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国际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文化翻译的作用得以显现,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一定的认同,主体间的“对话性”成为翻译审美的重要属性。本文通过对话理论及审美判断分析了文化翻译中主体间多重“间性”的特征,特别提出文化间性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和意义。同时,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因审美偏差而导致的文化误读与主体性审美局限的关系,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交流。

  • 标签: 巴赫金 对话理论 文化翻译 间性 主体性 主观性
  • 简介:值得回眸的东西,总有一份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这不,落寞的苏联文学已渐行渐远了,在异国他乡,却有一位回眸者,以他的激情与才华,从文化的视野,重新解读苏联文学。他笔下的苏联文学、苏联作家是那么充满智慧,那么厚重,令人不得不拾起苏联文学作品,回到那久违的俄罗斯热土。他便是中南大学的何云波教授,其专著《回眸苏联文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了,它的出版,标志着苏联文学研究又迈出了厚实的一步。

  • 标签: 何云波 《回眸苏联文学》 人本主义 审美意识 社会环境
  • 简介: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虚像”阐释世界形象的荒诞和混乱,揭示社会的虚假现象。在后现代语境下,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和“物”,其身份、地位、能力和价值丧失,从“英雄”到“反英雄”、从“人”到“物”,再从“物”异化为“非人非物”的“影子”。人由生命意识的“虚空”转向精神状态的“虚无”,最终走向“死亡”,一切都消失在由“虚像”构成的文本世界中。以索罗金为代表的俄罗斯后现代作家以非人非物的“影子”、“能指”出席、“所指”缺席、“主体死亡”的方式展示“虚像”叙事,达到解构文化主体的目的。“虚像”叙事展示了苏联解体前后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俄罗斯民族的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深深担忧。

  • 标签: 文化主体 解构 虚像 叙事
  • 简介:本文旨在对当下俄罗斯文化状况予以透析,将文学视为建立个人和社会纵向关联的独特文化密码载体予以考量。在回溯近现代居于文化中心地位的俄罗斯及苏联文学的重要社会价值及功能的基础上,深入思考趋于娱乐性,丧失历史坐标功能的当代俄罗斯文学的现状与发展远景。

  • 标签: 当代文学 俄罗斯民族思想 文学中心性 苏联神话体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简介: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学术界在文化转型中迎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新的研究热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了很大的进步。一系列作家作品、传记、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被译成中文并出版,中国学者也纷纷从文学、美学、宗教、哲学、历史等角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丰富性。国际学术会议的召开和“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陀氏研究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本文在梳理新世纪十五年问中国陀思妥耶夫斯基译介与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组织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在与国际陀学界的比较中对接下来的研究方向和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陀恩妥耶夫斯基 中国译介与研究 新世纪 文化转型
  • 简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性问题的关注,突出地表现在他的作品对乱伦现象的精彩描绘和对妓女一圣母形象的浓厚兴趣与深刻揭示。前者与“俄底浦斯情结”交织在一起,后者是“恋妓情结”和男性话语的表现,而所有这一切都与作家本人复杂的生活经验有关,同时又都来源于“裸体时代的记忆”——原始生存方式造成的生殖崇拜或生殖文化

  • 标签: 陀思妥耶夫斯基 性问题 文化阐释 俄底浦斯情结 男性话语 生活经验
  • 简介:2014年11月15-16日,由“中国巴赫金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理论研究中心”、“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的“跨文化话语旅行中的巴赫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成功召开。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化话语 巴赫金 研讨会综述 “对话” 旅行
  • 简介:《看不见的人》(1952)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不同时期的美国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出现了越来越多围绕该书与其作者拉尔夫·埃里森的博士论文和文学专著。笔者在此想讨论一下这部小说中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个属于正在经历第一人称叙述者过去事件的少年,另一个属于正在追忆事件的叙述者。既然不同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做了研究,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理论 《看不见的人》 身份问题 文学评论 小说
  • 简介:乌利茨卡娅的《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这部小说主题反映女性生活和女性话题,关注普通女人的生活遭遇与生活状态。本文尝试建构作为艺术文本的小说《美狄亚与她的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场,分析艺术文本中能揭示“女性心灵”的文化观念,通过对“道德”、“家庭”、“爱情”、“责任”和“聚和性”等文化观念的深入剖析,阐释作家建构的文艺世界图景的同时,揭示作品中强调的俄罗斯民族历史的女性道德语言世界图景和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 标签: 语言文化场 文化观念 女性心灵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国民众的文学观念发生了怎样变化?当下俄国大学和中学如何面对本土的文学史?在普通居民阅读中(俄国是世界上最热爱阅读文学的国度之一)哪些作家属于经典?这种阅读对支撑当代俄国社会转型有怎样的积极意义?诸如此类问题,是国际社会和中国人颇为关注的。然而,局限于当代俄国学者所编撰的《俄国文学史》教科书是找不到答案的。因为这次文学史变动、文学观念变迁、审美革命等远不是学术界同仁的个人行为,而是在一个宏大语境下发生的社会性行动:20-21世纪之交因为疆域变动、民族国家重构、政治制度重建等原因,俄国这种社会性巨变导致文化也随之发生转型,而且当代俄国文化转型具体语境是相

  • 标签: 民族主义 俄罗斯 本土文学史 审美导向 审美价值 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