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椎动脉不同阶段的血流参数值,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的血液动力学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方法对临床126例拟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二维彩色超声多普勒椎动脉探查,同时对126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参数异常,主要为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较健康人减慢(峰值流速<30cm/s),并由近心端到远心端呈峰值流速递减通常表现在进入第4横突孔之后,少数表现在进入第5横突孔之后,颈5-6段及颈外段峰值流速基本正常。RI与P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受取样位置的改变而变化,单一选区一个取样位置很难客观反映椎动脉血流的动力整体情况。2、126例患者X线均有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变直、棘突连线不一致、钩椎增生、椎间隙变窄等颈椎改变,但其影响程度不成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阻力指数(RI)的变化规律。方法搜集自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50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50例颈部动脉超声表现正常的患者的声像图及彩色血流频谱图做对照分析研究。结果阳性病例中,RI>0.75的患者有35例,其中10例R≥I0.80,0.80>RI>0.75的25例,RI≤0.75的患者有15例,5例表现颈内动脉狭窄;阴性病例中,0.80>RI>0.75的有5例,RI≤0.75的45例。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阻力指数偏高,颈动脉RI在评价动脉粥样硬化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筛选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主动脉介入造影检查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前均接受胸腹部CTA检查,并将原始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容积再现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根据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总结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CTA特异性征象。结果CTA确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检出率为85.00%,与手术及DSA结果证实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图像后处理可清晰观察主动脉夹层范围及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与破裂口。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敏感性较高,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累计范围与细节结构,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cuteheartfailure,AHF)患者经桡动脉途径及股动脉途径采集动脉血行血气分析的可靠性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桡动脉途径及股动脉途径抽取动脉血的AHF患者150例,比较两种途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出血及血肿并发症、穿刺时间、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出血及血肿并发症、穿刺时间、血气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途径组呼吸困难加重4例,股动脉途径组呼吸困难加重12例(P=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HF患者行血气分析检查时,经桡动脉途径采血有和股动脉途径一样的成功率,且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膜支架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和真性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0例动脉瘤患者,其中主动脉夹层(StanfordB型)患者43例,真性动脉瘤患者7例,所有患者均使用带膜支架植入手术,术后定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植入带膜支架,手术过程中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或患者死亡发生,其中3例患者出现内漏现象,通过球囊对支架进行扩张后均得到纠正,术后患者未出现胸闷气急、心慌心悸、发热畏寒等不良症状,睡眠、饮食皆正常,查体现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未现干湿罗音,心率齐,无杂音。所有患者均得到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术后随访患者均得到康复,未现肾功能衰竭等情况发生。结论带膜支架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和真性动脉瘤效果确切,其有着技术可靠、创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7年6月间收治的患有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有50例患者是采用常规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治疗处理,称为对照组;有40例患者采取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处理,称为实验组。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结果可知,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动-静脉和臂-视网膜动脉的显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视网膜动-静脉和臂-视网膜动脉的显影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超选择性眼动脉溶栓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视力低下的问题,提高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所以,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肿瘤定性诊断中CEUS(超声造影)与UE(超声弹性成像)两者各自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肝肿瘤患者共计64例,对之分别加以超声造影和超声弹性成像形式的检查,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64例患者借助于两种检查,确诊良恶性肝肿瘤分别为20和44例,分别占比31.25%和68.75%。病理分型方面,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血管癌、肝转移癌分别为23、2、15、24例,分别占比35.94%、3.13%、23.44%、37.50%。结论两种检查方式的结合,能够大大提升肝肿瘤检查中超声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两者间彼此互补,具备临床推广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测门静脉血栓的诊断情况及使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手术确诊的38例门静脉血栓患者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平扫与增强扫描后的诊断结果。结果门静脉血栓11例中合并肠系膜静脉栓塞6例,合并脾静脉栓塞3例,脾静脉栓塞2例,可见血管壁不同程度的增厚。门静脉瘤栓分布在门静脉主干10例。左、右支瘤栓各4例、3例。左右支均有瘤栓1例,主干伴左右支瘤栓1例。CT管腔内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与转移。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8例,其中4例患者合并侧支循环,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血管扩张与狭窄。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能准确有效的在门静脉早期展现出门静脉血栓立体图像,有利于后续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胃肠造影结合CT在小肠梗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78例确诊为小肠梗阻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先后将其分为三组,每组26例。给予1组患者胃肠造影检查,给予2组患者CT检查,给予3组患者胃肠造影结合CT检查,对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组临床诊断符合率为57.69%,2组诊断符合率为30.77%,3组为84.62%,经统计学分析,3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1组和2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小肠梗阻的定位诊断上,胃肠造影的应用优势较为明显,可对患者的梗阻程度进行准确判断;在诊断小肠梗阻程度上,CT诊断的优势较为突出,将胃肠造影与CT诊断相结合,是对小肠梗阻定位定性的主要手段,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附件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超声造影检查的附件区肿块病例20例,观察比较附件区良恶性肿块不同的造影灌注增强模式和肿瘤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并评估超声造影对附件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卵巢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多表现为快速高增强,肿瘤内血管较丰富走形迂曲不规则,其内均可见粗大扭曲的穿支血管;附件区良性肿块多表现为无增强或环状低增强,血管稀少细小平直,多呈缓慢点状或短条状低增强。超声造影对附件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2.3%,准确度为93.8%。结论超声造影显著提高了附件区肿块内微小血管的显示,能够更准确地评价附件区肿块内血管形态分布及循环灌注,对附件区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X线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诊治的5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X线钡餐造影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十二指肠憩室患者中,共发现71个憩室,其中单发36例(72﹪),多发14例(28﹪)。其中46个(64.79﹪)为降段憩室,21个(29.57﹪)为水平段憩室,4个(5.64﹪)为升段憩室,发生部位比较,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憩室的大小方面,直径主要在0.3厘米~5.0厘米间。排空情况方面,小憩室易于排空,大憩室出现排空延迟或者排空不完全。结论X线钡餐造影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价值极高,是诊断十二指肠憩室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