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画范传灯——胡佩衡中国画精品回顾展”于2008年2月29日至5月51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以胡佩衡的生平、艺术风格与美术教育活动为主要内容,全面反映了胡佩衡先生的艺术成就。胡佩衡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兼擅花鸟,他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主要以临仿古画为特点,主要临仿元四家中的王蒙,明代吴门画派沈周,清代八。大、王辇、石涛、龚贤各家,大体以南宗为主,也涉猎北宗,后期临仿之作大多参入己意。20世纪∞、40年代,胡佩衡对传统诸家画艺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家面貌。他的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大抵有两种面貌,一种结构反复,勾皴细密,从南宗变化而来。一种多湿笔泼墨,笔线粗壮,泼辣奔放,对于墨法继承之中又有开拓,总体风格为笔精墨润,设色淡雅,意境深连古朴。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胡佩衡又在传统中国画转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重新提倡以古法写生,寻求画风转变,这一时期作品笔墨厚重,喜用焦墨勾皴与对比强烈的色彩如石青、洋红,写实面貌更加浓郁,富于蓬勃的时代气息,对于传统中国画的转型进行了大胆尝试,表现出了可贵的艺术探索精神。胡佩衡不仅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画家,他还致力于画学研究,是一位艺术教育家,一位出色的美术编辑。在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胡佩衡精研传统,传承画范,他对于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作出了开拓性的艺术探索,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规范之薪火相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简介:何绍基为晚清书坛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甚至有人誉之为“清代第一书家”。其书法功底全面,篆、隶、楷、行、草诸体悉备,造诣精绝,尤其行草,成就最高,早为世人所公认,楷书亦获人们亲睐,惟有篆隶,至今未能引起人们特别的重视,因此对其篆、隶二体的认识、理解和赏鉴,并未达到相应的高度。一般认为,何绍基于书法研习,早年多重楷书,中岁以后渐多为行草,晚年方专注于篆隶。近人马宗霍氏在其著《霎岳楼笔谈》中说:道州早岁楷书宗兰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诗》,骏发雄强,微少涵渟。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于《黑女忐》,遂臻沉着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从此可知,其晚年对隶书兴趣异常浓厚,用功甚深,成效显著。天庐先生说:“何氏作隶书,是年事已高开始的。”从字面上看,二家所言似乎是说何氏接触隶书时间甚晚;其实不然,我们以为应理
简介:今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东方国家跃居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文化艺术走出国门,中外美术交流活动蓬勃开展。时至今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已不再是几十年前仅仅让国外友人了解和认识中国,而希望在全球对中华文化相对熟悉且颇感兴趣的今天,让中华艺术的独特价值得到更广泛认同和传播。“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一方面让我们能够以更加自信主动的姿态,从异域文化中汲取有益于自身艺术发展的资源,促进美术交流升华为美术交融,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与壮大;同时,借助丝路文明的不断拓展,如何以-哈当的方式将中华艺术的独特魅力向世界展示与传播,并形成持久有力的互动,将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