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患者,共计54例。将上述54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病例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维生素C保肝,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熊去氧胆酸10mg/kg.d,分3次服用。连续应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汁酸、谷丙转氨酶几项指标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能保护肝细胞,刺激肝胆分泌,促进黄疸消退,明显改善患儿受损的肝脏功能。
简介: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能对抗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C-反应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高糖、H2O2、脂多糖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其血管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熊果酸和齐墩果酸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也能对抗血清、ox-LDL、高糖、瘦蛋白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产生血管保护作用和改善血管功能;减轻糖尿病大鼠的血管损伤,减轻球囊导管损伤引起的血管狭窄,抑制静脉桥移植后的血管壁炎症反应和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并防止血管狭窄,以及防止多种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动物的血管狭窄;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抑制增殖作用,也有对抗伤害因子抑制增殖或促进增殖的双向作用,因此对血管生成也有双向调控作用,能抑制角膜、糖尿病动物视网膜及肿瘤组织内的血管新生;还有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对正常的和多种高血压动物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建立熊去氧胆酸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20版通则1105、1106,采用平皿计数法,分组分别使用5种实验菌验证。试验组取供试液加菌液注入培养基中培养。菌液组分别取各实验菌液注入培养基中培养。阴性对照组取稀释剂注入培养基中培养。供试品对照组取供试液注入培养基中培养。通过3次独立的平行试验,分别计算各试验菌每次试验的回收率并对控制菌的检查法进行适用性试验,确定适宜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结果:需氧菌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计数方法适用性试验回收率在0.5~2之间,大肠埃希菌(控制菌检查)适用性试验满足要求。结论:该方法适用性试验表明所建立方法准确性、有效性及重现性较好,可用于熊去氧胆酸胶囊的微生物限度计数和控制菌检测。
简介: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干预高甘胆酸(glycocholicacid,CG)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12月期间309例甘胆酸升高孕妇妊娠期CG变化趋势,比较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轻症组(300〈CG〈1000μg.L-1)随孕龄增长,CG呈缓慢上升趋势,用药和未用药组相比,临产前CG值[(626.2±607.4)μg.L-1vs(694.5±534.4)μg.L-1,P〉0.05]、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病率(14.2%vs12.8%,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重症(CG≥1000μg.L-1)用药组CG增长幅度小于未用药组,临产CG值[(1915.7±1419.0)μg.L-1vs(3185.2±1448.3)μg.L-1,P〈0.01]、ICP发病率(94.1%vs62.9%,P〈0.0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妊娠结局中分娩孕周[(38.9±1.3)周vs(37.6±2.4)周,P〈0.01]、早产率(5.4%vs28.8%,P〈0.01)、剖宫产率(55.9%vs76.9%,P〈0.01)、新生儿体重[(3300±457)gvs(3109±661)g,P〈0.05]、Apgar's评分≤7分(0%vs7.7%,P〈0.05)轻症组优于重症组,胎窘发生率无差异(5.8%vs9.1%,P〉0.05)。结论:应用熊去氧胆酸可干预CG升高重症组的病程发展并降低ICP发病率。
简介:目的研究妇产科临床中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临床中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16例阴道流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一方面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另一面观察组采用新生化颗粒对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反应来查看疗效。结果妊娠因素、生殖器炎症、子宫外器质性病变是导致阴道流血的主要原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致妇产科临床中阴道流血的因素有很多,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况采用有针对性有区别性的治疗措施,新生化颗粒对阴道流血患者的治疗具有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