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869年,英国传教士麦多(Meadonns)受英国圣公会的指派,在杭州城横大方伯巷(如今的解放路)租了四间房屋,设立戒烟所,有16张病床。两年后,戒烟所扩展地盘,创办大方伯医院,因以"广行济世"之意,更名为"广济医院"。

  • 标签: 医疗建筑 现代化 戒烟所 传教士 英国 医院
  • 简介:柏林创伤医院计划新建一家康复诊所,建筑面积21400m~2,地下1层、地上4层,规划床位151张,设有特护单元、早期神经康复护理单元、病区内完整康复活动区、运动康复区、休闲咖啡厅及娱乐功能区,用于开展复杂的住院康复治疗、戒断康复及早期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工作。新建的康复医院位于复杂的城市建筑中,为了

  • 标签: 创伤医院 医院新建 康复诊所
  • 简介:  摘要: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而腹肥胖对人类危害更大,我国人群又以腹肥胖为主,腹肥胖容易伤及内脏,因此控制腹肥胖意义重大。通过对腹肥胖人群粪便的研究,发现腹肥胖人群肠道菌群组成不同于一般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腹肥胖的原因除与菌群失调有关,尚存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力活动。本文通过探讨腹肥胖与肠道菌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希望能为腹肥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方向。

  • 标签:    腹型肥胖 肠道菌群 菌群失调
  • 简介:目的了解妊娠期阴道pH值及微生态状况,探讨妊娠期进行阴道菌生态学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产前门诊常规孕检孕妇98例,其中早孕期29例、中孕期35例、晚孕期34例及同龄非孕期正常体检妇女30例,采集阴道分泌物,测定pH值,并革兰染色涂片后进行阴道微生态学评价。结果妊娠期阴道pH值为(3.88±0.20),较非孕期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V、VVC的患病率及菌异常的发生率比非孕期增高。无症状体征孕妇中,仍有36.70%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发生改变,表现为pH值降低,微生态失调比例升高。

  • 标签: 妊娠期 阴道微生态
  • 简介:摘要:1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道菌是T1DM发病的重要因素。T1DM 儿童肠道菌分布失调,肠道菌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和改变肠壁通透性以及非编码RNA影响胰岛素的产生来参与T1DM的发病过程。目前对于肠道菌导致儿童糖尿病糖发病具体机制的分析研究较少。本篇文章将对T1DM儿童肠道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1型糖尿病 儿童 肠壁通透性 肠道免疫 非编码RNA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的阴道菌生态进行评价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怀孕时间在26-36周的PPROM孕妇120例作为A组,相同时间的正常孕妇120例作为B组,收集两组的阴道分泌物,展开阴道菌的整体评价.结果A组中的革兰阳性菌是主要菌,与B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常规菌密度、常规菌多样性与B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B组的细菌阴道病、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以及两者菌群失调情况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中无疾病症状和体征的轻微的生态调节紊乱的出现率都比B组高(P<0.05).结论未足月胎膜早破怀孕者的引导菌群生态变化具体为轻微的生态调节紊乱比重提升.关键词未足月胎膜早破;阴道菌;微生态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768-01

  • 标签:
  • 简介:摘要1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呈显著上升趋势,并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认为T1DM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免疫及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然而,具体的病因及确切的机制仍未完全阐释清楚。近年来,随着对肠道微生态的认识及研究,肠道菌的组成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胃肠道疾病、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2糖尿病等。而已有研究证据显示,肠道菌紊乱和T1DM的发病相关,在T1DM儿童中,肠道菌群生态失衡,并且与健康儿童肠道菌比较存在差异。但是,目前对于儿童糖尿病肠道菌的分析研究较少。该文将对T1DM儿童肠道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1型糖尿病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Fmr1基因敲除小鼠粪便肠道细菌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方法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份小鼠粪便样本进行测序分析并进行生物学分析。结果两组样本测序共获得高质量序列325 280条,核心菌门为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Anosim分析表明基因敲除(KO)组与正常野生(WT)组小鼠两组间具有显著差异,组内样品重复性满足数据分析要求,Adonis分析表明本次检验可信度高(P<0.05)。LDA值展现KO组与WT组小鼠肠道微生态有明显差异,基于Unifrac距离,Amova分析表明KO和WT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KO组与WT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孤独症与肠道微生态系统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系统可能通过微生物代谢的间接作用影响孤独症的发生发展,但具体的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16S rRNA 肠道菌群 Fmr1基因敲除
  • 简介:目的使用NADH—TR染色探讨家兔屈伸趾肌在增龄过程中肌纤维的改变。方法健康家兔24只,根据家兔年龄段划分为:幼年组(4周)、青年组(12月)、中年组(24月)、老年组(36月)共4个组。取肌腹中部横切片作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氧化还原酶(NADH—TR)染色。结果4周组能分辨出Ⅰ、ⅡA和ⅡB三肌纤维;36月龄组的Ⅱ肌纤维尤其是ⅡB肌纤维构成比减少,Ⅰ肌纤维呈增加趋势,出现小角化肌纤维和肌纤维类聚现象。结论随着增龄家兔骨骼肌三肌纤维的分布逐渐改变,骨骼肌萎缩以Ⅱ肌纤维为主。

  • 标签: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四唑氧化还原酶 屈伸趾肌群 肌纤维型 增龄
  • 作者: 石宏彩 常田 袁慧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450003,河南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郑州 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郑州大学人民医院 河南大学人民医院 450003
  • 简介:摘要1糖尿病(T1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肠道菌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最近的数据表明,肠道菌通过调节自身免疫系统和影响肠道屏障完整性,在T1DM发病中具有致病作用。对肠道菌在T1DM发生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可能有助于制定新的干预策略,降低T1DM的发生率。

  • 标签: 糖尿病,1型 肠道菌群 自身免疫系统 肠道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阴道菌分布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300例存在生殖道感染症状患者,依据是否有高危-HPV感染分成2组,将177例高危HPV阴性患者当作A组,把123例阳性患者作为B组,以单、多因素分析方式评定高危HPV感染与阴道菌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300例患者中,共有123例高危HPV阳性感染(41.00%),其中,占比最高的是HPV16亚型(56.91%),居于其次的是HPV52(13.82%)。经单因素分析得知,B组乳酸杆菌、细菌性阴道病、解脲脲原体、衣原体的阳性例数均较A组多(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危HPV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解脲脲原体、衣原体实。结论 阴道菌分布与高危HPV感染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解脲脲原体、衣原体实为其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高危型 阴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增多哮喘患者与健康人们相比的气道微生物群组特征。方法:将本院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间收治的30名中性粒细胞增多哮喘患者,采用无菌技术从研究对象的气道中采集样本,与征集的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FEV1pred、FEV1/FVC以及菌群组成差异。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FEV1pred、FEV1/FVC情况均明显差于健康对照组(P<0.05),气道菌的多样性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增多哮喘患者气道菌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存在明显的组成差异。患者组气道中某些细菌种类丰度显著增加,而另一些细菌种类丰度则明显降低,哮喘患者气道菌的稳定性受到显著影响。

  • 标签: 中性粒细胞增多型哮喘 气道菌群 微生物学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索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微生态菌群情况,分析口腔微生态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相关性,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已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的患者30例为A组,选择同期经治疗已处于复发性口腔溃疡愈合期的患者30例为B组,并选择无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病史的健康者30例为C组,对三组患者唾液标本菌进行涂片观察,就受检唾液涂片的菌构成情况以及韦荣氏菌/链球菌/奈瑟氏菌的构成情况进行详细统计与记录,比较各组口腔菌构成,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结果三组患者在革兰氏阴性球菌的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A组革兰氏阴性球菌构成为(45.38±2.17)%,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患者在韦荣氏菌以及链球菌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A组韦荣氏菌以及链球菌构成分别为(7.98±0.85)%和(7.13±0.72)%,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形成、发展与患者口腔微生态构成之间存在相关性,提示在有关复发性口腔溃疡疾病临床诊治的过程中,重视对口腔微生态平衡问题的关注,以提高治疗效果.关键词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微生态;菌中图分类号R7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333-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创面组织或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脓肿情况行脓肿切开清创,必要时给予脓腔置管引流或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并记录患者临床转归。结果共收集12例2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脓肿面积平均(150.3±101.2)cm2,其中8例(66.7%)面积在100 cm2以上。11例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均显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为100%,其中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菌株1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1例。MSSA菌株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四环素、替加环素、利福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替考拉宁100%敏感,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共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阿米卡星和替考拉宁敏感。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治愈率100%,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35.8±34.0)d。结论2糖尿病患者的背部脓肿进展快,脓肿巨大,治疗难度大,应早期及时处理,及时切开引流,其病原菌单一,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利于经验性选择抗生素。

  • 标签: 背部脓肿 糖尿病 病原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生素
  • 简介:摘要2糖尿病在近年来的发生率不断提高,而肥胖人群也日益增多,肥胖与2糖尿病之间存在越发显著的互相影响联系性;2糖尿病属于发生率极高的代谢性病症,会受到遗传基因和生活环境的因素影响而改变其机体作用机制,肠道菌可以反作用于治疗2糖尿病患者。本文主要就肠道菌与2糖尿病相关性的进展研究方面展开了综述形式的阐述。

  • 标签: 肠道菌群 2型糖尿病 相关性 临床进展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厦门医学院药剂学课程的着力点进行了分析,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结构、实践体系、师资队伍、教科研融合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阐述了药剂学课程构建及实践情况。结果表明,药剂学课程的构建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对本校药学类其他课程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应用型本科 药剂学 课程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糖尿病患者和健康者眼表菌的差异,探讨眼表菌与2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受试者,分为2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进行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并通过16S rRNA测序,分析2糖尿病患者眼表菌与健康人眼表菌的构成差异。结果2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群在眼表菌的多样性上存在显著差异,2糖尿病组短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等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栖水菌属低于健康对照组。结论眼表菌构成的差异可能与2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 标签: 糖尿病,2型 角膜病变 眼表菌群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掌握元谋县结核分枝杆菌的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法分离菌株,分离到的菌株行对硝基苯甲酚(PNB)生长试验,28℃生长试验,耐热触敏试验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  共分离到61株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51株,占83.61%,牛分枝杆菌4株,占6.56%,非结核分枝杆菌6株,占9.83%。总耐药率为18.18%,其中初治耐药率为16.33%,获得性耐药率为33.33%。耐2种药物以上者占90%,不同年龄组耐药情况随年龄的增长耐药率逐渐增高。结论 元谋县分枝杆菌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主,获得性耐药率高于初治耐药率,必须长期坚持并加强结核病规范管理工作。

  • 标签:   结核菌  分型  耐药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对菌移植(FMT)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于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肠道微生态治疗中心自愿接受菌移植治疗的483例慢传输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FMT所用菌液保存时间进行分组,分为新鲜菌液组(菌液制备完成后0~4℃冷藏6 h内,29例)、菌液保存1周组(-80℃冷冻保存1周,187例)、菌液保存1个月组(-80℃冷冻保存1周至1个月,121例)、菌液保存3个月组(-80℃冷冻保存1~3个月,89例)、菌液保存6个月组(-80℃冷冻保存3~6个月,38例)和菌液保存12个月组(-80℃冷冻保存6~12个月,19例)。比较各组间FMT治疗后1周和1月的每周完全自主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胃肠生活质量(GIQLI)评分、FMT治疗满意评分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分组的慢传输便秘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个月后,全体患者总体排粪次数为(3.83±1.22)次/周,Wexner便秘评分为(6.74±3.56)分,GIQLI评分为(108.76±15.38)分,临床治愈率为57.8%(279/483),临床改善率为66.3%(320/483),治疗满意度为(3.85±0.93)分。全组病例在FMT治疗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FMT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出现FMT相关不良反应事件共115例(23.8%),包括恶心25例(5.2%)、呕吐13例(2.7%)、腹泻21例(4.3%)、腹痛16例(3.3%)、腹胀33例(6.8%)、咽喉部疼痛56例(11.6%)、发热16例(3.3%),均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不同菌液保存时间各分组之间,FMT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周和1个月患者的排粪次数、Wexner便秘评分、GIQL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治疗后1周和1个月的患者临床治愈率、临床改善率以及治疗满意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FMT治疗后患者总体并发症及各类型并发症的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MT治疗慢传输便秘安全有效。新鲜菌液样本或-80℃冷冻保存1年内的菌液样本均可安全地应用于FMT治疗慢传输便秘,短期随访疗效稳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标签: 菌群移植 慢传输型便秘 菌液保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