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正>苏联插图画家米特里·毕斯蒂是在五十年代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革时崭露头角的。文艺思想的解放促进了他的才华的发挥。1925年毕斯蒂出生在塞瓦斯托波尔,1952年毕业于莫斯科印刷学院,开始从事书籍插图工作。四十年来,苏联新版本的俄罗斯古典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奥斯特罗夫斯基等人糟美书籍中,选用了毕斯蒂的插图,同时他以极其

  • 标签: 插图 俄罗斯 五十年代 重大变革 文艺思想 苏联
  • 简介:被称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的《普希金之家》,1978年在苏联敌对阵营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首次出版。其作者·比托夫一生跌宕起伏,经历多次磨难。1979年作家因“非法”出版《大都会》丛刊而被禁止发表作品,1986年才被“解禁”。值得注意的是,《普希金之家》初稿的完成时间(1971年)与终稿的审定年份(1999年)分别属于迥然相异的两个时代。正因为这一修订工作具有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所说的“外位性”,作家便赋予小说的艺术世界以更加深刻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和梳理,指出小说具有唯智论倾向,作家所倡导的是文化崇拜,而这一点与苏联官方宣传工具向人们灌输的个人崇拜恰好形成鲜明对比。

  • 标签: 安·比托夫 《普希金之家》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
  • 简介:诗人翻译家查良铮先生说过,文学是一种发现。对于我来说,解读凯林的诗是一次奇异的发现。他的诗《心》具有艺术的震撼力,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而《咖啡馆》《荷马失明……》又传达出哲理的睿智,启迪读者思考历史与人生……这里的六首诗分别选译自《诗国漫游》、《美妙的瞬间》、《俄罗斯诗歌三世纪》本俄文诗集。

  • 标签: 《心》 诗歌 诗集 诗人 文学 睿智
  • 简介:金卡姑娘纪念女战友、苏联英雄金娜·沙莫索诺娃1在炸断的云杉旁躺下,我们等待曙光升起。军大衣暖着两人偎依的身子身下是颤抖的、潮湿的土地。“尤丽卡,今天当是个例外,平素我不爱忧伤。现在我的妈妈,可爱的妈妈,住在苹果花飘香的偏远村庄。你有朋友,更有爱人。我只有她一个亲人。茅舍里烟雾缭绕,酸面味浓,屋外面春光明媚,万物争荣。老妈妈觉得花花草草都在期待,期待着叫人担心的女儿归来……尤丽卡,听我说,我不喜欢多愁善感,但,今天是个例外。”身子还刚刚有些暖意,“前进!”一道命令突然下达。穿着湿大衣的黄发辫女兵,又和我并肩迈步出发。2一天比一天更艰苦,队前无旗帜,行前不集会。我们这只零落的队伍,在奥尔沙

  • 标签: 大衣 朋友 死亡线 列车员 苹果花 独生女
  • 简介:<正>科技进步和道德进步、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的关系如何,这是五、六十年代以来许多苏联作家致力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一题材领域中,佳作迭出、硕果累累。在众多的同类题材的作品中,《苏联文学》1986年第3期刊载的格·霍洛波夫的短篇新作《湖滨轶事》可以说是一篇风格独具、耐人寻味的佳作。

  • 标签: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科技进步 道德进步 六十年代 重要课题
  • 简介:纳博科夫和林语堂同在其本国文化下成长,而后又到外国接受教育,最终成为用双语写作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以各自成功的文学创作和翻译作品促进了本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本文从二者翻译观的形成、翻译观的内涵、翻译美学观、译者修养、译者主体性五方面展开比较研究,重点分析其译作广受欢迎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以期为二者翻译思想研究以及不同国家问的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纳博科夫 林语堂 翻译观 文化
  • 简介:·谢·梅列日科夫斯基是在荒凉的、被德国人占领的巴黎度完自己最后的人生时光的。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孤独的生活方式,纵使是在75岁这样的年纪他仍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每天早餐之前,他都是首先来到自己的工作室,不停地写啊,读啊,无休止地在

  • 标签: 德·谢·梅列日科夫斯基 思想家 评论家 艺术家 俄罗斯 《沙皇与革命》
  • 简介:颜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从而成为承栽人类情感和思想的重要工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象征主义文学中,颜色更成为众多象征主义作家和诗人的主要象征对象。具有时代特点的红白黑三色成为最鲜艳的象征颜色,它们在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象征主义小说《基督与反基督》三部中具有强烈的对比意义,成为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象征手段。

  • 标签: 红色 白色 黑色 基督反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