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实施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结果的价值。 方法:选取武汉市黄陂区横店中心卫生院检验科住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为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式对收集的所有血清标本实施相应的检验之后,将血清标本中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且乙肝核心抗原阳性的标本血清重新实施乙肝五项检查,对比乙肝五项检查与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查对于检查乙肝核心抗原的诊断价值。 结果:针对血清标本实施乙肝五项检查与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的阳性符合率为100%,且乙肝五项检测为阳性表本的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检测值明显高于阴性标本(P
简介:目的:探讨活性炭微粒子在胃癌根治术中对淋巴结清除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3例胃癌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16例,术中于癌周浆膜下及淋巴结内注入活性炭微粒子,以被活性炭染黑的淋巴结作为清除标志,行胃癌根治术;对照组37例,行常规胃癌根治术。而后对2组清除的淋巴结及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实验组清除的淋巴结数(32.7±11.4枚)明显高于对照组(17.0±8.7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清除的N2淋巴结数明显增多,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1±8.0枚和8.7±4.2枚;2)实验组黑染淋巴结数占清除淋巴结总数的58.2%,其中Nl的黑染度(66.7%)较N2(49.8%)高;3)黑染淋巴结中发生转移的阳性率(20.7%)明显高于实验组中未黑染者(3.7%)以及对照组(15.2%);4)实验组手术时间稍延长,但手术并发症并未增加。结论:肿瘤周围局部注射活性炭微粒子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行的方法,对胃癌淋巴结清除有指导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于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后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移植面积扩张比为5:1的自体微粒皮为对照组(10只),两种不同厚度异体皮制备的微粒皮与同样扩张比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为实验组,其中实验1组异体微粒皮厚度为0.3mm(10只),实验2组0.6mm(6只).比较移植后2、3、4周3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及组织学差异.结果创面愈合率:移植后2周实验1组大鼠(94.58±3.99)%和实验2组(95.28±1.93)%均高于对照组(88.28±6.85)%(P<0.05),移植后3周实验2组(94.55±3.47)%高于实验1组(89.51±4.70)%及对照组(88.51±5.59)%(P<0.05),移植后4周3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创面收缩率:实验1组大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2组各时相点均低于实验1组及对照组(P<0.05).组织学检查:移植后2周实验组大鼠有明显的淋巴细胞灶性浸润,移植后4周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适量的异体微粒皮混合自体微粒皮移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混合移植等量异体微粒皮时增加其真皮厚度,能够减轻创面的收缩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血栓形成患者循环微粒及微粒来源细胞的磷脂酰丝氨酸暴露是否相关,并检测其促凝活性。方法研究对象为脑血栓形成患者,经体检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及微粒释放水平,用凝血时间测定、内源、外源FXa及凝血酶生成实验评估微粒及细胞的促凝活性。比较正常人与脑血栓患者的结果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得出结论。结果利用凝血时间、内外源FXa、凝血酶生成实验比较脑血栓患者及正常人RBC、血小板促凝活性,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红细胞、血小板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和微粒释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实验证明暴露磷脂酰丝氨酸的红细胞和血小板及微粒高度促凝,对CT早期诊断和抗凝治疗策略等方面提供了可能。
简介:目的探讨血小板膜微粒(IPMs)的制备工艺,并对研制的IPMs的止血功能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进行动物实验研究。方法用街头采集的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用血小板型去白细胞滤器去除白细胞,轻离心去除红细胞后,用生理盐水洗涤血小板并调血小板浓度为2×10^9/ml,置-80℃反复冻溶3次,再用生理盐水洗涤,然后置60℃、20h灭活病毒,用高压匀质机进行匀质化破碎血小板膜,即为IPMs。用粒度测定仪检测IPMs的粒度;应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APCT)检测IPMs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将IPMs输入血小板减少症兔出血动物模型体内,观察IPMs止血效果及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结果制备的IPMs颗粒均匀,大小为200~300nm;50μg/mlIPMs相当于250×10^9/L新鲜血小板的体外促凝血活性;将IPMs按2mg/Kg输入兔血小板减少症的出血动物模型体内,在输注2~12h内.兔耳出血时间和APCT均明显缩短.而其他凝血指标(PT、APTT、Fg、TT)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血小板膜微粒止血效果好,输注IPMs并不影响凝血系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生物止血剂。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配药技术对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的影响。方法收集实验相关器材,分成3组实验,对治疗环境、净化工作台不同操作中药物加入前及加入后,针头型号等对微粒、橡胶微粒情况的影响。统计统计注射液净化环境加药与不加药中微粒数,治疗室、净化工作台对微粒影响,穿刺角度、针头型号不同产生橡胶微粒的影响。结果B1组微粒情况较比B2组微粒情况显示较严重,具有一定的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C3组橡胶微粒发生率为44.17%,较比其他3组发生率显著的增高,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A2组注射液中微粒不容情况较比A1、A3组情况较严重,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液中配药技术是降低、避免微粒发生的重要环节,加强对配药中心护理人员操作水平的提高,加强药品的管理,药品的选进应保证质量;同时穿刺针头的型号尽量选择较小的型号且以斜刺进入,减少接触面积,降低橡胶微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碘125粒子植入术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来我院进行施行放射性碘125粒子植入术的86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术后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方式,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指标均获得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采用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的患者,术后给予其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