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菟丝子提物对黑色素合成的影响。方法以斑马鱼胚胎为模型,检测不同浓度的菟丝子提物对斑马鱼胚胎黑色素细胞形一态、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的作用,及酪氨酸酶表达的情况。

  • 标签: 菟丝子 斑马鱼 黑色素合成 酪氨酸酶
  • 简介:通道蛋白(AQP)是一类能快速转运的膜整合蛋白,目前发现其在哺乳动物中有13个亚型,不同AQP亚型的分布具有组织、细胞、亚细胞特异性。皮肤上分布的通道蛋白主要是AQP3。AQP3介导的、甘油运输对于皮肤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功能缺陷可导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和屏障作用减弱等皮肤损伤。

  • 标签: 水通道蛋白3 皮肤屏障 经皮水分流失(TEWL)
  • 简介: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氯雷他治疗皮肤划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0.5mg1次/隔日,肌肉注射,共注射18次,同时给予氯雷他片10mg/d口服,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仅给予氯雷他片10mg/d,连服3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uc=3.27>1.96,P<0.05,α=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氯雷他治疗皮肤划痕症临床疗效确切。

  • 标签: 皮肤划痕症 氯雷他定 卡介菌多糖核酸
  • 简介:目的:调查研究沙街道外来女工人工流产患者术后保健知识需求程度。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于本院进行人工流产术的1019例外来女工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不同年龄段及不同文化程度者对流产危害知识掌握程度和术后保健知识需求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年龄较大及文化程度较高者流产危害知识掌握程度及术后保健知识需求程度均高于年龄较小及文化程度较低者,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沙街道外来女工人工流产患者的年龄及文化程度均对其术后保健知识需求程度有较大影响。

  • 标签: 外来女工 人工流产 术后保健知识 需求程度
  • 简介:目的:观察口服枸地氯雷他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12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60例予口服枸地氯雷他8.8mg,每天1次;对照组60例予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天1次,两组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比较两组血清IL-2、IL-10、IgE水平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0、IgE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血清IL-2水平在治疗后均有所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IL-10、IgE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试验组IL-2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能通过调节Th1/Th2的失衡及降低血清IgE水平而有效改善慢性荨麻疹的症状,枸地氯雷他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而安全。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枸地氯雷他定 疗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地氯雷他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3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5例。治疗组口服地氯雷他片联合白芍总苷胶囊,对照组仅口服地氯雷他片,疗程均为12周,分别于治疗后4周、8周、12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4、8周后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0.48、0.61,P>0.05)。治疗第1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7%,与对照组(73.8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P<0.05)。结论:地氯雷他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疗效明确、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地氯雷他定 白芍总苷 慢性荨麻疹 疗效
  • 简介:背景:最近的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的发病机制。已经证实地氯雷他定在体外有抗氧化活性。作者评估地氯雷他对CIU患者氧化应激指标的效应。方法:采集10例CIU患者服用地氯雷他前和服药4周后的血标本,并采集10名健康志愿者血标本作为对照。采用氧化二氯荧光素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样本血小板中的氧化应激(ROS)产物,采用黄嘌呤一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与对照样本相比,CIU患者基线时的ROS浓度及SOD活性显著升高,经地氯雷他治疗后患者血标本中的ROS水平及SOD活性有所下降(P〈0.005)。结论:这些初步结论表明地氯雷他定在体内也有抗氧化作用。

  • 标签: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 地氯雷他定 氧化应激 应激指标 患者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 简介:61823025目的观察枸地氯雷他片、枸地氯雷他联合玉屏风胶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口服枸地氯雷他片和玉屏风胶囊,对照组仅口服枸地氯雷他片。2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在停药后4周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疗效相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1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两者联合治疗,疗效肯定,且能降低复发率,远期疗效较好。

  • 标签: 枸地氯雷他定 玉屏风胶囊 慢性荨麻疹
  • 简介:目的旨在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90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治疗;对照Ⅰ组只用盐酸非索非那治疗;对照Ⅱ组只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3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有效率、荨麻疹疾病活动评分(UAS)评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而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非索非那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疗效高,安全性好。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自发性 复方甘草酸苷 盐酸非索非那定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和IL-33在慢性荨麻疹(CU)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60例CU患者和50名正常人外周血IL-18和IL-33表达水平,同时分析其差异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CU患者IL-1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经枸地氯雷他治疗28d后,患者IL-1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33水平在治疗前、后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U患者在使用枸地氯雷他治疗前、后IL-18的浓度变化与其临床疗效呈正相关(r=0.620,P<0.05)。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CU发病的病理过程,而IL-33是否参与有待进一步研究。枸地氯雷他对参与CU发病的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

  • 标签: 荨麻疹 慢性 白细胞介素-18 白细胞介素-33 枸地氯雷他定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1α,IL-1α)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通道蛋白3(aquaporin3,AQP3)、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ribonucleicacid,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应用1、10、100μg/LIL-1α处理HaCaT,培养24h后,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assay)分析检测其AQP3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应用10μg/LIL-1α处理HaCaT,培养6、12、24h,检测其蛋白表达变化。采用单因素4水平设计定量资料的方差检验分析组间总体差异。组间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IL-1α下调HaCaT细胞AQP3mRNA的表达,且该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1μg/LIL-1α可以下调其表达,在100μg/L时,其作用更为明显(F=37.86,P〈0.0001)。随浓度增加,IL-1α对AQP3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亦增加,以100μg/L组最明显。10μg/L的IL-1α在处理后6h降低了HaCaT细胞AQP3蛋白的表达,但随时间延长,其表达又有上升。结论IL-1α可以下调HaCaT细胞AQP3mRNA及蛋白的表达,这一作用可能和皮肤光老化的发生相关。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Α 角质形成细胞 水通道蛋白3 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地氯雷他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及丝塔芙润肤霜治疗青少年特应性皮炎(AD)的临床疗效,评价联合治疗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0月确诊的63例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口服地氯雷他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及丝塔芙润肤霜外擦患处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及丝塔芙润肤霜外擦患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损和瘙痒状况,统计分析临床疗效和特应性皮炎评分标准(SCORAD评分),每周复诊1次,连续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量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治疗后1~4周试验组临床体征与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分别为3.466,8.054,9.553,15.272;均P<0.05);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8%vs.63.3%,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及症状、休闲等各方面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氯雷他联合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及丝塔芙润肤霜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青少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地氯雷他定 丙酸氟替卡松 特应性皮炎
  •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超声(TVS)、宫输卵管碘油造影(SHG)、超声子宫造影(SIS)以及三种方法联合对不孕症患者中子宫腔粘连(IUA)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30例行宫腔镜检查或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各种检查方法对IUA的诊断结果,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预测值。结果:230例病例中共确诊IUA患者112例,阳性率为48.7%。单一采用TVS、HSG或SIS检查,对IUA的诊断灵敏度均较低,其中以SIS最高,达到64.2%;三种方法特异度均高于灵敏度,其中以HSG最高达到90.4%;三种方法的漏诊率均明显高于误诊率,其中HSG漏诊率最高,达到60.0%。三种方法中SIS的正确诊断指数最高,达到47.5%。HSG阳性似然比最大(4.167),SIS阴性似然比最小(0.430)。将三种方法联合以后,诊断灵敏度提高到80.8%,漏诊率下降到19.2%,正确诊断指数达到65.4%,整体结果明显较单一诊断方法好。结论:存在宫腔异常的不孕症患者中宫腔粘连阳性率较高,单一阴道超声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或超声子宫造影检查的灵敏性较低,漏诊率较高,与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较差,联合TVS/HSG/SIS三种方法用于宫腔粘连的诊断,准确性、可靠性及预测值均较好。

  • 标签: 不孕症 宫腔粘连 诊断方法 敏感性 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