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院内延续性护理在呼吸衰竭患者从重症监护病房(ICU)转入普通病房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科2012年3月至2014年12月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的60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院内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再插管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插管率分别为10.00%和6.67%,对照组分别为33.33%和26.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12月期间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监护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2组,各38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护理管理以及人工气道集束化护理管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相较于参照组患者显著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集束化管理应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之中,能够降低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保障患者恢复效果。同时该护理管理措施还能够更好地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将其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S融合目视管理法在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回顾和分析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所接住院患者的80间病房,按照病人入住的时间顺序进行分组管理,对照组(40例)病房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40例)病房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使用6S融合目视管理法,了解两组住院患者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结果:实施临6S融合目视管理法管理后患者的对护理质量和满意度均高于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使用常规的管理工作相比较,实施6S融合目视管理法管理病房,会提高护理质量,也会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节质量控制联合改良查对方法在儿科病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1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质量控制联合护理干预,试验组接受环节质量控制联合改良查对方法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药物注射未按操作规程执行率、患儿监护人满意率。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穿刺点发红、渗血以及滑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查对环节、操作环节、配药与配伍环节、药品不良反应统计上报环节等药物注射未按操作规程执行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监护人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环节质量控制联合改良查对方法用于儿科病房静脉留置针护理中,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药物注射未按操作规程执行率,提高患儿监护人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在高依赖病房(HDU)气管切开神经重症患者护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3年10月我院HDU收治的60例气管切开神经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双色球法平均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气道管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气道管理方案,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带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封管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肺部感染产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差异(P<0.05)。结论 在对HDU气管切开神经重症患者进行护理期间应用人工气道管理方案,能够促进患者恢复,缩短患者带管和住院时间,帮助患者降低肺部感染,提高封管成功率,有利于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所以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ICU病房内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研究者医院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共计70例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ICU入住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随机分组,数字表法,均分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组则予以常规治疗+无创呼吸机。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数据。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100.00%,较对照组高(X =4.2424;P<0.05)。观察组治疗后动脉血氧饱和度为(96.21±1.67)%、动脉血氧分压为(8.85±1.45)kPa、pH值为(7.53±0.24),较对照组高(T=6.1257;T=3.8088;T=5.8148;P<0.05);血二氧化碳分压为(5.08±1.02)kPa,较对照组低(T=4.2005;P<0.05)。结论 ICU病房心力衰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无创呼吸机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动脉血气,促进病情转归。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病房新冠肺炎患者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的疗效和生理指标改善效果。方法:本研究筛选了自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新冠肺炎患者为对象,共60例,采用抓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为对照组的30例患者采用仰卧位通气护理,研究组的30例患者则采用俯卧位通气护理,将两组患者血液酸碱度、学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合指数等生理指标的改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氧合指数以及动脉血气等各指标情况明显优于采用仰卧位通气的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护理在新冠肺炎患者中展现出了明显优势。在护理阶段,与仰卧位通气护理相比能显著改善ICU病房新冠肺炎患者的氧合效果,提高护理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性护理干预对ICU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我院ICU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84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分为综合组与常规组,每组各42例,对综合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常规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将2组的护理有效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综合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以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对ICU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护理有效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的重症监护患者预后情况,评价CRKP感染经济负担及死亡风险,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送检标本中检出肺炎克雷伯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CRKP感染组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肺炎克雷伯菌(CSKP)感染组,分析其住院直接费用及死亡情况,并采用Kaplan-Meier分析死亡风险,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236例重症监护患者,其中CRKP感染组患者175例,CSKP感染组患者61例。CRKP和CSKP感染组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CRKP感染组患者病死率(28.00%)高于CSKP感染组(1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感染组患者的总住院费用比CSKP感染组患者高63648.34元(Z=-3.923,P<0.001),增幅48.76%;其中增幅最多的是抗菌药物费用,增幅达107.78%。CRKP和CSKP感染组重症监护患者30天死亡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54,P=0.018),但两组患者90天死亡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03,P=0.107)。与CSKP感染组相比,CRKP感染组增加患者30天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有患者患循环系统疾病、机械通气和年龄。结论CRKP感染增加了重症监护患者的住院费用和死亡风险,抗菌药物更多的使用是住院费用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机械通气是增加重症监护患者死亡风险的主要因素。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评估机械通气必要性,减少耐药菌产生,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标准化护理床头交接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患儿72例为对照组,实施传统的床头交接班方式;2020年7-12月重症监护病房患儿72例为观察组,实施SBAR沟通模式的标准化交接班方式。对两组交接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了解情况、交接时间、护理风险以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了解程度更深入,出现的护理风险较低,且交接时间也明显缩短,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SBAR沟通模式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标准化护理床头交接班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新生儿信息,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效率,临床价值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