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骨质疏松门诊健康教育模式对骨质疏松患者知识认知和骨密度的影响,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应用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包括建立骨质疏松门诊、成立骨质疏松教育小组、建立骨质疏松健康管理数据库、随访患者等。教育的内容包括骨质疏松一般知识、预防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知识、骨折等并发症防治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教育方式应用理论授课和操作演示及患者现身说法;教育形式采用一对一教育、小组教育、健康教育俱乐部。12个月后对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骨质疏松知识掌握程度及骨密度等方面的评价,比较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差异性。结果患者在疾病知晓、疾病预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预防骨折等知识、自我监测与管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等方面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0~69岁L1、男性60~69岁及70~79岁Neck和L1骨密度实施健康教育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质疏松知识和腰椎及髋部骨密度。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微创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5具人新鲜尸体脊椎标本L4,5节段为受试节段,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每具标本施术前、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同侧椎弓根钉棒加对侧经关节螺钉固定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的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进行比较。结果各固定方式的ROM值均小于受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在各状态下ROM值最低,与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侧椎弓根钉棒加对侧经关节螺钉固定相比,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旋转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椎弓根钉棒固定与对侧椎弓根钉棒固定比较,ROM值在右侧屈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LIF后路辅助固定方式均可有效增加腰椎功能单位的稳定性,其中双钉棒效果最好,同侧单钉棒加关节螺钉次之,同侧单钉棒再次,对侧单钉棒效果较差。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与开放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行后路椎间融合及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3月对3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微创TLIF(METRXQuadrant)和开放PLIF术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术后1周微创TLIF组腰痛VAS评分的降低更为明显(P〈0.05);术后1周及4个月2组腿痛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微创TLIF组JOA评分同开放PLIF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RXQuadrant系统下行微创TLIF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简介:目的:分析探究脊柱创伤实施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脊柱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均为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对比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并发症,但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创伤患者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同时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更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数字技术辅助下,采用改良的跗骨窦切口微创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并借助数字技术微创治疗的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23-45岁,平均35.3岁;左侧27例,右侧16例;高处坠落伤34例,其它9例。借助术前薄层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3D打印、模拟手术,最终根据模拟手术效果选择内固定材料和手术方式,并对照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跟骨B9hler角、Gissane角和跟骨高度、宽度差异,依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对术后并发症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13个月,平均12.3个月;均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5-5.2个月,平均4.1个月。未出现皮瓣坏死、内固定外露、神经损伤、腓骨肌腱激惹等常见并发症。术后和末次随访时B9hler、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21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3%。结论改良跗骨窦切口结合数字技术微创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具有操作迅速、固定牢固、复位丢失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临床疗效确切。
简介:目的探讨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手术策略。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0月,对86例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椎间孑L内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28例,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discectomy,MED)35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miTLIF)23例。术前与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3种微创术式均能显著改善患肢放射性疼痛VAS评分。术后优良率都在85%以上。PELD术适于年轻人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MED术适于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椎管狭窄;miTLIF术适于伴有腰椎退行性失稳或伴有马尾综合征或术后复发的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结论临床上应依据巨大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微创外科术式。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腘窝囊肿的手术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1月柳州市工人医院关节骨病科收治的28例腘窝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17例;年龄6-65岁,平均年龄48岁,全部为单膝。术前通过彩色B超或MRI检查确诊,按Rauschning和Lingdgren分级法,其中Ⅰ级3例、Ⅱ级19例、Ⅲ级6例,均采取关节镜下前路关节清理+后路囊肿切除术治疗。结果28例腘窝囊肿患者在术中均可发现伴有关节内疾患,其中内侧半月板撕裂19例,外侧半月板撕裂6例,软骨退变18例。术后未出现血管、神经或手术切口并发症。28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26个月,按Rauschning和Lingdgren分级法分级,0级25例,Ⅰ级2例,Ⅱ级1例。27例治愈,1例腘窝囊肿复发,总有效率96.4%。结论关节镜下前路关节清理+后路囊肿切除术治疗腘窝囊肿,具有创伤小、复发率低、手术安全,可同时处理关节内病变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