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主张文学对革命并无什么影响。在该时期,《革命文学》《在钟楼上》《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和革命》等文中还多次提及苏联的“同路人”作家。“同路人”这个概念也是托洛茨基首次提出的。鲁迅当时把自己也看成是个“同路人”。由此可见,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鲁迅确曾受到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该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简介: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写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简介:“瓦窑堡会议”后,刘少奇在党内首次提出,大革命后期武汉等地工运中的过激言行是“左”的表现,这个错误帮助了反革命。同时,他还对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国内形势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对革命非常有利的变化,党的策略任务,是用极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团聚一切抗日力量,开展民族革命战争,在抗日的前提下,党可以与南京政府合作。小资产阶级分子参加党和革命队伍、党的理论准备和理论修养不够以及党内斗争突出反右、忽视反“左”是党内“左”倾错误产生及其长期存在的原因。刘少奇的上述论点,在同时期党的领导人中是很少见的,有的甚至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