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骨缺损修复一直是再生医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题。近年来骨组织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骨缺损修复水平,但是骨再生研究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病理条件下骨再生困难、再生调控机制不清等,导致骨组织工程技术发展遇到瓶颈,制约了对骨再生修复的深入研究。骨类器官是一个全新概念,是一类特殊复杂的硬组织,可根据生物学基础理论,借助组织工程3D培养技术在体外构建,模拟体内骨组织的复杂生物学功能。骨类器官有助于阐明骨再生调控机制、筛选组织工程材料、促进骨再生修复,在骨再生研究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就骨类器官的特点、构建策略及价值进行初步探讨,为骨缺损治疗提供新思路。
简介:背景:小肠类器官是体外研究肠道上皮最好的工具,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研究报道。目的:在国内建立并优化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为小肠上皮细胞的基础研究提供平台。方法:常规培养L-WRN细胞,收集含不同浓度胎牛血清(FBS)的条件培养基。处死6~8周龄C57BL/6小鼠,自末端回肠起取约15cm肠段,纵向剖开,EDTA法分离、收集隐窝上皮,以基质胶包埋多聚化后加入不同浓度梯度的L-WRN条件培养基,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出芽情况,待出芽达一定长度后,重新包埋传代培养。结果:与含20%FBS的L-WRN条件培养基相比,含10%FBS的条件培养基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的体外培养。条件培养基浓度为10%、15%、20%、25%、30%均可促使小肠类器官形成,15%条件培养基的出芽率最高。结论:本研究在国内首次成功建立了小肠类器官培养技术,并发现15%L-WRN条件培养基(含10%FBS)更有利于小肠类器官出芽。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治疗成年安氏Ⅱ类2分类非拔牙病例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取15例安氏Ⅱ类2分类成人患者,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进行治疗。将所有患者头颅侧位片及CBCT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用3Shape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将治疗前后相关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5例患者矫治后前牙覆、覆盖正常,前牙转矩得到有效控制,露龈微笑得到明显改善。矫治后牙性指标U1-SN角增加(11.38±6.06)°、L1-MP角增加(6.00±4.32)°、U1-L1角减小(18.44±9.58)°、覆减小(2.38±1.45) mm、覆盖增加(0.86±0.46) mm (P<0.05);骨性指标下颌平面角FH-MP增加(0.88±0.81)°(P<0.05);软组织指标颏唇沟深度Bs-H距减少(0.42±0.51) mm (P<0.05);牙槽骨指标上切牙唇侧牙槽骨厚度增加、舌侧牙槽骨厚度减少(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SNA角、SNB角、ANB角、上唇突距EP-UL、下唇突距EP-LL以及鼻唇角NLA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非拔牙病例,可有效控制前牙转矩,并将牙根控制在牙槽骨内,达到正常覆、覆盖,咬合关系及面型均得到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新型微创技术对肛肠类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新型微创技术治疗的肛肠类疾病患者80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一步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结果 在80例患者中,68%生活质量良好,32%较差。经分析,年龄、文化、婚姻、支付方式、疾病严重度、手术方式、术后疼痛、并发症、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均与患者生活质量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这十个因素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新型微创技术对肛肠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为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应重视患者的疼痛管理,提高手术效果,加速术后恢复,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支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快速扩弓配合Ⅲ类牵引治疗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相关临床治疗,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分析相关软硬组织的改变情况。结果所有2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前牙反(牙合)均解除,反(牙合)解除平均时间为3.5±0.8个月,覆(牙合)覆盖关系达正常。治疗后SNA(°),ANB(°),UL-EPlane显著增大(P<0.05),上颌骨及上唇前移,骨性关系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U1-NPo(mm),显著增大(P<0.05),上前牙出现一定的唇倾,下前牙无明显改变。结论上颌快速扩弓结合Ⅲ类牵引,能够改善患者的颌骨发育不调与凹陷型侧貌,可用于上颌发育不足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矫治。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4月-2020年4月;对60例肿瘤患者所使用铂类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种类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常见铂类抗肿瘤药物所发生不良反应主要有肠胃道反应、肾脏毒性、骨髓抑制、其他四种。6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的肿瘤患者中,共有26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60(43.33%);其中卡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发生率为25.00%,顺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奥沙利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37%,10mg奈达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50mg奈达铂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0%。结论 临床肿瘤治疗中使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时应事先做好不良反应用药反应防治,才能够切实提升药物疗效,保障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类器官模型在发育生理学研究、疾病模型构建、药物筛选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类器官培养方式操作繁复、标准化程度低、无法复现体内生理/病理微环境,导致获得的类器官产量低、均一性差、成熟度低,难以满足研究及应用需求。作为一种精确操控微量流体的新兴技术,微流控芯片既可对类器官培养的微环境因素(如生化因子浓度、流体剪切力、营养供应等)进行精确控制,也能够与微加工技术、传感技术等集成以构建器官特异性微环境并实现对类器官的连续监测,有望替代传统培养方式,使类器官在基础研究和生物医学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综述系统介绍了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不同来源的类器官的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