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6 个结果
  • 简介:陈嘉映《说理》(2011)一书出版,使我们可以隐约一窥其念兹在兹“theBook”大致轮廓。此书与其《哲学科学常识》(2007)一起,摊开了一种哲学观。陈氏哲学观要义可概括如下:消极地说,哲学不是实证科学(广义物理学),也不是语言学;积极地说。哲学致力于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是一门通过穷理而达乎道学问。这种哲学观形成,得力于他对西方思想史上两个重大关节深入研究,它们是:17世纪“科学革命”和20世纪哲学语言转向。为了推进思想、促进对话.我们在该哲学观所展开义理脉络中,对整体性概念和形而上学地位问题作了生发性讨论。

  • 标签: 哲学观 科学革命 语言转向
  • 简介:郝苑是"硕博连读生",他硕士生导师是孟建伟教授,是我第三届博士研究生,在我先后招收10名博士生中,他是学术功力和研究水准都不错学生。从一开始我就对他提出两项建议:一是把博士论文题目定为“批判学派现代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二是开学后选修二外——德语。

  • 标签: 博士生 心路历程 文思 硕士生导师 博士研究生 硕博连读
  • 简介:2012年9月18日,"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故事》演讲。

  • 标签: 斯堪的纳维亚 多元现代性 哲学分析 讲堂 故事 经验
  • 简介:《掌中论》和《取因假设论》是陈那前因明时期理论探索阶段两部重要著作,体现了陈那有关认知对象思想早期发展。陈那在《掌中论》中引入了“假设”概念,并在《取因假设论》中详尽剖析了“假设”本性。在后一著作中,“假设”被认为只有在它与其他假设关联中才可言说。这已蕴含了陈那晚期“他者之排除”反建构意义理论。但由于阿毗达磨佛教影响,此时陈那尚未走出假实之辨理论模式,尚未提出自相、共相截然两分。此外,陈那《观总相论颂》首次以“不相离性”来概括语词与其对象之间关系,因此,可将它写作确定为《正理门论》和《集量论》之间。通过梳理陈那前因明时期著作和思想发展,就能说明陈那后来建立因明一量论体系采取了一种反建构立场。正是这一思想立场,使佛教因明一量论有别于以往佛教哲学,成为一个独立、全新传统,并促成了中晚期佛教哲学“知识论转向”。

  • 标签: 取因假设 陈那 他者之排除 阿毗达磨佛教
  • 简介:朗基诺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对不完全决定性解释(UER)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对科学实践中社会性维度考虑。这篇文章基本进路是正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对不充分性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对社会性维度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