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容县2000~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0~2009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3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10/10万;呈现春夏季高发的特点;2-15岁组为主要发病年龄对象。结论容县应全面加强流行性腮腺炎预防和控制,提高腮腺炎疫苗接种覆盖率,提高易感人群免疫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及疫苗接种的效果。方法选取某时段在我院体检的某校1200例儿童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方法对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结果706例接种组在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期2个月时间中出现了25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发病率为3.5%,未接种的494例学生出现了71例患儿,发病率高达14.37%,明显多于接种组,P<0.05。在接种组的25例发病患儿中,中年级患儿最多,242例中出现11例发病,发病率为4.55%,最低的是低年级。在未接种组出现的71例发病患儿中,135例低年级学生发病27例,发病率高达20%,最低的是高年级的10.42%,但免疫力超过2年后效果则大幅度下降。结论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疾病,效果明显,建议在超过2~3年后进行复种疫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采用活性维生素D治疗对炎性因子的影响与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72例,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6例。其中,参照组采用糖尿病肾病常规治疗模式,实验组实施活性维生素D治疗模式,对比2组患者蛋白相关指标、炎性因子治疗前后维生素D水平。结果实验组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介素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均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2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2组患者维生素D水平均有所改善,但实验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结论通过活性维生素D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应予以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查询剖析不一样年纪段妇人阴道炎盛行情况,讨论导致阴道炎感染的各种因子。方法对妇科门诊386例病人按年纪分成9个组段,分别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惯例剖析、查找霉菌孢子和滴虫,一起用细菌性阴道病疾速查看卡和查找头绪细胞,两者均阳性,即以为细菌性阴道炎(BV)阳性。结果386例病人中103例BV阳性和找到头绪细胞(26.7%),检出霉菌孢子和滴虫者分别为45例(11.7%)和12例(3.1%),其间混合性感染12例(3.1%),各年纪组段间霉菌和滴虫性感染率区别无显著性(P>0.05),而BV感染率区别有显著性(P<0.05),尤以50岁以上和20岁以下年纪段BV感染率较高。结论多见的病原菌感染率显着低于时机病原菌,可能与年纪有关的生理要素以及个人行为要素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阑尾炎伴糖尿病病人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高龄阑尾炎伴糖尿病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6例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n=16例采取特殊护理,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经过特殊护理干预,在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阑尾炎伴糖尿病患者进行外科手术风险较大,而给予患者特殊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切口感染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患者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可疑DFO患者60例,入院后行骨活检明确病理学诊断,骨培养确定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此外,取患者创面基底部组织行细菌培养,与骨培养结果做对比。结果60例患者行骨活检后确诊为DFO。在60例患者中,共有45例患者同时行骨培养及基底部组织培养,两者结果一致的共有24例,占53.3%。骨培养阳性率为55.0%,其中,革兰阳性菌16株,革兰阴性菌2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最多见,其次为大肠埃希氏菌(6株)。骨培养阳性组中糖尿病足病程、白蛋白(ALB)、入院前抗生素使用率低于骨培养阴性组,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均高于骨培养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HbA1C、肌酐(CR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等较敏感;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对替加环素、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等较敏感。结论对可疑DFO患者应及时行骨活检及骨培养明确病原菌,尽量在应用抗生素前规范留取骨组织,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简介:目的观察、比较喜炎平与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手足口病患儿600例随机分成3组各200例。治疗1组采用喜炎平静脉滴注治疗,治疗2组采用热毒宁静脉滴注治疗;gO照组单纯予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观察3组用药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时间及各项化验室指标。结果治疗1组总有效率为97.0%,治疗2组总有效率为96.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5%,且治疗1、2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骨节病和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细胞是否存在过早衰老。方法收集大骨节病、骨性关节炎和对照组的膝关节软骨样本各5例,样本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提取膝关节软骨样本DNA,采用Illumina Infinium HumanMethylation450 BeadChip芯片技术对其进行DNA甲基化分析。同时,基于全基因组甲基化数据,利用线上DNA甲基化衰老时钟计算器(https://dnamage.genetics.ucla.edu/home)计算样本的DNA甲基化年龄,并与实际年龄进行比较。结果在大骨节病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1 212个差异甲基化CpG位点,包括497个高甲基化CpG位点和715个低甲基化CpG位点,分别对应264个高甲基化基因和368个低甲基化基因;在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656个差异甲基化CpG位点,包括343个高甲基化CpG位点和313个低甲基化CpG位点,分别对应177个高甲基化基因和174个低甲基化基因。在上述比较中,检测到367个重叠CpG位点(对应182个基因),这些位点在大骨节病组与对照组以及骨性关节炎组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均存在差异甲基化表达。DNA甲基化衰老时钟结果表明,大骨节病、骨性关节炎以及对照组DNA甲基化年龄与实际年龄的平均年龄加速度差异分别为2.549、0.017、- 5.364岁,大骨节病组和骨性关节炎组DNA甲基化年龄均大于实际年龄。结论大骨节病和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细胞均存在过早衰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特发性炎性肌病(IIM)间质性肺炎(ILD)并发肺部感染时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收治的IIM-IL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将其按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合并感染组和未合并感染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数据,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淋巴细胞亚群的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153例患者,其中合并感染组51例,未合并感染组102例。合并感染组的患者的肌痛、皮疹、咳嗽咳痰、畏寒发热、ALT、LDH、ESR及CRP均高于未合并感染组,而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Z=-3.28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肌痛、咳嗽咳痰、LDH>350 U/L、淋巴细胞计数<0.9×109/L是IIM-ILD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31、3.81、2.70和2.44,P均<0.05)。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中,合并感染组患者NK细胞及CD3+、CD3+CD4+、CD3+CD8+ T细胞数均明显减低(分别为Z=-2.28,P<0.05;Z=-3.094,P<0.05;Z=-2.918,P<0.05;Z=-2.308,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CD3+ T细胞联合CRP可以提高IIM-ILD合并肺部感染诊断的敏感度(AUC=0.729)。结论IM-ILD患者合并感染时更容易出现肌痛、咳嗽咳痰以及LDH升高。外周血T细胞数量的减少预示IIM-IL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增大。
简介: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超声检查对Graves病(Graves’sdisease,GD)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GD患者100例和HT患者150例,均行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部淋巴结发现率。结果:GD组和HT组颈部Ⅰ、Ⅲ、Ⅳ、Ⅴ区淋巴结偶有增大,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部Ⅱ区在GD组和HT组均较常发现增大的淋巴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vs.94%,P〉0.05);颈部Ⅵ区淋巴结HT组发现率明显高于GD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vs.11%,P〈0.05)。结论:颈部Ⅵ区淋巴结的发现,对GD与HT的鉴别诊断,尤其是对超声表现相似的GD与HT甲状腺功能亢进期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合并末梢神经炎病人应用中药封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80例DIAB合并末梢神经炎病人,将80例病人按照随机排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病人给予中药封包治疗,对照组40例病人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未实行治疗前两组病人血糖情况对比无差异(P>0.05),实行相关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实行相关治疗后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0%,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DIAB合并末梢神经炎给予中药封包治疗具有一定优势,能够防止疾病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