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201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有冠心病患者100例为甲组,无冠心病患者101例为乙组,另外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丙组。检测各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甲组、乙组均明显高于丙组,且甲组明显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参与了糖尿病的发病进程,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从而促进了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肝衰竭患者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0例在2015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对照组(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组分别为55人。运用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方法对观察组进行检测,免疫比浊法为测定方法。IgA、IgM及IgG为检测指标,并与ALB(白蛋白)、PTA(凝血酶原活动度)及TBiL(血清胆红素)各指标对比,对两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球蛋白数对两组的病情程度具有影响作用,若患者免疫球蛋白升高明显,则表明患者存在更加严重的病情。且与ALB、PTA及TBiL各指标变化相比,其临床意义相同。结论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受损情况可通过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进行反映,在预后评估过程中,其临床意义与ALB、PTA及TBiL各指标相同。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接诊的小儿川崎病患者60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发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30例。观察组患儿使用大剂量球蛋白治疗,对照组患儿使用小剂量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失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结论对于小儿川崎病治疗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小剂量,可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蛋白饮食与尿毒清联合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56例CR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低蛋白饮食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尿毒清颗粒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4周时,测定两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水平,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为67.8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BUN、Scr、Ccr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优,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CRF患者,采用低蛋白饮食联合尿毒清治疗,效果突出,对肾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临床应用价值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中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于13年2月-16年5月间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对所有患者采血,检测血清铁蛋白水平,观察血清铁蛋白水平与乙肝严重程度及疗效的关系。结果在治疗前检查血清铁蛋白水平,结果显示,中度、重度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轻度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血清铁蛋白水平300ng/ml为截断值,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300ng/ml患者有效率为75.79%,明显高于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300ng/ml患者5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铁蛋白水平的高低会对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的疗效产生明显的影响,临床中可提前检测乙肝患者的血清铁蛋白水平,再考虑是否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抗胸腺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在我院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3个月AA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重型再障(SAA)24例,慢性再障(CAA)28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单用CsA治疗),B组(ATG联合CsA治疗),比例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CAA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2.1%,SAA组患者总有效率为50.0%,CAA组明显高于SAA组;CAA患儿中接受A组治疗27例,总有效率为81.5%,接受B组治疗1例,总有效率1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例SAA患儿中接受A组治疗总有效率25.0%,接受B组治疗总有效率75.0%,B组有效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G联合CsA治疗儿童SAA疗效佳,可以作为缺乏合适供体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首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与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血清铁蛋白(SF)、血红蛋白(HB)之间的关系。方法以124例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平均透析时间为8月,以42例健康人为对照,检测两组血清中TP、ALB、FA、VitB12、SF、HB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MHD患者TP、FA、VitB12、HB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SF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VitB12与SF呈明显正相关(r=0.348,P=0.015),其余指标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HD患者普遍存在FA、VitB12的缺乏及蛋白营养不良,但补充造血原料不能改善蛋白营养不良;补充铁剂可能会促进VitB12的吸收,在补充VitB12的同时应积极补铁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CRP)和血白细胞(WBC)的联合数量检测在皮肤类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并且试图通过该法来指导临床用药,避免临床上滥用或误用抗菌药物。方法对本院2013年12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150例皮肤病病例(细菌感染类、病毒感染类)进行实验分析,将结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①150例患者中CRP增高者有137例(91.33%),WBC增高者有79例(52.67%),并且有36例(24%)患者WBC正常,单CRP增高。②细菌感染类皮肤病CRP含量远高于病毒感染类CRP含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RP和WBC联合检测法能够提高细菌感染类皮肤病的检出率,另外,对部分患者的WBC变化出现特异性可以通过CRP检测进行辅助,判断患者是否产生了细菌耐药株。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小儿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儿科病房呼吸道感染患儿标本300份,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HSCRP和SYSMEX800i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临床最终确诊为细菌性肺炎的40例患儿结果,65例病毒性肺炎患儿结果,31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结果及30例健康体检者样本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SCRP在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和对照组的阳性率分别为92.50%、7.69%、87.10%和6.67%;而血常规检测中WBC阳性率依次为62.50%、9.23%、35.48%和3.33%。HSCRP和血常规检测在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病毒性肺炎和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肺炎与对照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与血常规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提高对于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诊断率,同时有助于临床对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与病毒性肺炎的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益都中心医院儿科2010年4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部分新生儿共66例。其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共36例,(男22例,女14例),包括败血症13例,坏死性肠炎6例,肺炎11例,脐炎6例;其余30例选择同期住院的未感染新生儿为对照组(男17,女13例),入院诊断新生儿黄疸20例,新生儿羊水咽下综合症10例。两组患儿在入院24小时以内,应用抗生素前,采取空腹静脉血2ml。分别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感染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PCT、CRP检测值的比较结果,PCT检测值10.05±6.46ng/ml1.54±0.99ng/ml,有显著性差异(P<0.05);CRP检测值为7.62±3.42mg/L4.62±3.19mg/L,有显著性差异(P<0.05)。2.感染组中不同疾病的CRP、PC值的比较结果,CRP检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坏死性肠炎PCT升高明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CT和CRP检测在早产儿感染时明显增高(P<0.01),而且PCT检测值比CRP检测值更具敏感性、特异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冠心病病人之间的不同。方法选择冠心病病人,其中稳定性冠心病病人有19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208例。其中对住院的冠心病病人按其病情可以分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冠心病组两组。监测两组病人入院24h内的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胆固醇脂。结果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组中的高脂血症、早发的冠心病家族史和吸烟等危险因素明显多于稳定性冠心病病人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其他的基线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组中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78.49±12.31)μg/dl;稳定性冠心病病人组中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是(45.79±20.29)μg/d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浆中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与稳定性冠心病病人相比明显的升高,从而可发现其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