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对国家队多名乒乓球轮椅运动员对抗性训练时的攻防动作的观察,结合力学原理进行分析,发现:在轮椅乒乓球比赛中,在进攻方面——在大力扣杀时,执拍手的加速运动所产生的惯性力会使轮椅产生旋转,形成人体——轮椅系统绕垂直轴的相向运动;挥臂的转动半径越大,转动惯量就大,启动就慢;挥臂的转动半径小,击球速度就慢,反之就大。在防守方面——存在一个防守“小三角”,即在球台靠近网与边线的交界处,有两个呈三角形的区域,也可叫轮椅乒乓球的死角区;小三角的大小与运动员手臂的长短、轮椅的位置、用力的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实战中,在初始选位时,运动员可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对手的情况,对轮椅进行适当的左右位置的调整。
简介:第十三届国际生物力学大会于1991年12月9—13日在西澳大利亚大学举行。本届大会共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四百多人参加,我国国内有七人参加。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会员、省科所金考生同志出席了此届大会,并交流了题为《半自动运动图像采集系统》的论文。本届大会共有十个专题。其中论文数量最多的专题为运动生物力学、矫形外科与组织、仪器与方法、职业生物力学、肌电与运动控制、肌肉力学和电子计算机模拟等。仅在运动生物力学这一专业领域内,我国学者的论文数量占总数21%,且在计算机模拟专题中占12%,仪器与方法占8%,肌电与运动控制占7%。由此可以看出三大趋势,其
简介:为探索肌内效贴贴扎小腿腓肠肌对纵跳动力学特征及小腿其他肌肉活动的影响,本文对10名国家二级及以上水平运动员进行无、有贴扎纵跳实验,每组5人随机进行纵跳实验,重复3次,选择最佳测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肌内效贴能够提高纵跳高度(P〈0.01),增加最大蹬伸力和最大缓冲力(P〈0.05),对蹬伸时间和最大蹬伸力梯度也有影响(P〈0.05);同时,在蹬伸阶段,肌内效贴贴扎使双腿内侧腓肠肌积分肌电(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增加(P〈0.05),使一侧胫骨前肌iEMG和RMS减少(P〈0.05).但在缓冲阶段,对小腿各肌肉IEMG和R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肌内效贴使部分纵跳动力学特征发生改变,对小腿内侧腓肠肌肌肉活动也有促进作用.
简介:目的:研究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普通健康成年女性脂肪氧化及脂肪最大氧化能力。意义:探讨不同年龄阶段普通健康成年女性的脂肪氧化供能情况。方法:选取普通健康成年女性49人,进行逐级递增负荷实验,并测定每级负荷运动过程中机体气体代谢指标,根据代谢数据计算脂肪供能能力最大时的运动强度。结论:1.同等强度(相同负荷与时间)运动时,30~39岁年龄组脂肪供能最大,且高于其他组,50—59岁年龄组脂肪供能最先达到峰值。2.30-39岁年龄组运动强度在57.0%-64.6%VO2max时脂肪供能最大,40~49岁年龄组在强度63.4%~65.5%VO2max时脂肪供能最大,50~59岁年龄组在强度63.9%~68.6%VO2max时脂肪供能最大。3.随着年龄的增加,运动能力不断下降,最大摄氧量不断减少。
简介:目的:探究习惯后足着地者和习惯前足着地者在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的不同。方法:采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力学指标,1000Hz)采集受试者跑步支撑期(测试足从足着地到足离地)的动力学数据。结果:习惯后足着地组(RFS)在支撑时间上比习惯前足着地组(FFS)的时间微长,但二者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内外方向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均小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前后方向的最小值(即制动力峰值)和最大值(即加速力峰值)均要高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FFS组在支撑期垂直方向的最大峰值力和第一载荷率均高于RFS组,但不具有显著差异,且出现峰值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跑步时不同的着地方式影响了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习惯后足着地者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特征与习惯前足着地者主要在内外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