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脑血管病由于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影像学检查在人群体检、疾病诊断、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图像数据,充分发挥这些数据的潜能和价值,将有助于临床问题的解决和方案的优化。人工智能算法由于能够高通量挖掘医学影像大数据中的特征而备受关注,目前已初步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管理环节中的后处理、血管分割、智能诊断、定量影像特征提取、治疗预后评估等多个方面。本文整理了近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脑血管病影像领域的进展,聚焦于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瘤、烟雾病、血管畸形等颅内血管病变,介绍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引入影像辅助临床问题的解决,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前沿发展总结目前脑血管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简介:近些年,受到人们生活形式以及饮食方式改变的影响,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出现概率和危害程度逐渐上升,对居民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严重的危害和影响,社会群众、医学界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一直保持高度关注,不断针对这一病症的治疗进行研究和分析。其中,介入治疗是当前医院临床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展开治疗较为合理的方式之一,依据介入治疗可以适当、合理改善这一疾病的症状,让患者可以通过治疗逐渐提高生活质量。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新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临床研究。方法对116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发病次数以及用药情况等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发病后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医的脑血管病患者主要在2~7d(49.6%)。80例患者患有高血压,且24例患者为住院后发现伴有高血压症状,余下56例患者均有长达10年以上的高血压病史,并都未能及时服用降压药,也没有具体的血压监测记录;54例患者患有冠心病,且都伴有心律失常等症状;28例患者患有糖尿病,且16例为住院后才发现,余下12例患者均有长达10年以上的糖尿病病史,并都未能及时服药和完整的血糖监测记录。结论中老年人中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应针对60至80岁之间老年人加强关于脑血管病知识的健康教育,预防高血压、高血糖等突发症状,降低中老年脑血管病发病率。
简介:摘要:目的 目前,老年脑血管疾病类型多样,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治疗难度大,临床治疗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治疗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老年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和治疗依从性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就健康教育在老年脑血管病护理中的应用具体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 2019 年 3月—2020 年3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40例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护理过程中基于护理措施的不同将这2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120例)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120例)在常规护理之外给予健康教育,观察两组老年脑血管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非常满意 68例,满意 42例,总满意度为91.67%;对照组患者非常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对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脑血管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依据此次研究要求,将40例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归为此次研究对象,收治时间范围为2017年1月份到2018年10月份,并将其设为实验组,予以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同期纳入40例脑血管意识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此次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针对总有效率的对比,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更高,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标准。针对血氨浓度改善情况的对比,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更优,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标准。针对神志转醒时间的对比,实验组相比对照组更短,对比数据之间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成立标准。结论应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对脑血管病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病情症状,且促使患者神志转醒。
简介:摘要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损害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脑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脑缺血发生的病理基础与大脑血流量降低有关,正常状态下,脑重量占体重的2-3%,但血流量却可占全身循环血量20%,平均每百克脑每分钟的血流量为50-60ml,研究表明,当血流量降至30ml以下便可出现暂时性缺血发作,降至20ml以内脑细胞的电活动明显减弱,而降至5ml以下则脑细胞便发生死亡。目前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现代病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局灶性脑缺血和缺血后继发脑损害等方面。普遍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与兴奋型氨基酸、钙超载、内皮素等因素有关。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归纳分析,系统解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现代病理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