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diffuse leptomeningeal glioneuronal tumor)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术后及病理会诊确诊的5例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观察其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预后,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例患者中2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2~53岁(中位年龄11岁),其中小于16岁患者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或肢体无力。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颅内和椎管内弥漫性结节性软脑膜增厚和强化,部分囊性变,伴或不伴脑实质受累。临床诊断炎性病变3例,描述性占位性病变2例。光镜下,肿瘤在软脑膜内呈弥漫性或巢团状生长,5例中3例表现为低或中等密度的形态单一的少突胶质细胞样肿瘤细胞,未见坏死和核分裂象;2例细胞密度较高,轻-中度异型,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可见,并见肾小球样微血管增生。免疫表型:5例肿瘤均突触素、Olig2阳性,IDH1、H3 K27M阴性;4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局灶阳性,1例NeuN部分阳性,Ki-67阳性指数1%~35%。分子遗传学显示:4例BRAF融合基因阳性,2例染色体1p缺失、19q完整,3例未见到1p及19q杂合性共缺失。5例患者术后随访13~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5个月),1例患者27个月后死亡,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证据。结论弥漫性软脑膜胶质神经元肿瘤罕见,且极易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炎性病变相混淆,应结合临床影像学、形态学、相应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判断,以避免误诊耽误治疗。
简介:摘要肿瘤治疗电场(TTFields)是利用特定低强度、中频率的交变电场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新型治疗手段。研究表明,TTFields具有抗肿瘤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能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TTFields现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纳入《脑胶质瘤诊疗规范》,是一项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具有潜力的新兴技术。本文拟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TTFields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肿瘤治疗电场(TTFields)是利用特定低强度、中频率的交变电场干扰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新型治疗手段。研究表明,TTFields具有抗肿瘤的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能提高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TTFields现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纳入《脑胶质瘤诊疗规范》,是一项在胶质母细胞瘤治疗中具有潜力的新兴技术。本文拟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对TTFields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2021年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的胶质神经元和神经元肿瘤部分引入更多分子遗传学标准;新增了少突胶质细胞瘤样特征和核簇的弥漫性胶质神经元肿瘤、黏液样胶质神经元肿瘤、多结节空泡状神经元肿瘤;废弃了间变性神经节细胞胶质瘤;副神经节瘤归入颅神经及椎旁神经肿瘤。本文对以上变更作简要解读。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周期素(cyelin)D1/D2/D3在大鼠脑胶质瘤动物模型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细胞数为3×10^5个),借助动物立体定向仪接种于Wistar大鼠左侧尾状核区,解剖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定性监测。随后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D1/D2/D3蛋白表达。结果cyclinD1/D2/D3均呈阳性表达。cyclinD1/D3主要在细胞核表达;cyclinD2则主要在胞浆表达,部分细胞核呈阳性,不同存活期荷瘤鼠其瘤组织中cyclinD1/D2/D3表达量不同。结论cyelinD1/D2/D3的过分表达,对大鼠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失控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荷瘤鼠生存期与cyclinD族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处理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脑组织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SD大鼠16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组、假手术+HBO(SH+HBO)组,颅脑损伤(TBI)组,颅脑损伤+HBO(TBI+HBO)组,每组42只。建立TBI大鼠模型和假手术大鼠模型,每组观察时间为1、6、12、24 h及3、7、14 d,SH+HBO组和TBI+HBO组予以HBO处理。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NSS)评价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将大鼠断头取损伤周围脑组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损伤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3(YM1)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损伤脑组织中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TBI组比较,TBI+HBO组大鼠mNSS在损伤后7、14 d明显降低(P<0.05)。与SH组、SH+HBO组比较,TBI组和TBI+HBO组大鼠在TBI后24 h、72 h和7 d脑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TBI+HBO组大鼠在TBI后72 h和7 d脑组织中iNOS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SH组、SH+HBO组比较,TBI组和TBI+HBO组大鼠在TBI后6、12、24、72 h脑组织中YM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TBI+HBO组大鼠在TBI后12、24 h脑组织中YM1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SH组、SH+HBO组比较,TBI组和TBI+HBO组大鼠在TBI后脑组织中IL-6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TBI+HBO组大鼠在TBI后24 h、72 h和7 d脑组织中IL-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与SH组、SH+HBO组比较,TBI组和TBI+HBO组大鼠在TBI后脑组织中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TBI组比较,TBI+HBO组大鼠在TBI后24、72 h脑组织中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HBO处理可有效改善TBI大鼠损伤区域的缺血缺氧状态,促进血脑屏障的修复,有利于M2型小胶质细胞的募集,促使小胶质细胞在颅脑损伤早期从M1型向M2型极化。
简介:摘要2016年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推出的新脑胶质瘤诊断规范中,除了组织学类型外,分子遗传学或分子病理学成为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影像-基因组学是研究成像表型与基因表达模式之间关联性的学科,是对影像学特征和基因组学资料进行大数据整合,以影像的方式反映分子水平的变异信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疾病。影像-基因组学突破了传统基于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的局限性,将其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基因诊断中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影像-基因组学在脑胶质瘤诊疗中的应用和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elta样典型Notch配体3(DLL3)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进而探索其在脑胶质瘤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CGGA)的两套mRNA测序数据集及其匹配的临床数据,其中数据集1包含325例样本,数据集2包含693例样本。应用R软件分析DLL3在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不同分子分型脑胶质瘤的表达模式,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方法验证DLL3蛋白在不同WHO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DLL3不同表达水平的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脑胶质瘤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因素。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与DLL3表达相关的基因。采用功能富集分析方法分析与DLL3表达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在数据集1中,DLL3的表达随着WHO级别的升高而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L3在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患者中的表达量高于IDH野生型患者(P<0.001);DLL3在IDH野生型患者中的表达量低于IDH突变型且染色体1p/19q共缺失患者和IDH突变型且染色体1p/19q非共缺失患者(P<0.001);DLL3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中的表达量高于非甲基化患者(P<0.00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验证DLL3表达随着WHO级别的升高而下调(P<0.01);DLL3的上述结果在数据集2中得到相似结果。在两个数据集中,DLL3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均长于低表达组患者(均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WHO Ⅲ级:HR=2.861,95%CI:1.910~4.287;Ⅳ级:HR=4.655,95%CI:3.010~7.199)、染色体1p/19q共缺失(HR=0.439,95%CI:0.293~0.657)以及DLL3高表达(HR=0.593,95%CI:0.427~0.823)均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01)。与DLL3表达相关的基因有661个(|r|≥0.4,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DLL3可能与脑胶质瘤患者的轴突发生、突触组织、负向调控神经系统发育等功能相关。结论随着脑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升高,DLL3的表达水平下调;DLL3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和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直接电刺激(DES)和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是目前脑胶质瘤手术最常用的功能区定位技术。DES包括唤醒麻醉下低频双极电极刺激技术和全身麻醉下高频单极电刺激技术,目前认为前者为脑功能定位的"金标准"。fMRI一般指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BOLD-fMRI),主要显示大脑皮质区域功能定位。弥散张量成像(DTI)能无创性显示大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虽不能直接反映脑功能,但由于常与BOLD-fMRI结合反映整体脑功能,也被列入fMRI范畴。本文对这两大类技术的基本原理、局限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脑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复发率高,预后较差。较低级别脑胶质瘤是指2021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HO CNS)分级为2级和3级的肿瘤,较低级别脑胶质瘤的分子分型对其治疗与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分子分型诊断对脑胶质瘤的临床管理至关重要。分子分型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检测,获取病理组织基因测序,但其有一定的有创性和滞后性。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RI, fMRI)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明确了fMRI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分子分型的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多种fMRI技术,包括扩散成像、灌注成像、酰胺质子转移成像等,对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多种分子分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就各种fMRI技术对不同分子分型的预测价值分别进行分析,旨在为预测较低级别胶质瘤分子分型提供影像学指标,从而达到临床精准诊治的目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整合素α3(ITGA3) mRNA和蛋白在不同级别、临床及分子特征脑胶质瘤组织、细胞系之间表达的差异,探讨其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1)分别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中国脑胶质瘤图谱(CGGA)数据库提取脑胶质瘤ITGA3 mRNA的表达数据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年龄、性别、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状态、染色体1p/19q缺失状态脑胶质瘤间ITGA3 mRNA表达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并比较ITGA3 mRNA高表达组、ITGA3 mRNA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TGA3 mRNA对患者生存率的预测效能。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明确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将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应用校准图来验证列线图预测患者预后的可靠性。(2)通过人类蛋白质图谱(HPA)在线数据库测定ITGA3的细胞内定位和低、高级别脑胶质瘤中ITGA3蛋白表达。(3)体外培养脑胶质瘤细胞U87、U118、U251和人星形胶质细胞SVG,采用Western blotting、RT-PCR分别检测各细胞中ITGA3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TCGA数据库中,WHO分级Ⅱ、Ⅲ级、Ⅳ级胶质瘤ITGA3 mRNA的表达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GGA数据库中,WHO分级Ⅳ级胶质瘤ITGA3 mRNA的表达高于Ⅱ级、Ⅲ级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GA和CGGA数据库中,≤40岁和>40岁、IDH野生型和IDH突变型、染色体1p/19q缺失和无缺失患者间胶质瘤ITGA3 mRNA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是总体胶质瘤,还是低级别胶质瘤和胶质母细胞瘤中,ITGA3 mRNA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率均高于ITGA3 mRNA高表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CGA数据库中ITGA3 mRNA预测脑胶质瘤患者1、3、5年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0.786、0.708。CGGA数据库中ITGA3 mRNA预测脑胶质瘤患者1、3、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661、0.667、0.659。TCGA数据库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WHO分级、IDH突变、染色体1p/19q缺失及ITGA3 mRNA(HR=1.018,95%CI:1.006~1.030,P=0.003)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CGGA数据库中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WHO分级、IDH突变、染色体1p/19q缺失及ITGA3 mRNA(HR=1.445,95%CI:1.132~1.844,P=0.003)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显示年龄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最大,ITGA3 mRNA次之。校准图显示列线图预测胶质瘤患者1、3、5年生存率的可靠性较高。(2)ITGA3蛋白主要位于脑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膜和囊泡,且高级别脑胶质瘤组织中ITGA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组织。(3)Western blotting、RT-PCR检测结果显示U87、U118、U251细胞中ITGA3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SVG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TGA3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ITGA3 mRNA低表达患者生存率较高,ITGA3 mRNA可以作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评估指标。
简介:摘要2016年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推出的新脑胶质瘤诊断规范中,除了组织学类型外,分子遗传学或分子病理学成为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影像-基因组学是研究成像表型与基因表达模式之间关联性的学科,是对影像学特征和基因组学资料进行大数据整合,以影像的方式反映分子水平的变异信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定性和定量地研究疾病。影像-基因组学突破了传统基于组织样本进行基因检测的局限性,将其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基因诊断中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影像-基因组学在脑胶质瘤诊疗中的应用和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Delta样典型Notch配体3(DLL3)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进而探索其在脑胶质瘤中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CGGA)的两套mRNA测序数据集及其匹配的临床数据,其中数据集1包含325例样本,数据集2包含693例样本。应用R软件分析DLL3在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不同分子分型脑胶质瘤的表达模式,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方法验证DLL3蛋白在不同WHO级别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DLL3不同表达水平的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脑胶质瘤患者总体生存期的因素。通过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与DLL3表达相关的基因。采用功能富集分析方法分析与DLL3表达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在数据集1中,DLL3的表达随着WHO级别的升高而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LL3在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患者中的表达量高于IDH野生型患者(P<0.001);DLL3在IDH野生型患者中的表达量低于IDH突变型且染色体1p/19q共缺失患者和IDH突变型且染色体1p/19q非共缺失患者(P<0.001);DLL3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患者中的表达量高于非甲基化患者(P<0.00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验证DLL3表达随着WHO级别的升高而下调(P<0.01);DLL3的上述结果在数据集2中得到相似结果。在两个数据集中,DLL3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均长于低表达组患者(均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HO分级(WHO Ⅲ级:HR=2.861,95%CI:1.910~4.287;Ⅳ级:HR=4.655,95%CI:3.010~7.199)、染色体1p/19q共缺失(HR=0.439,95%CI:0.293~0.657)以及DLL3高表达(HR=0.593,95%CI:0.427~0.823)均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01)。与DLL3表达相关的基因有661个(|r|≥0.4,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DLL3可能与脑胶质瘤患者的轴突发生、突触组织、负向调控神经系统发育等功能相关。结论随着脑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升高,DLL3的表达水平下调;DLL3表达水平与脑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潜在指标和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直接电刺激(DES)和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是目前脑胶质瘤手术最常用的功能区定位技术。DES包括唤醒麻醉下低频双极电极刺激技术和全身麻醉下高频单极电刺激技术,目前认为前者为脑功能定位的"金标准"。fMRI一般指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fMRI(BOLD-fMRI),主要显示大脑皮质区域功能定位。弥散张量成像(DTI)能无创性显示大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虽不能直接反映脑功能,但由于常与BOLD-fMRI结合反映整体脑功能,也被列入fMRI范畴。本文对这两大类技术的基本原理、局限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建立深度学习模型,探索多模态影像对脑胶质母细胞瘤放疗靶区自动勾画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序列和磁共振成像(MRI)的对比增强T1加权序列(T1C)以及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T2-FLAIR),对每例病例的原发肿瘤靶区(GTV)及其对应的临床靶区1(CTV1)和临床靶区2(CTV2)根据RTOG标准进行人工勾画,并设计4种不同的数据集:CT数据集(仅含30例CT序列的单模态数据)、CT-T1C数据集(包含30例CT序列和T1C序列的双模态数据)、CT-T2-FLAIR数据集(包含30例CT序列和T2-FLAIR序列的双模态数据)和CT-MRIs数据集(包含30例CT序列、T1C序列和T2-FLAIR序列的三模态数据)。使用每种数据集中的25例对改进后的3D U-Net进行训练,并用剩余5例进行测试。评价测试样本中GTV、CTV1和CTV2的自动勾画效果,定量评估指标包括Dice相似系数(DSC),95% Hausdorff距离(HD95)和相对体积误差(RVE)。结果该3D U-Net模型在多模态影像CT-MRIs上获得最好的GTV自动分割结果,与在单模态影像CT的自动分割结果相比(DSC: 0.94 vs. 0.79, HD95: 2.09 mm vs. 12.33 mm and RVE: 1.16% vs. 20.14%),DSC(t=3.78,P<0.05)和HD95 (t=4.07, P<0.0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多模态影像CT-MRIs的CTV1和CTV2自动分割结果(DSC: 0.90 vs. 0.91, HD95: 3.78 mm vs. 2.41 mm, RVE: 3.61% vs. 5.35%)也均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与单模态影像CT的自动分割结果相比,两个靶区的DSC和HD9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模型对于GTV的上下界和CTV2临近的重要器官(如脑干和眼球)的自动勾画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基于改进后的3D U-Net在多模态影像数据集CT-MRIs上对脑胶质母细胞瘤放疗靶区具有更好的分割效果,显示出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和术后序贯加量调强放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住院行术后放疗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14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同步加量调强放疗及序贯加量调强放疗两组,两组放疗期间均给予替莫唑胺同步化疗,对比两组患者的随访情况。结果全组的中位总生存(OS)为2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17个月,中位无瘤生存(DFS)为25个月;同步加量放疗组与序贯加量放疗组的中位OS分别为27.2个月和21个月(P=0.950),中位PFS分别为21.2个月与15个月(P=0.21),中位DFS分别为28个月与18个月(P=0.171),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2.86%与85.17%(P=0.541),两组OS、PFS、DFS、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同步加量组的适形性优于序贯加量组(P=0.032)。结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同步加量对比序贯加量调强放疗,在生存期、近期疗效及治疗不良反应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同步加量组适形性明显更好,可推荐用于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放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MRI图像的影像组学在评估脑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1 (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基因型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21年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102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术前增强MRI图像,其中IDH-1基因野生型73例(WHO 2级12例,3级15例,4级46例),IDH-1基因突变型29例(WHO 2级15例,3级10例,4级4例)。将所有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配为训练组和验证组,使用3D-Slicer软件提取了851个放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法进行特征降维,最后得到4个最优化的组学特征,建立放射组学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并使用验证组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联合临床特征(年龄)的联合模型预测效能最好,训练组和验证组的AUC分别为0.886 (95% CI:0.81~0.96)、0.889 (95% CI:0.77~1.00),敏感度分别为0.90、0.86,特异度分别为0.55、0.55,准确率分别为80%、77%,且联合模型与临床特征模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强T1加权成像影像组学模型与临床特征模型预测效能相似,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术前增强MRI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特征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脑胶质瘤的IDH-1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