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患者针对医务人员暴力事件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医疗生态,已成为转型时期公共危机问题。国内外对医患问题信任研究较多,但机制研究较少;医方干预研究较多,但患方干预研究较少。我们研究发现,患者及其家属有时会出现寻找"替罪羊"心理:通过将自己不幸遭遇归咎于医生,来解释为何患者会遭受病痛折磨,从而提高掌控感。本文采用存在主义心理学理论和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医疗市场、中观媒体报道文本以及微观疾病本身特质等不同层面进行实证研究,来为这一机制寻找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依据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讨论,为转型时期紧张医患关系提供心理学解释,并为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文化心理学 医患关系 不确定感 转型期
  • 简介:母亲教养行为是家庭影响儿童社会化主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母亲教养行为问卷对408名3-6岁儿童母亲日常教养行为结构进行了考察;并对其中142名母亲施测了儿童消极行为特征问卷,以进一步探讨儿童年龄、性别、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特点关系。研究发现:(1)3-6岁儿童母亲教养行为包括敏感性、接触与参与、交往指导、认知发展指导、积极情感表达与消极情感表达等6个主要成分;(2)儿童年龄对母亲教养行为参与程度、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儿童性别仅在母亲敏感性方面具有显著影响;(3)儿童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不同方面具有不同关系。

  • 标签: 幼儿 母亲教养行为 儿童特征
  • 简介:儿童早期是母亲消极情绪和行为易感期,母亲抑郁和消极教养行为可能导致儿童早期多方面的发展问题,而父亲积极教养则可能对孩子健康发展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以184名学前儿童父亲和母亲为被试,考察母亲抑郁情绪和惩罚行为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及父亲积极鼓励在其中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显著预测儿童内向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显著预测内向和外向问题行为;(2)母亲抑郁完全通过其惩罚行为影响儿童外向问题行为,部分通过惩罚影响儿童内向问题行为;(3)父亲积极鼓励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外向问题行为影响,边缘显著调节母亲抑郁对内向问题行为影响;父亲积极鼓励对母亲惩罚与内、外向问题行为之间关系调节不显著,表明积极父亲鼓励可以缓冲母亲抑郁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

  • 标签: 母亲抑郁 母亲惩罚 父亲积极鼓励 学前儿童 问题行为
  • 简介:保罗皈依在基督教历史上对信徒宗教生活有极重要引导和规范作用,也是宗教心理学一直以来引为典范皈依案例。近年来保罗研究对传统理解做出多种修正,对保罗皈依也有重新解读。与保罗研究中变化趋势相应,近年来宗教心理学皈依研咒也更多地向社会学研究倾斜,更多注重宗教皈依社会因素和理性动机。本文是在近年来新约研究、保罗研究和宗教心理学相关讨论基础上对保罗皈依再理解尝试。

  • 标签: 使徒保罗 皈依 宗教心理学
  • 简介:以20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积极情感量表(PAS)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进行了为期9周追踪测查,考察大学生心理韧性特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稳定性;(2)心理韧性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积极情绪可以预测9周后心理韧性;(3)心理韧性可以预测幸福感,积极情绪在该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心理韧性 积极情绪 幸福感 大学生
  • 简介:面孔二态性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性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对二态性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二态性(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性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面孔,探讨幼儿对不同二态性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性反馈后下一轮游戏中,幼儿对他人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性面孔影响学前儿童信任行为,在于他们对二态性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 标签: 面孔二态性 人格标签 学前儿童 信任博弈
  • 简介:为研究社会地位在消费不平等与社会信任水平关系中中介作用,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数据分析后发现,居民个人和家庭社会地位中介效应显著,消费差距通过降低社会地位进而影响社会信任水平。在消费差距大地区,居民普遍认为自己社会地位较低,消费差距显著降低了家庭社会地位水平;高社会地位的人有着更高社会信任水平,低社会地位的人有着较低社会信任水平,从而降低了社会整体社会信任水平。

  • 标签: 消费差距 社会信任 社会地位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 简介:为探讨词素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和形旁意识等不同层面语素意识对汉语儿童口语词汇、汉字识别和阅读理解能力发展预测作用,本研究对75名学前儿童进行了一年半追踪,结果发现:(1)学前儿童语素意识和言语技能随时间均有显著增长。(2)在控制了因变量自回归效应后,同形语素意识对一年半后口语词汇成绩仍有显著预测作用;词素意识能显著预测一年半后汉字识别成绩;词素意识和形旁意识是儿童一年半后阅读理解成绩变异重要解释变量。这表明语素意识对于学前儿童语言技能发展具有重要预测作用。

  • 标签: 语素意识 言语技能发展 学前儿童 追踪研究
  • 简介:本文探讨了企业女职工生活状况及其婚龄对减少角色倾向影响。结果表明:①女职工生活状况较好,她们减少角色动机不强;②婚龄对她们夫妻关系、独身倾向、离职倾向和家务事有相当显著影响;③新婚期后是个婚姻危机期。

  • 标签: 女职工 角色冲突 婚龄 减少角色倾向
  • 简介:本文旨在揭示儿童对人类心理与对超自然实体心理理解之间联系,探讨儿童究竞是如何理解各种超自然实体心理属性,以及儿童对超自然实体心理理解是什么时候发展。本研究采用两个经过改进心理理论实验任务。实验一是对观点采择任务和表面一真实任务改进,称为“暗盒子任务”。实验二为“密封盒子”任务。首先对儿童进行语言测试和真主认识测试,通过测验儿童进行正式实验。两个实验任务中都要求儿童对三类代表(女孩、超人、真主)能否正确完成实验任务进行判断,并且要求儿童解释为什么代表能或不能正确回答原因。结果显示,儿童对人类心理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不断地提高,4岁是儿童理解人类感知觉局限转折点;3岁儿童认为人类能看见暗盒子和密封盒子里东西,4~5岁儿童认为人类看不见;儿童区别人类和超自然者关键年龄是4岁。3岁儿童认为人类、神、超人都能正确回答,不会犯错。4—5岁儿童认为人类更有可能犯错,而仍然认为超人和真主具有正确信念;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将超凡能力归于超自然者能力在不断增强。4岁以前,大部分儿童对超自然者能正确回答归因主要是基于事实或无法提供理由。4—5岁大部分儿童能够将超自然者正确回答归因于他们超凡心理特性;5岁儿童已经能够正确归因,认为超人是因为拥有超常视觉而能正确回答;神具有超常心理能力因而能正确回答。

  • 标签: 穆斯林 儿童 真主认知 心理理论 宗教认知发展 宗教认知科学
  • 简介:选取1164名流动儿童、525名北京儿童和568名农村儿童为被试,考察流动儿童流动性、社交焦虑和孤独感关系。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城市流动性和住房流动性偏高,而学校流动性相对偏低;(2)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方面,流动儿童显著高于北京儿童和农村儿童;住房和学校流动性高儿童显著高于流动性低儿童;(3)流动儿童流动性对其孤独感没有显著预测作用,而社交焦虑有显著预测作用,预测系数为30.2%。流动儿童存在较高社交焦虑和孤独感,社交焦虑能够显著预测孤独感。

  • 标签: 流动儿童 流动性 社交焦虑 孤独感
  • 简介:以4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报告父母冲突形式、内容。对父母冲突认知评价,以及抑郁、焦虑、自尊、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以探讨父母冲突形式和内容、青少年对冲突评价与其社会适应关系,并检验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男女生除在父母情绪冲突和自尊方面的报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儿童知觉父母冲突内容显著增多。抑郁情绪、学习问题显著增多,而自尊水平显著下降;(2)父母冲突不同形式和内容,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不同认知评价可以预测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3)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内部适应中起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外部适应中不起中介作用。

  • 标签: 父母冲突 认知评价 社会适应 青少年
  • 简介:对1708名八年级青少年(平均年龄14.30±0.48岁,男生852名)及其母亲(平均年龄39.17±2.47岁)抑郁症状、母子关系和青少年消极情绪性进行测量,考察了母亲抑郁对青少年抑郁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母亲抑郁能够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2)母子关系在母亲抑郁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母亲抑郁既能增加母子冲突强度,也能降低母子亲合水平,进而导致青少年抑郁;(3)青少年消极情绪性在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仅在高消极情绪性青少年中,母子冲突能够显著预测青少年抑郁;但消极情绪性不能调节母子亲合对青少年抑郁影响;(4)母亲抑郁影响青少年抑郁有调节中介模型不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母亲抑郁 青少年抑郁 母子关系 消极情绪性
  • 简介:以3045位青少年为被试,采用父母协同教养问卷青少年评价版父亲卷、青少年依恋问卷中父子依恋和同伴依恋分问卷、中学生人格五因素问卷情绪性维度进行测量,基于家庭系统理论、协同教养生态模型和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理论构建了一个有调节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父子依恋在父亲协同教养团结、贬低行为与青少年同伴依恋之间发挥中介作用;(2)青少年情绪性在父子依恋影响青少年同伴依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即情绪性调节了中介过程后半路径,具体而言,当青少年情绪性升高时,父子依恋对青少年同伴依恋促进作用减弱。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协同教养相关理论,对加强青少年家庭中父亲协同教养行为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父亲协同教养行为 父子依恋 同伴依恋 情绪性 青少年
  • 简介:本文评述了冯特及其《民族心理学》一书,同时高度评价了陆丽青博士将其翻译为《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并且指出这本译著对中国宗教心理学贡献,同时作者也为中国宗教心理学指出发展必由之路。

  • 标签: 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 宗教心理学
  • 简介:人际交往敏感是大学校园中较为常见心理障碍问题。本文通过对一名研究生人际交往敏感问题心理分析和诊断,采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巧妙运用其崇拜目标调动其积极情绪及态度,进行个性重塑,解决了其人际问题,学习和生活也步入正轨。研究说明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是干预人际敏感问题可靠方法。

  • 标签: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 人际敏感 条件性情绪反应 研究生
  • 简介:采用虚荣特性问卷、冲动性购买行为量表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对6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虚荣特性(包括外表关怀和成就关怀)与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关系,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包括以财物定义成功和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在其中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外表关怀与冲动性购买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正相关,成就关怀与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正相关;(2)以财物定义成功部分中介外表关怀与冲动性购买行为关系,但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中介作用不显著。

  • 标签: 大学生 虚荣特性 物质主义 冲动性购买行为
  • 简介:采用家庭功能与同伴行为模式问卷和学习自我调节问卷,对913名青少年进行了测试。考察青少年同伴行为模式发展特点.以及同伴行为模式在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学习自我调节关系中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青少年同伴行为模式对学习支持度随年级升高而下降;随年级升高,青少年在学习自我调节各维度上及总分平均分越来越低;青少年同伴行为模式可以正向预测学习自我调节,并在家庭功能与学习自我调节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除直接影响学习自我调节外,还通过青少年同伴行为模式间接影响他们学习自我调节。

  • 标签: 家庭功能 学习自我调节 同伴行为模式
  • 简介:采用眼动记录法,探讨了语境因素对阅读过程中眼动影响.实验为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2(语境:高预期性、控制性)×2(靶词:一致性、不一致性)混合因素设计.以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第二次加工时间以及向右跳潜伏时间为因变量指标.结果发现:(1)在初步表征阶段,读者眼动受低水平视觉因素所控制;但在文章整合阶段,眼动却由高水平语义因素所控制;(2)工作记忆容量高低影响读者整合阶段中眼动.

  • 标签: 工作记忆 眼动控制 动眼模型 加工模型
  • 简介:记忆自我参照效应实验范式,常被用来探讨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问题。不同于以往研究,本研究将作为记忆材料的人格词汇区分为两种性别特征,以此来探讨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性别化问题。实验设计为2(被试:男性与女性)×2(编码方式:自我参照编码与语义编码)×2(记忆项目类别:男性特征人格词汇与女性特征人格词汇)混合因素设计。首先,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自我参照效应存在。其次,研究发现男性被试对于男性特征人格词汇自我参照效应,显著高于女性特征人格词汇;女性被试情况正好相反。实验结果表明,自我概念长时记忆表征系统对那些与自我性别相一致的人格特征词汇有比较好组织编码形式,反映出自我对性别的认同。

  • 标签: 记忆 自我 自我参照效应 性别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