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病毒核酸检测在采血筛选中起到的作用探讨及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在我院进行义务献血的志愿者的血液分别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检测和NAT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对ELISA检测结果为阴性、NAT检测结果为阳性的志愿者进行血液随访分析,再次记录检测结果。对比两组检测结果,分析NAT在血液筛选和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的作用。结果ELISA检测的结果准确度较高,但是因存在“窗口期”等原因导致ELISA检测后的血液仍有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而就研究结果显示,NAT检测大大降低了此类风险,显著提高了用血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NAT可大范围用于血液筛选和检测当中。
简介:目的自身输血安全可靠,前者可扩大病人的血容量,后者可减少病人的血液丢失,防止供血途径感染(HIVHAVHBVHCV)。方法临床手术中21例患者采用了等客血液稀释自身输血。术前采患者外周静脉血密闭,室温下贮存,同样输入血浆代用品,患者血液被稀释,手术结束后,将贮存的患者血回输。结果男性15例,女性6例,患者年龄34-74岁,21例中食管贲门癌肺癌20例,回盲部肉瘤1例。每例患者均采用血200ml,稀释液用血浆代用品706代血浆400ml,手术结束后回输无不良反应,手术中患者平稳。患者血液稀释前后及术后二周血流动力学、血生化学、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正常,患者HCT平均值降至28.28%,HB平均值降至92∥L,达到中度血液稀释,血液稀释前相比,患者HB、HCT、RBC显著降低,仍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两周HB、HCT、RBC与稀释前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等客血液稀释自身输血的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用于肿瘤患者具有理想、实用、可靠、经济及预后良好的优点,该方法不抑制免疫功能,可以提高生存率,降低复发率,减少患者的用血量。是节约用血,防止输血传播各种病毒的一种好方法,可用于基层边远山区医院病人抢救和治疗及适合家庭贫困患者更理想。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将探讨大量输血后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需要大量输血的15例患者病例,经判定符合研究标准后纳入本次研究,患者年龄跨度20-70岁,均数(45.37±3.68)岁;男性共9例,占比(60.00%)、女性共6例,占比(40.00%);患者输血量均超过1600ml,或1小时内患者输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50%,输血速度>1.5ml/(kg·min)。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血型等常规术前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对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待手术时间明确后,患者、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均需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为了防止输血期间患者有应激反应出现,需要在术前将血液复温处理。结果:输血前: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为(4.84±0.46)g/L、血小板水平值(176.33±61.56)×109/L;输血后: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为(2.09±0.90)g/L、血小板水平值(82.03±25.66)×109/L;大量输血前后各项水平值差异明显,输血后水平值偏低,P<0.05,即检验有意义。统计患者抗凝血功能障碍、低温症、枸橼酸中毒、高血钾、呼吸功能不全及携氧功能障碍发生率,统计结果分别为:1(6.67%)、2(13.33%)、1(6.67%)、1(6.67%)、2(13.33%)、2(13.33%)。结论:患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经大量输血后变化明显,会影响到凝血功能,导致不同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所以,为了使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安全性得到保障,应减少大量输血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临床输血中Rh抗体检测和血清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安全性。方法 将收治的40例输血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提供血清不规则抗体筛查,其中阳性提供Rh抗原检测,并展开进一步分析。结果 文中40例输血患者中筛查出不规则抗体总阳性率在47.50%(19/40),其中主要以Rh阳性为主,占84.21%,其他血型系统占15.79%;经抗原检测发现以DCCee占比最高,为56.25%,其次是Dccee,占31.25%,随后依次为DccEE、DCCEe,均占6.25%,结论 中Rh抗体检测和血清不规则抗体筛查能保障临床输血安全,以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重点,分析少白细胞输液技术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中的效果价值。方法:归纳样本120例,均为院内接受输血患者,归纳时间,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分组基准,数字表划分法,参照组、研究组分别划入(n=60),实施方案,前者:实行常规输血技术;后者:实行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而后对相关数据展开收集整理,比对分析。结果:统计学评估后可知,患者开展项目相同,应用方案技术不同,所得效果也随之不同,研究组显优参照组,具体可见于如下方面:各项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输血过程中发热、过敏、血红蛋白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满意度。结论:在本次实验中,重点针对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输血不良反应方面的影响效果展开分析考察,旨在以对比形式,寻求一种安全可行的输血方案,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结局所得明确,该技术不仅能切实降低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还可极大促进护患和谐,收获患者满意度提升。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RH阴性献血者的表现型分布及其在输血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大量献血者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了RH阴性血型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RH阴性血型的比例相对较低,但在临床输血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的稀缺性和急需性。本文还探讨了RH阴性血型在输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包括RH阴性血液储备、输血反应的预防和管理策略。了解RH阴性献血者的表现型分布有助于优化血液资源的管理,提高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预防临床输血和手术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ELISA)对38748例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HIV—Ab(1+2)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检测和分析。结果在所检测的38748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6.67%,HCV—Ab阳性率0.96%,TP—Ab阳性率0.64%,HIV—Ab阳性率0.031%;三年间各指标变化不大(P>0.05),梅毒虽有逐年上升趋势,但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感染率均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HCV—Ab、HIV—Ab和TP—Ab检出率以21~6O岁年龄组最高。结论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不仅对医、患双方有益,而且对临床输血管理安全监控、减少医疗纠纷、防止医源性感染均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于输血患者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法的效果。方法择选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血型实验室中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样品情况,包括出现假阳性、青霉素实验阳性以及DAT阳性情况;分别对比比两组输血患者出现安全事故情况,包括不良反应问题、血型问题以及交叉配血问题。结果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液样品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中以3例(占全部的5.00%)不合格的例数(包括假阳性、青霉素实验阳性以及DAT阳性)较对照组总不合格例数(13例,占全部的21.67%)显著较少,对比差异显著(χ2=6.39,P<0.05);通过对比两组输血患者出现安全事故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安全事故(不良反应问题、血型问题以及交叉配血问题)的总发生率为2例(占全部的3.33%)显著少于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9例(占全部的15.00%),对比差异显著(χ2=6.51,P<0.05)。结论对于输血患者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方法能够有效的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提高患者输血治疗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