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幕上)(SHICH)早期血肿生长的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200例SHICH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早期扩大组52例,非早期扩大组148例,调查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影响SHICH早期血肿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早期血肿生长判定标准,早期扩大组52例,占比26.00%,非早期扩大组148例,占比74.00%,两组一般资料中,在病程、初诊出血量、血肿形态、SBP、DBP上,两组间比较,(P<0.05),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ALB、Cr、APTT、PT、Fib、TG、TC、LDL-C、HDL-C上,两组间比较,(P>0.05);以SICH患者早期血肿体积是否扩大为因变量Y,表1中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项目,病程、初诊出血量等为自变量X,进行多元Logistic 回归。结果显示病程、初诊出血量、血肿形态、SBP、DBP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OR值分别为3.916、7.760、12.013、3.955、3.540)。结论:导致SICH早期血肿生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程长、初诊出血量较大、血肿不规则,因此,对于存在这类情况患者,需在临床上加强观察,以防止病情急剧恶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7年6月12日~2018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简介:目的:探讨幕上外伤性硬膜下血肿的选择性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123例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CT征象、治疗方法。结果:中转手术8例,死亡2例,重残2例,中残13例,良好98例。结论:幕上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综合患者的神志、瞳孔、血肿大小、类型、占位效应以及合并其它脑损伤程度考虑。
简介: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常见心脑血管疾病,仍是目前国内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研发,对于治疗幕上少量脑出血有了较多选择。我科自2007年到2012年共收治幕上严重症状性少量脑出血病例36例,其中选择CT定位下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器治疗25例,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研究幕上恶性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后出现异位复发和播散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已发现的幕上恶性胶质瘤异位复发和播散转移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并研究患者年龄、肿瘤性质、原发部位部位、手术方式、综合治疗、发生时间等与种植转移有联系的相关因素.结果8例中,6例为胶质母细胞瘤,2例为星形细胞瘤Ⅲ级,5例手术中将脑室打通,所有病例术后均行标准化同步放化疗及替莫唑胺六周期维持化疗.在数月内发生同侧或对侧的脑室旁亦或远隔部位肿瘤种植性转移导致病情恶化.结论幕上脑胶质瘤种植性播散转移多发生于青壮年恶性胶质瘤患者术后6个月~1年内,与同时行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疗且和术中打通脑室有密切关系,故类似患者术后1年内应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进行颅脑MRI增强扫描,以尽可能早地发现复发和播散,从而调整治疗方案,以改善脑胶质瘤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对额颞大骨瓣减压术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中的运用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对2012年1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的相关研究,分析20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结果20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65.00%患者的血肿全部清除,30.00%患者的血肿大部分清除,5.00%患者术后残腔出现再出血症状;治疗之后,日常生活能力I级、II级、Ⅲ级、Ⅳ级、V级分别为15.00%、30.00%、40.00%、10.00%、5.00%。结论对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给予额颞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