向,代表人物有福柯、大卫·哈维、烈斐伏尔、爱德华·索亚、安东尼·吉登斯等社会学者。自此,有关空间的研究超越了哲学上的对其本体论的探讨,人们开始关注空间的社会实践,关注人们在空间中的主体性行为和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空间转向,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社会学知识范式的某种修正,因为在以往的社会学研究中,似乎很少关注空间问题。“社会学经典确实探讨了空间,但探讨的方式却很不明晰,很不充分。”事实上,社会空间涵盖了丰富的话语场域、经验性事实,其观察角度为社会人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社会的角度。

  • 标签: 社会人类学 空间理论 社会研究 社会学研究 西藏 观照
  • 简介:果洛地处辽阔的高海拔山丘草原地带,是整个藏区中最晚形成社区共同体的地区。本文通过了解和分析果洛地区牧民共同体社会的形成过程,旨在考察藏族牧民的历史和社会,以及描绘藏族社会的重要特色,明确了果洛头人的系谱图。同时,叙述了果洛头人与相邻的各地域头人之间的频繁联姻,以及果洛地区寺院与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四川北部等广大的农牧民地域的寺院关系等,从中归纳出在多康地区寺院与寺院的关系、寺院与头人的关系、头人与头人的关系是连接整个社会的重要机能的特点。

  • 标签: 藏族社会结构 牧民 部落集团 头人
  • 简介:<正>为什么世界上有些民族自原始社会解体后,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直接跨入封建社会?对此,诸多学者发表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但我以为,还有一个常被人忽视的问题,即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形态产生的动力、发展趋势和历史进步性彼此有相似之处。由于这一重要原因,加上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使这些民族在原始社会后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人们完全受自然条件的支配,少量、简陋的劳动工具,极其低下的劳

  • 标签: 封建社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社会形态 历史进步性 生产过程
  • 简介:伊斯兰社会福利思想是伊斯兰社会福利的重要指导,文章以伊斯兰社会福利内涵为切八点,从经训思想、公平仁爱观、伊斯兰教法、古代文化思想以及近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等方面对伊斯兰社会福利思想的渊源进行探究,据此阐释了伊斯兰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福利的契合性,进而探寻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 标签: 社会福利 伊斯兰教 伊斯兰社会福利思想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党对执政理念的认识迭到一个新境界,体现着党对人类文明中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清醒认识,体现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党对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信心。

  • 标签: 和谐社会 执政理念 党内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