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台湾新竹郑氏家族,历经各地转迁,明末迁至金门,于清乾隆年间(1760-1775)陆续渡台,最初落脚苗栗后龙,以农、渔维生,第四代转从商,移入竹堑。郑家子弟郑用锡主持明志书院讲席,后高中进士。其曾任京城官员、协防大安港、安定台湾漳泉粤械斗、协办团练;辅以堂兄弟积极经营商业、参与地方事务,奠定郑氏家族作为清代台湾新竹地方士绅的地位。1895年台湾割让,继承家风的郑如兰(1835-1911)、郑拱辰(1860-1923)、郑神宝(1880-1941)一面活跃于竹社,一方面持续经营各类事业,发展为兼具商业、社会与文化影响力之家族。透过台湾新竹郑家崛起与竹堑诗书画发展互动的实例,可以管窥清代至日治时期台湾地方领导阶层家族势力的维系,是在累积经济资本外,更进一步参与文化活动,其家族园林更是官、商、文交际的辐辏地,其辐辏范围包括台湾其他地方士绅、诗社和书画团体,更与闽浙地区中国文人、书画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交流。
简介:唐代诗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愁"字。这"愁"字分别是两首诗的诗眼,写出了诗人哀愁的心绪,为全诗添光增色,真是神来之笔。这两首诗都刻意表现一个"愁"字,但表现的手法有所不同。孟浩然《宿建德江》一诗中的"愁",无非是诗人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而产生的忧愁。作者在表现这个"愁"字上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景物抒"愁"作者围绕"愁"字选取景物,从景物描写中抒发旅途中的哀愁。诗人一开始就抓住了孤舟、小岛、暮色苍茫、只身一人,这些景物在诗人眼里是孤独、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