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我院接受杂交手术(Hybrid arch repair,HAR)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远期预后结果。方法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共87例患者因主动脉弓部疾病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HAR治疗,男76例,女11例;年龄(62.2±9.6)岁。2例为0区,46例为1区,39例为2区。结果5例(5.7%)手术死亡。中位随访46.2个月。远期随访死亡13例(19.1%)。1、3、5、10年总生存率为88.4%、83.3%、83.3%、49.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结果显示,卒中(HR=20.626,95%CI:2.698~157.685,P=0.004)是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而卒中(HR=16.234,95%CI:4.103~64.229,P<0.001)、脊髓损伤(HR=11.060,95%CI:2.150~56.893,P=0.004)为患者术后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HAR可以作为不适合接受开放手术的替代治疗方式,但应该严格筛选合适的患者。未来应该建立和完善针对HAR手术的风险评估系统和统一适应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并接受手术治疗的41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358例,女57例;年龄(51.2±10.7)岁。根据术中冠状动脉开口探查结果,冠状动脉未受累组342例,冠状动脉受累组73例。通过查阅病区病历系统来收集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的受累分型、部位及冠状动脉处理方式等资料。同时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间的术前基线资料、手术资料及预后结果。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冠状动脉受累组结果:73例(17.6%,73/415)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单纯左冠受累者8例(11.0%,8/73),右冠受累48例(65.8%,48/73),左冠+右冠同时受累17例(23.3%,23/73)。73例患者的90根冠状动脉受累分型情况:Neri A型47根(52.2%,47/90),Neri B型33根(36.7%,33/90),Neri C型10根(11.1%,10/90)。Neri B/C型冠状动脉受累者大多采用人工血管冠状动脉置换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组间比较,相对于冠状动脉未受累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术前CK-MB、D-二聚体水平更高,主动脉瓣受累程度更重。手术资料对比提示,冠状动脉受累组患者同期处理主动脉根部的比例更高,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更长,破口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根部的比例亦更高。冠状动脉受累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受累组(12%对4%),术后更易合并心功能衰竭(5%对1%)和肾功能衰竭(26%对13%)。结论相对单纯A型夹层患者而言,合并冠状动脉受累的A型夹层患者更多见于破口位于主动脉近端的夹层患者,同时更易合并严重的主动脉瓣受累。冠状动脉处理方法包括直接缝合固定、冠状动脉置换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其中Neri A型大多可通过直接缝合方式固定冠状动脉开口,Neri B/C型则多需置入人工血管或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状动脉受累患者手术死亡比例更高,术后更易发生心肾功能衰竭。
简介:摘要先天性双主动脉弓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畸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左、右第4对动脉弓均持续存在,导致血管环形成,引起呼吸困难或吞咽困难。胎儿超声心动图作为胎儿期双主动脉弓的可靠诊断方法,心脏血管CTA作为分娩后双主动脉弓的重要诊断手段,对于胎儿期气管未受压迫的双主动脉弓胎儿,分娩后早期手术治疗,效果确切,预后良好。
简介:摘要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DA)病情危重且死亡率高,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灌注不良综合征。AADA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几乎影响所有的血管床,包括:大脑、冠状动脉、内脏、及肢体分支血管等等,各个器官灌注不良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临床上必须对灌注不良的做出及时诊断与处理。目前来说,对于AADA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临床管理策略尚未达到统一共识。本文总结了有关AADA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动机性访谈联合回馈教学对肺癌患者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632例行肺癌根治术的肺癌患者按手术时间节点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1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试验组在常规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辅以动机性访谈给予回馈教学教育,并随访2个月。比较2组患者排痰量、肺部并发症发生率、ACBT训练的依从性及准确性、自我护理能力。结果术后第1、2、3天对照组的痰液量分别为(6.25 ± 2.44)、(9.28 ± 2.63)、(10.33 ± 3.15)g,试验组的痰液量分别为(8.74 ± 4.17)、(13.87 ± 3.19)、(14.18 ± 4.16)g,2组排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149、-2.316、-4.124,P<0.01或0.05)。对照组肺部并发症为56例占17.72%,试验组为33例占10.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743,P<0.01)。术后2个月试验组患者的ACBT训练依从性和准确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57、-2.15,P<0.01)。干预后在自我护理能力4个维度上的改善情况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8.314~19.719,P<0.01)。结论动机性访谈联合回馈教学有利于提高肺癌患者术后ACBT训练的依从性及准确性,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水平,促进患者及早有效排痰和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肺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P<0.00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房颤组患者在TAVI术后12个月的NACCE发生率为14.3%(3/21),在数值上高于非房颤组[6.4%(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1)。房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9.5%(2/21)比0,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NACCE发生风险相关(OR=8.308,P=0.050),而房颤与NACCE发生风险无关(P=0.235)。结论房颤患者在TAV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NACCE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军校医学生主动性人格、心理弹性与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考察心理弹性在主动性人格与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骨干身份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主动性人格量表、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以及成就动机量表对109名军校医学生进行测量。采用SPSS 26.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①军校医学生主动性人格、心理弹性与成就动机三者总得分之间显著相关(均P<0.01);②主动性人格能显著预测成就动机水平(a=0.454,P<0.001),心理弹性能显著预测成就动机水平(b=0.231,P=0.019);③心理弹性在主动性人格与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c’=0.300,P=0.003);④骨干身份调节了心理弹性对成就动机的作用(index=0.338,95%CI为0.057~0.881)。心理弹性在主动性人格与成就动机之间的中介效应对于骨干学员影响显著(Effect=0.381,95%CI为0.085~1.005),而对非骨干学员影响不显著(Effect=0.043,95%CI为-0.069~0.252)。结论军校医学生主动性人格部分可以通过心理弹性影响成就动机水平,这一影响还受到骨干身份的调节,提示军校教育要从多方面提高学员的成就动机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DJ-1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1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和11例无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壁,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弹性纤维(EVG)染色检测主动脉夹层与正常主动脉壁的形态学差异,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主动脉壁中DJ-1 mRNA的表达水平,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DJ-1表达量与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直径的相关性。结果HE和EVG染色显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壁结构紊乱,炎症细胞广泛浸润,弹性纤维大量断裂且减少;与无主动脉夹层患者比较,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中的DJ-1 mRNA水平显著下调(0.31倍,t=2.64,P=0.02),但DJ-1表达量与主动脉直径并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DJ-1 mRNA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可能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其有望成为新型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8~12周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霉素建立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血糖控制组、血糖未控制组和血糖波动组,每组8只。3周后取大鼠主动脉,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其改变;用免疫荧光法测定Ⅰ型胶原蛋白(ColⅠ)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测定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的表达;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qRT-PCR)分别测定Col Ⅰ和Runx2的mRNA表达水平;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ColⅠ、Runx2和核因子κB(NF-κB)的蛋白表达。体外培养原代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分别以含有5.5和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培养细胞,即为正常葡萄糖组和高浓度葡萄糖组;通过交替给予含有5.5和25 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每12 h更换1次,培养72 h构建血糖波动细胞模型。3组细胞分别加入0.5 μmol/L NF-κB阻滞剂5-(4-氟苯基)-2-脲基噻吩-3-甲酰胺(TPCA-1),用免疫荧光法测定各组细胞Col Ⅰ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法分别测定ColⅠ、Runx2和NF-κB的蛋白表达。结果(1)血糖控制组、血糖未控制组和血糖波动组大鼠主动脉中纤维化占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8.42±0.10)%、(21.30±0.74)%和(44.39±1.09)%(P<0.05);ColⅠ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11.92±0.88、50.04±3.56和77.52±2.69(P<0.05),其mRNA表达水平为1.00±0.10、2.02±0.28和2.83±0.33(P<0.05),蛋白表达水平为1.05±0.03、2.06±0.32和4.93±0.25(P<0.05)。(2)血糖控制组、血糖未控制组和血糖波动组大鼠主动脉中,Runx2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150.00±7.35、204.84±2.32和391.48±7.13(P<0.05),其mRNA水平分别为1.02±0.02、1.27±0.04和2.18±0.12(P<0.05),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3±0.01、2.34±0.36和4.52±0.75(P<0.05)。(3)血糖控制组、血糖未控制组和血糖波动组大鼠主动脉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2±0.01、1.96±0.13和2.64±0.21(P<0.05)。(4)加入TPCA-1后,高浓度葡萄糖组和波动葡萄糖组ColⅠ和Runx2的蛋白表达均较未加TPCA-1明显减少(P<0.05)。结论血糖波动可能通过激活NF-κB上调Runx2的表达,从而加剧糖尿病大鼠主动脉纤维化进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患者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术前影像学提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2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给予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SOX)方案化疗3个周期以后对达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疾病稳定、部分缓解或完全缓解的患者进行D2+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用SOX方案进行5个周期的化疗。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完成SOX方案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其中疾病进展2例,疾病稳定6例,部分缓解17例。2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9例患者获得R0切除,总体R0切除率为76%。全组共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128个,其中转移淋巴结34个,淋巴结转移率44%,淋巴结转移度27%。5例(22%)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25例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和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0、29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48%,1、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2%、38%。10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1年生存率为70%,3年生存率为17%。多因素分析表明,新辅助化疗疗效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是影响进展期胃癌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AD)患者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子支架术治疗后早中期凝血/纤溶变化情况。方法依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外科收治的A型AD患者为研究对象。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确诊为AD患者,按照发病的持续时间分为急性AD组(病程<2周)和慢性AD组(病程≥2周),两组患者均行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子支架术治疗。两组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D-dime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结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急性AD组和慢性AD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血浆PT、APTT、Fib、BMP、D-dimer以及PAI与术前比较降低(P<0.05),t-PA与术前比较升高(P<0.05)。两组术后有效率、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早中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主动脉置换+全弓置换+象鼻子支架术治疗急、慢性A型AD患者效果均较好,可显著改善术后早中期凝血/纤溶指标的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罕见,总结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10年10月至2017年1月,17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男12例,女5例;年龄(38±11)岁。术前合并高血压9例,马方综合征2例,肾功能不全3例,心功能不全3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下肢缺血2例,1例腹主动脉替换术史。结果同期手术包括:Bentall术16例,弓部替换15例,三尖瓣成形术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升主动脉-股动脉转流1例。院内死亡3例(17.6%,3/17)。呼吸机辅助时间24 h以内11例,48 h以内3例,超过48 h 3例,分别为89、92、136 h。术后持续血液滤过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心包开窗1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无死亡,恢复良好。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二尖瓣反流非常少见,外科手术风险大,死亡比例较高、并发症较多。积极及时外科手术,积极有效行心脏和脑保护,得到可接受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流行时急诊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的治疗经验。方法对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1月23日至3月31日COVID-19疫情期间,29例A型主动脉夹层急诊外科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25例,女4例,年龄34~72岁,平均(49.17±9.63)岁;武汉市内患者10例,市外19例;所有患者转运前均通过网络会诊明确诊断和确定急诊手术指征,在急诊完善肺部CT平扫初步排除COVID-19后收治隔离病区,紧急送检核酸、抗体后行急诊手术,术后转运至监护室单间隔离直至排除COVID-19,住院期间出现发热时即行核酸检测和复查肺部CT。所有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均采取三级防护和医学观察。结果主动脉根部A1型5例,A2型2例,A3型22例;弓部简单型2例,复杂型27例(Sun’s分型);Bentall术12例,Wheats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15例,主动脉瓣修复14例,主动脉弓替换25例,象鼻支架23例,杂交手术2例,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三尖瓣成形2例。全组住院期间确诊COVID-19 1例,疑似病例1例;体外循环(224.00±21.14)min,阻断(146.17±18.7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65.07±10.36)h,住院(27.03±5.64)天。无住院死亡,术后并发肝功能损害4例,急性肾功能损害6例,肺部感染7例,所有参与手术和围术期管理的医护人员无感染COVID-19。结论在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规范急危重症患者收治流程,加强院内感染控制,急诊外科手术是抢救A型主动脉脉夹层的有效手段,做好防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是有保证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集2017年1月12日入院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腔内修复术的1例急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CTA和四维血流核磁共振(4D flow MRI)检查数据。使用3D slider软件重建主动脉夹层三维模型,使用后处理软件分析4D flow MRI的原始数据。选取该胸主动脉夹层病例的正常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的不同平面进行腔内支架修复前后的血流量化分析。结果正常主动脉和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分布形式可通过4D flow MRI的后处理技术进行可视化和定量化分析。在夹层的不同节段水平,真腔内血流方向均为正向,假腔内血流在收缩期多为正向血流,在舒张期、收缩期初期和末期多为反向血流。真腔内平均流速在整个心动周期均显著高于假腔内流速。腔内支架修复原发破口后,真腔内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多,流速较前增快;假腔内血流量及流速均显著减少。支架远端假腔内血流在整个心动周期均为反向,假腔内距离远端破口越近,血流量越大。结论4D flow MRI能够对本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前后的血流改变进行量化分析,并呈现复杂的血流形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肢主动运动对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跌倒恐惧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收治的介入术后的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健肢主动运动。干预3个月后采用简明国际跌倒效能感量表(FES-I)评价患者跌倒恐惧程度,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简明FES-I得分为(15.32 ± 3.15)、(15.47 ± 4.89)分,干预后分别为(10.21 ± 2.67)、(12.28 ± 4.05)分;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简明FES-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简明FES-I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468,P<0.05)。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rthel指数得分、上肢运动功能得分、下肢运动功能得分分别为(33.15 ± 7.08)、(22.88 ± 4.42)、(15.31 ± 3.38)分和(33.40 ± 3.78)、(22.26 ± 5.03)、(16.04 ± 3.30)分,干预后上述指标得分分别为(47.96 ± 8.45)、(36.52 ± 9.97)、(30.47 ± 5.07)分和(43.23 ± 6.58)、(31.10 ± 4.53)、(24.24 ± 6.06)分;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运动功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562、2.878、4.553,均P<0.05)。结论健肢主动运动可以降低脑梗死介入术后患者跌倒恐惧程度,提高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