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郎君祭”是闽台南音的重要仪式活动之一,因以纪念宋之降臣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故最早应发端于宋初。其祭祀仪式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其“原始版”“经典版”无从确定,但其仪式结构内核应系于我国上古时代的祭祀文化,延承了孔儒学派“仁礼一体”的本质特征。作为对古代文化音乐先师的祭祀,“郎君祭”虽有别于传统的对天、地、神,以及先贤的追思和自然的敬畏的祭祀,但其仍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追慕先哲、共勉向善、增进亲情、团结族群等多种优良功能和作用的道德因素。它是以纯粹音乐和富于音乐性的人声、器物声以及器乐声演释仪式,是有别于其他祭祀仪式特有的艺术回归与升华。
简介:在佛教戒律之于僧尼“不得动乐”的规制中,印度佛教音声体系是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释俗交响系统;中土佛教音声是在印度佛教音声体系内所做出的元素置换过程,但却在周围“制度环境”的不断更替中经历了“僧尼非乐——僧尼破戒奏乐——伎乐供养僧尼化——俗曲佛用成为传统”的流变过程,原来由僧、俗两个不同群体共同完成的系统逐渐演变成僧尼独自完成。伎乐供养僧尼化并渐趋形成南北区域的地方性选择;当下诵经、器乐供养两大系统实为佛教音声体系流变之后的接衍、简化。佛教音声的历史发展表明:为用是佛教音声生存之本,制度是佛教音声为用之生态框架,为用与制度的博弈是佛教音声流变及其与世俗音乐关联的根本动因,亦是国家在场下佛教音声流变研究的重要维度。
简介:与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全音阶、自然(七声)音阶和八声音阶这些均有所特指的音阶相比,九声音阶这一称呼至今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具体所指。为此,文章将已经明确地在音乐实践中使用过的、且有明确记载或有人研究过的几种九声音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认为所有九声音阶中最具对称特性的,即连续两次相隔半音和一次相隔一个全音而循环构成的九声音阶,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齐尔品九声音阶”和“梅西安有限移位模式Ⅲ”是最典型的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故而笔者提出这两种音阶最该“享用”九声音阶这一特别称呼。另外,文章还就非调性语境中的九声音阶音集类型作了理论剖析,对其中笔者所特指的九声音阶音集从其特性、标记和应用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