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 PNGB)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期间早期镇痛效果,为髋关节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镇痛优化提供依据。方法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PNGB组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神经阻滞前(T0)的静息VAS评分,神经阻滞后10 min (T1)、神经阻滞后20 min (T2)、神经阻滞后30 min (T3)和神经阻滞后24 h (T4)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T1~T4时被动屈髋角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T1~T4时静息VAS评分低于T0 (P<0.05);与FICB组比较,PNGB组在T1~T4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降低(P<0.05),T1~T3时被动屈髋角度增加(P<0.05)。结论PNGB可以快速减轻髋关节骨折患者早期动态疼痛,优化镇痛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就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策略进行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18例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温哥华分型包括A型、C型各4例、B型10例,并采取不同治疗策略,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A型患者4例仅接受单纯钢丝固定,其余10例B型和4例C型患者均接受了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随访结束后,所有患者其骨折端完全愈合,未出现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髋关节、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螺钉稳定、钢板无折断,假体部位稳定无松动。结论:髋关节假体置换术(THA)后容易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结合具体情况予以正确分型并制定相应治疗策略是获取良好疗效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对侧髋关节再骨折危险因素,旨在降低再骨折发生概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再次骨折情况分组,观察组纳入32例术后发生对侧髋关节再骨折患者,对照组36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对侧髋关节再骨折;探讨患者术后对侧髋关节再骨折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对侧髋关节再骨折与年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高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是造成对侧髋关节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是造成对侧髋关节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对侧髋关节再骨折危险因素,旨在降低再骨折发生概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再次骨折情况分组,观察组纳入32例术后发生对侧髋关节再骨折患者,对照组36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对侧髋关节再骨折;探讨患者术后对侧髋关节再骨折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结果显示:老年髋关节骨折术后对侧髋关节再骨折与年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高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是造成对侧髋关节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骨质疏松、Harris评分、术后康复训练、合并内科疾病是造成对侧髋关节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3月纳入的60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资料统计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各数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定提示,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0.00%(27/30),高于对照组66.67%(20/30),两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关节骨折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接见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对于老年髋关节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以2022年5月份到2024年5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1例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3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的是常规内固定治疗术,对于观察组31例患者应用的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髋关节功能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患者(90.32%>73.33%),另外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时所花费的时间更短,并且患者的住院天数以及患者下床活动放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对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的治疗方式应用人工髋关节换术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同时疗效显著,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3月之间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2-5年的复查,主要对患者的Harris评分、X射线检测结果、关节的活动灵敏度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的出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术后通过对18例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发现,患者Harris评分有所提高、X射线的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度屈曲均≥100°,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情况,应根据患者的骨折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快速改善,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髋关节置换疗法在老年转子间骨折中起到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转子间骨折老年患者24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结束之后对其开展为期半年至2年的随访,主要观察指标有生活自理能力、疼痛程度以及髋关节的活动度。结果术后下床时间为4-19天,平均(5.21±1.73)天;住院时间为(14-34)天,平均(21.37±2.51)天;随访结果总体有效率为83.33%。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优势主要有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速等。对于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是最为合适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成效令人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讨在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方面,锁定钢板方法的潜在价值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随机抽取的40例接受锁定钢板的方法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桥接及间接复位技术,以锁定钢板的治疗方法为辅助手段,对临床效果产生的资料进行深层次研究。结果40例患者在该治疗方法作用下,彻底杜绝了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状况,钢板无异常,螺钉固定平稳,骨骼获得了理想的愈合效果。愈合时间在8至13周之间,总体平均为11周,在某些异体植骨的患者身上没有出现异体骨吸收的不良反应。结论利用锁定钢板治疗方法治愈的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具有愈合快、创伤小、恢复速度显著的特点,是目前治疗骨折的方法当中非常理想的一种措施。
简介:目的: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自1995年7月~2006年8月总共64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18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术中骨折11例(股骨距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骨折4例),术后骨折7例(假体柄下端、远端骨折),男性12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8岁傅1~79岁),按照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骨折的AAOS分型I型1例,Ⅱ型6例,Ⅲ型4例,Ⅳa型4例,Ⅳb型2例,Ⅴ型1例,Ⅵ型2例,其中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1例有10例子立即内固定,1例(Ⅱ型)股骨距劈裂骨折无明显移位未做内固定,仅延迟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假体周围骨折7例有4例在两周内行手术内固定,2例合并假体松动而采用全髋关节翻修术,l例(vI型)假体远端骨折因身体原因无法手术而采取保守治疗予以骨牵引4周后改石膏外固定。结果: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6~42个月),15例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2例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保守治疗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拍片示骨折畸形愈合,术后8个月因内科疾病死亡。Harris评分平均80分(67。92分1。结论:术中暴力、股骨髓腔发育异常、假体型号过大、骨质疏松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的主要原因,骨溶解、假体松动、骨质疏松加外伤是术后发生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促进骨折愈合,稳定假体,减少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尤其对高龄患者更为重要),尽早恢复功能。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 2017 年 2 月 --2018 年 2 月收治的 23 例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采取锁定钢板治疗,对他们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3 例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患者采用锁定钢板治疗后,骨折的固定良好且牢固,并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患者,同时异体移植患者的术后情况也比较良好,并且也未出现异体骨吸收的现象。结论:对于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而言,采取锁定钢板治疗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除了恢复效果好之外, 同时也少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