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的风险预防机制。方法采用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以及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教育并且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预案,进一步强化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处理效果,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结果大幅度地降低了护士在工作中风险的发生。结论只有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以及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风险教育,才能发挥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最终达到提升护理品质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精神科安全护理的重要性及护理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精神科安全护理的风险因素,并对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针对精神科安全护理的风险因素的具体表现,制定护理措施,强化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结论做好安全管理不仅能保护好患者及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医疗纠纷发生1。
简介:摘要目的对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58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双盲原则对患者平均分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奥氮平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利培酮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PANSS评分以及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上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0.34%vs31.03%,P<0.05)。结论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均有较好效果,二者皆有着较高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但比较而言,奥氮平治疗本病有着更高的安全性,其可进一步减低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首发或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2017年在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首发或未经系统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2名,口服利培酮控制精神症状,共观察6周,所有入组被试于入组时及干预6周后均由专业的神经心理测量技师对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WCST)测查。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的变化,分析精神症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干预前后患者WCST测评结果(RA、CC、RC、RE、RF、RP、RPE、NRPE、FM)分值无显著性差异(t=1.018,0.000,-1.197,1.661,-0.471,1.394,1.423,0.440,-1.673,P均>0.05);干预6周后患者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一般病理症状分均显著性降低(t=48.441,40.668,29.602,52.761,P均<0.001);干预前RA与阳性症状分正相关(r=0.403,P=0.014),余WAST各项与精神症状无相关性。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无关;阳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正相关;抗精神病药对精神症状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对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交替发作患者的演变规律及诊断归属问题进行分析。方法于我院2007年1月——2017年1月之间收治的3次以上住院史且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交替的患者中随机抽取4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交替发作患者的演变规律及诊断归属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组患者中最后诊断结果显示为心境障碍的患者为19(65.51),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组患者中最后诊断结果显示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为12(66.66);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组患者最后诊断结果与初次诊断结果一致率为34.48%低于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最后诊断结果与初次诊断结果一致率66.66%,组间对比P<0.05,差异明显。结论精神分裂症与心境障碍交替发生属于一种特殊的精神病理现象,患者的临床特点也并非与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完全相同,临床上给予患者进行诊断主要以横断面为根据,进行治疗则需对患者的特殊性进行兼顾,但是目前为止该疾病尚无相应的归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临床症状的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0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精神分裂症患者450例不伴有攻击行为,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150例伴有攻击行为。分析比较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相关量表评估结果以及容易诱发患者攻击行为的因素。总结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发生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参与调查研究的患者中攻击行为发生率为25%(150/600)。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在去院后的10天左右以内为攻击行为的高发阶段。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发病前多数存在性格暴躁等不良的性格表现,并且存在主动攻击的行为史。此外,伴有攻击行为的患者的BPRS评分、思维障碍评分以及敌对猜疑因子评分均显著好对对照组患者的评分。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伴有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具有相同的临床特征,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疗措施能够大大的降低患者攻击行为带来的不利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新型抗精神病药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新型抗精神药物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前后BPRS评分进行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各组治疗后BPRS评分进行对比没有明显差异;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在信息处理速度与工作记忆以及社会认知等评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有明显改善,且趋于对照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症状以及阴性症状均比较常见,且治疗难度较高,而短期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助于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