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用合成分析方法探讨MCC热力学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MCC整个生命史里,对流层中下部为正涡度区,200hPa以上为负涡度区;发展时刻辐合区突然抬升;MCC前期的垂直上升速度最大中心高度低于后期的;MCC的高低空的冷心、中层暖心的温度结构在成熟期以后不明显
简介:根据2002—2007年北京朝阳医院逐月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入院患者例次和北京朝阳气象站同期逐月地面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旨在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气候因素、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人类免受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和气候资源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结果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病与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等气象因子有密切的相关性,当平均温度大于等于19.5℃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例数较低;当平均温度小于19.5℃时,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相对湿度大于等于53%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例数较低;当平均相对湿度小于53%时,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气压大于等于1009hPa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例数有升高的趋势;当平均气压小于1009hPa时,有下降的趋势。当平均风速大于等于3.0m/s时,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例数较高;当平均风速小于3.0m/s时,发病例数较低。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高发期相对于风速极大值滞后15d。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存在着明显的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从月际变化曲线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最高例数出现在4月,最低例数出现在7月;从年际变化曲线来看,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例数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根据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病进行预测预防,以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生,可为该病的气象预报预警提供参考。
简介:以抚顺清原地区南口前镇浑河支流(包括海阳河和康家堡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流域周围雨量站的降水资料、SRTM3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和辽宁省土地利用类型等资料,利用FloodArea淹没模型对2013年8月16日抚顺清原地区特大暴雨洪涝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FloodArea淹没模型模拟的清原地区暴雨洪涝过程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2013年8月16日17时,最大小时降水量达61.7mm;17日01时后,降水过程结束。随着降水量积累,南口前镇浑河支流流域的水位逐渐上涨,流域内海阳村与南口前村水位上涨迅速,16日23时隐患点淹没深度出现最大峰值,其中,南口前村淹没深度达4.12m,海阳村淹没深度达2.32m;至17日01时,隐患点淹没深度逐渐降低,洪水继续向下游集中,下游水深持续增加,最后流入浑河,结束暴雨洪涝过程。通过分析隐患点的逐时淹没深度与流域面雨量的相关关系,推算清原地区暴雨洪水过程山洪灾害不同风险等级的隐患点致灾临界面雨量阈值;其中,南三家村与康家堡村计算结果与实际相差较大,而南口前村与海阳村4个山洪灾害风险等级的临界面雨量阈值分别为33.2、43.2、53.2mm和63.2mm及41.3、57.6、73.8mm和90.0mm。
简介:对2011年冬季陕西两次降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特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012年1月19—21日稳定的乌拉尔山阻塞形势为陕西降雪提供了充分的冷空气条件.2012年2月23—25日降雪冷空气来自我国西北地区的弱高压脊前输送,这是引起两次降雪过程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f两次降雪过程都有700hPa西南气流和850hPa偏东气流两条水汽输送通道以及明显的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其中,1月19—21日850hPa偏东干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相遇形成切变辐合,且对暖湿空气有很好的抬升作用,促进了大到暴雪天气的发生;2月23—25日850hPa偏东气流位置偏南,使得水汽难以在陕西境内汇聚,大气湿度层浅薄,不利于降雪强度的增大。另外,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下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以及850hPa西北干冷空气、偏东暖湿空气和东北冷湿气流在延安南部和关中西部地区交汇,为1月20~21日大到暴雪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850hPa相对湿度大于90%的高湿区对大到暴雪落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简介:1998年6月21日上午到22日下午南平市自北而南先后出现大暴雨,部分特大暴雨的天气.22日南平市有8个县市日雨量(20~20时)超过100mm,其中光泽(255.4mm)超过200mm.过程全区10个县市24小时最大雨量均超过100mm,其中有3个县市(光泽、武夷山、邵武)超过200mm,以光泽290.5ram(21日14时至22日14时)为最大.光泽从21日19时到22日08时连续13个小时每小时雨量均在13mm以上,雨量达266.5mm,为历史罕见。由于过程降水强度大.范围广,前期又连续暴雨、大暴雨:水位居高不下。造成南平市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全区普遍受灾。损失惨重.本文着重对过程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以提高用雷达回波作短时预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